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字题 我有幸航行在尼罗河上。它送我一个长长的梦,至今,我依然生活在尼罗河的梦中,久久不能醒来。
尼罗河是世界上的第二条大河。
这是一条充满了神秘的灵性和创造了神韵的大河。
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以其神来之笔,挥写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而埃及的诗圣哈迈德·肖基也以同样的气魄吟唱出“尼罗河水自天降”的不朽佳句。
尼罗河雍容温静,大气磅礴,在它自天而降的一路旅程中,驯服了狂躁的沙漠,将丰腴的绿洲馈赠给两岸世代勤劳的人民。在尼罗河河谷狭长的土地上,四处青草绿油油,谷穗金闪闪,葡萄红艳艳,这里是夹在无垠的阿拉伯沙漠之间生生不息的“人间天堂”。尼罗河流域孕育出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文字、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和哲学……令人类受惠至今。
2我在赴埃及访问之前,在北京遍查资料,把目光落在一个叫希罗多德的人身上。他生于公元前的年,是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曾经到过埃及。他说:“埃及是尼罗河赠送的礼物。”
此话当然很对,但似乎还不够全面。起码仅仅说埃及是尼罗河送给人类的礼物,那他就矮化了尼罗河这条人类的大河。
宽阔美丽、源远流长的尼罗河,是世界河流中仅次于亚马逊河的一大长河。尼罗河在世界众多河流中,是跨越纬度最长的河流,它穿越了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因此也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之一。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部的高原之上,它蜿蜒迤逦而下,奔腾北走,以其豪放之势,注入地中海。在它流贯的非洲东北部,沿途经过了众多的湖泊,在其身后划下了六道大瀑布,涌出无数道急流险滩。它穿越茫茫的大沙漠,播种下串串灿烂的明珠和两侧几千里的绿洲。
如果从白尼罗河河源卡盖拉河的最上源起算,尼罗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是非洲大陆面积的1/10。从地理上来说,尼罗河也许只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现象。然而,它的下游却是历史上著名的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这个文明的特点是从古到今,迄未中断。深入研究尼罗河两岸人类活动的历史,就会明白尼罗河两岸的人民在改造地理环境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人和尼罗河相互作用的地理背景,对于生命的起源和延续以及尼罗河下游的文明的创造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尼罗河在它的上游,以其慷慨的胸怀将两条大支流拥入怀中,一条是白尼罗河,一条是青尼罗河。白尼罗河发源于维多利亚湖以西那多雨的群山之中,其上源是卡盖拉河,其最远的源头在布隆迪东非湖区。卡盖拉河向北流,经过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从西边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尼罗河干流就源起该湖,称维多利亚尼罗河。河流穿过基奥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后称艾伯特尼罗河,该河与索巴特河汇合后称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则发源于埃塞俄比亚西北部高原上的塔纳湖,横贯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而注入尼罗河。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的合流处是吉齐拉平原,合流点在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喀土穆以下的尼罗河才称之为尼罗河。
尼罗河的水量,大约有60%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白尼罗河,另外的8%则来自阿特巴拉河。在洪水期,尼罗河水有68%来自青尼罗河,22%来自阿特巴拉河,只有10%来自白尼罗河;但在枯水期,尼罗河水有83%来自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只占17%。尼罗河从南到北横贯埃及全境,在埃及境内的流程达公里,并在埃及首都开罗以北,冲积形成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三角洲平原——开罗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尼罗河在这里开始分叉成许多支流流入地中海。
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开始懂得在尼罗河下游两岸耕种的时候起,直到今天,在埃及的肥沃的土地,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耕种。除了农业的延续以外,文化也在通过新的增加成分不断地革新和发展。
