喀土穆

杜甫在法国

发布时间:2020/8/27 16:44:17   点击数:

杜甫在法国

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深谙杜甫诗词

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对中国文化杜甫情有独钟,他曾引用杜甫的诗句“书贵瘦硬方通神”。为中法两大古老文明的对话添上了一抹亮色。研究中国文化,更是法国对华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

法国总领事杜满希:我是充满希望的杜甫

法国驻成都首任总领事杜满希先生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与四川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杜是杜甫,满希就是充满希望。”

法国驻华公使著名汉学家郁白眼中"杜甫的深刻"

“我喜欢杜甫,现在正在研究他的作品!”,杜甫的诗很深。这些伟大的诗歌许多到现在还有它的“声音”,因为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本身便是很深刻的”。郁白最喜欢杜甫的《秋兴》,承认它是一部很难翻译的作品。他已经用了2年的时间去翻译整理,前后共阅读了75本关于该诗所有论述的书以及评论。在这首诗歌中,郁白找到了一些很有现代感觉的句子。用来研究杜甫。期待不久的将来,又一部西方视角的文学评论作品再次带来一次思想的盛宴!

法国诗人伊冯勒芒实力追星敬仰杜甫《杜甫草堂》

年10月11日20时,“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成都与巴黎诗歌双城会”在成都大学体育馆内举办,百余位中外诗人已陆续抵达“诗歌之城”成都。

“我对成都的感情源于对杜甫的敬仰,因此我还写过一本《杜甫草堂》的书。”“最富于中国诗味的法国诗人”,法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伊冯·勒芒希望未来,巴黎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活动,邀请优秀的中国诗人到巴黎去一起聊诗歌。

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白屿淞杜诗爱好者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在致辞中接连引用了数句杜甫的诗句。自称“杜诗”爱好者,白屿淞表示,在“杜诗”表达的寻求友谊的精神内涵里,他希望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更好地一起工作、开展合作。我是‘杜诗’爱好者,我到成都后去的第一个文化圣地就是杜甫草堂,语言作为桥梁,文化交流由此产生,每年举行的中法文化之春、法语文化月、法国电影展映、夏至音乐日等活动,都是近年来中国与法国之间、四川与法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交往频密的缩影。

杜甫在法国

杜甫对于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成为了千古名句,杜甫在法国也是声名远扬。由于WilliamHung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杜甫在西方英语国家比李白更加有名。法国耶稣会学者杜赫德在其所编撰的《中华帝国杂志》中最先把杜甫介绍给法国读者。至年,法国来华传教士钱德明等编撰的《北京耶稣会士杂记在法国》在法国陆续出版。在该书第五卷,李白和杜甫得到了专门的介绍,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学术的研究,其方向都是逐渐由宽泛走向专门化。

德国汉学家德理文年译著《唐诗》出版。全书收入了35位唐代诗人的97首诗,其中以李杜选诗最多,李白诗24首,杜甫诗23首,两人的诗合计共47首,约占全书二分之一强。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诗集中的顺序分别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李杜两位诗人在本诗集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译诗前附有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介绍,也以对于李杜的介绍最为详细。将杜甫视为“唯一堪与李白比肩的”诗人,各自有其风格和特色。在李杜两位诗人中,德理文比较推重杜甫。在德里文的《唐诗》中,李白和杜甫是重点译介的唐代诗人;19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蒙太古在其对唐理文《唐诗》的书评文章“一个古老文明的诗歌”中重点探讨了李白和杜甫。他认为,杜甫的《春夜喜雨》风格接近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或贝朗吉。他认为在唐代诗人中,杜甫以其爱国主义具有更为高尚的格调;他的《江村》令人联想到罗伯特.彭斯,《兵车行》和《石壕吏》则让人联想到法国流行歌曲作词诗人贝朗吉。与唐代一般诗人热衷于抒情地表达微妙而细致的个人感情不同,杜甫更为非个人化,他懂得从自我出发表达中国社会老百姓的悲伤,对这一切感同身受。他叙述出身高贵、遭受家族衰败重负的姑娘的痛苦;他悲叹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他描绘老兵在对过去的怨恨中死去。甚至在纯粹的抒情诗中,杜甫也以一种戏剧性的形式叙述了中国社会的疼痛。蒙太古认为,在德理文《唐诗》所收入的诗作中,杜甫的诗是最具规模、也是最雄浑有力的。他的诗具有一种真实而真诚的、足以感动至纯人性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跟生活在如此遥远的欧洲读者心中发生共鸣。

在20世纪上半叶,苏利耶的《论中国文学》中,认为杜甫是唐代诗人中位居第一的,因为他那好沉思的敏感、朴素和诗歌形象的力度使他格外引人注目。

曾仲鸣的《中国诗歌史》中也将李白和杜甫并举。杜甫的《兵车行》和《石壕吏》向读者展示了存在于中国人之和平精神与西方民族之好战精神的区别。

年,朱迪特.戈蒂耶的中国诗译集《玉书》出版。“杜甫的崇拜者认为杜甫与李白比肩,杜甫的诗,虽短少奇异意外之处,但逼真如绘,因其更真率、更清晰、更富于温和的情感和对悲苦所袭的人的怜悯,故更易于翻译。”

年,法国出版了一部李白和杜甫的研究专著,即胡诺诗的《中国诗的巅峰李白和杜甫》,对李杜的诗歌实践、美学观点和思想状况进行了对照式的比较研究。第一部分“从人到诗人”,首先介绍他们的生平、个性、世界观,以及他们传奇般的相遇。第二部分“从诗学到诗歌”系统地表达李白和杜甫的诗学观念。运用中国评论家他们的诗歌的传统评价来说,李白的诗“豪放俊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第三部分“从诗歌到美学”,将李白和杜甫的联系到美学思考更广的层面上。第八章分析李白和杜甫的题画诗。在这一章最后认为李白表现了盛唐美学,而杜甫以其“瘦”的美学内在地跟帝国的衰落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文人和画家的转折点。在第九章探讨李白诗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探求两位诗人对于颜色的表达,指出他们改革性地在中国诗中运用了有颜色的词语。这个分析同样表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世界观:李白的精神实现执着于白色的透明和纯洁,而杜甫的视角更加富于现实性。第四部分研究两位诗人一些主要的诗歌主题。认为李白在离别诗这一题材上具有优越性。至于两位诗人的自然观,李白的视角更加象征性,而杜甫更加具体。

在《中国古典诗双语集》评论中表现出尤其喜欢杜甫诗的现实主义。又如马古礼耶斯的《中国文学史.诗歌》,作者以西方文艺理论关照中国古典文学,将源自西欧尤其是法国的“古典主义”概念套用在中国文学上,将唐代视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将唐诗诗歌在形式上通过上官仪、沈约等诗人的探索,最终得以确立、精确,然后通过杜甫、李白两位“天才”诗人才情的释放成为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也开创了唐诗的黄金时代。他将杜甫视为中国古典主义诗歌最为完美的体现者。“杜甫是中国诗歌的最佳代表。”“杜甫诗歌的性质就是古典诗派达到全盛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马古礼耶斯从法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出了杜甫诗歌的独特性。

总之,由法国研究者所考察的杜甫诗歌的独异性正是杜甫之所以能被法国读者接受的原因。第一个独异性,即从国别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而言,犹如法国文学经历“中世纪”“古典主义”“启蒙运动”等时期,就中国诗歌发展史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唐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古典”时期,而杜甫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他是最为典型的“古典主义”诗人,他的诗代表了理性和正统思想的诗性表达,诗歌的结构组织完美,诗歌的情感表达冷静、客观、有节制、平衡,是中国古典诗理想代表。换言之,杜诗完美地体现了“节制”与“平衡”,这正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杜甫作为“古典主义”诗人与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文学的正统相应,在这一点上很容易与法国文学获得沟通,因而受到法国研究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90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