3埃及生活和文明的延续发展,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以许多重要因素为基础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的因素。尼罗河具有目前的形态和规模不会早于洪积中期,甚至不会早于两万年左右。在这之前有三条明显的河流系统,即赤道高原、埃塞俄比亚和努比亚与埃及的三个系统。后来所说的多雨期,相当于欧洲的冰河时代,完全依靠当时的雨量。在多雨期,尼罗河北部系统已经相当发达。河底和两岸布满了厚厚的一层石子和沙砾,这些沙是通过今天已干涸的河床,从埃及东部的沙漠中流下来的。有趣也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是,当多雨期快要结束时,尼罗河上游的地面和水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样,赤道高原和埃塞俄比亚的水就流到了努比亚和埃及流域内。埃塞俄比亚的水源尤其重要,因为由它产生了季节性的泛滥,带来了可贵的泥沙。这种轻细的冲积土从埃塞俄比亚崩解的火山地面上流下来,覆盖在埃及的沙地上。由于这时埃及的雨量已经减少,泥土不受当地激流的冲刷,就能够沉积下来,不致流入地中海中。因此,多雨期结束时埃及在气候上的变化,使尼罗河中携带的泥沙能够沉淀下来,不会被冲走。尼罗河长年奔流,清澈如碧,不像我国的黄河、长江那样浑浊,就是这一因素所决定的。
同时,由于先沉积了一层沙砾,尔后又盖上由埃塞俄比亚流下来的泥土,这就有可能使洪水渗入地下,并从地下渗入地中海。因此,埃及新土壤的表面大部分不至于形成沼泽地。这是埃及不同于伊拉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伊拉克,地下排水几乎是没有的,由于咸地沼泽地的增加,可耕地的肥沃性就不能保持。由此可见,是一系列的因素形成了埃及的肥沃土地,使尼罗河下游成为人类定居和农业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当然,在埃及尼罗河流经的土地上,最富饶的还是开罗以北的三角洲平原。尼罗河三角洲是尼罗河赋予埃及人的一份最丰厚的礼物。它历来被称为尼罗河上的“鱼米之乡”。尼罗河三角洲面积占埃及总面积的1/4,却生活着这个国家90%以上的人口。埃及城市、村落、居民和久负盛名的历史古迹,大部分都在这一带。
尼罗河中下游河水泛滥是常有的事。一旦河水泛滥,两岸的田地就被淹没,房屋就被冲毁,许许多多的人就流离失所。
尼罗河季节性洪水,对于广大居民是一种共同的危险。最早的居民要想在一个村子里住下来,而不致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所淹没,那就必须用人工筑起一个巨大的土丘,然后,在土丘上造房子。少数人或是人数不多的家庭在一个孤零零的土丘上,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所以早期的居民他们集体住在一个大的村庄里,在这里许多家庭必须合作起来共同生活。
在埃及人看来,尼罗河是他们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源泉,尼罗河在他们心目中是一条圣河,所以,每当尼罗河泛滥时,沿河两岸就要举行多彩多姿的祭祀或庆祝活动。祭祀是用于向圣河祈祷;庆祝则来源于沿河两岸的人民,自古以来掌握了尼罗河水泛滥的规律。尼罗河水的泛滥会给两岸的田地一次透彻的洗礼,河水从上游带来了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沉积在尼罗河中游和下游的田野里,使田地更加肥沃。
尼罗河河流中几乎没有一个地区有着真正的赤道性气候。较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这是流域普遍干旱的原因。尼罗河干流自喀土穆向北至埃及的阿斯旺,是在沙漠间穿行的。两岸有狭长的植被带。在土壤条件允许时,河岸及邻近土地靠灌溉进行耕作,因而使一些居民得以维生。从阿斯旺向北至开罗近千公里的土地上,河两岸皆是肥沃冲积土平原,宽度由开始的一二公里逐渐增加到近二十公里左右。两岸庄稼、树木,全靠灌溉种植。
从阿斯旺向南至苏丹中北部的阿特巴拉,这一地区基本上属于无雨区,无植被,但有一些非常可怜又非常无奈的绿洲。从这里南去,便是真正的稀树草原。再向南至青尼罗河一带,则有真正的雨林。
尼罗河鱼的种类很多。著名的品种有供人食用的罗非鱼,大尼罗河鲈鱼及多种鲇鱼。爬行动物有鳄鱼、软壳龟、巨蜥和多种蛇。尼罗河上游流域的居民称作尼洛特人。苏丹南部大部分居民是操尼洛特语和操班图语的人。苏丹中部是闪米特人,北部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和努比亚人。
4一般说来,人们所指的尼罗河,是指在埃及的一段。走在这一段的古老河流上,你才会体味到什么是不朽的灿烂,什么是古文明的风采。
在非洲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那就是“不到绿色走廊不算到埃及,不走埃及境内的尼罗河不算到真正的尼罗河。”
尼罗河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平原,构成了尼罗河上最美丽的绿色走廊风景线,它既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更是人类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埃及人的祖先早在公元前多年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公元前多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学会了围堰造田,修筑堤坝,防止洪水,还发明了引水控水工程。尼罗河巧夺天工的神奇和永恒奔腾的鲜活生命力,创造了灿烂不朽的埃及文明。可以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文明;没有埃及文明,人类历史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提到古埃及文明,人们自然会想起金字塔。埃及人最早可以以金字塔为坐标来确定“夏姆”节的到来和开始庆典的精确时间。当前一天黑夜渐渐消逝,黎明来临之时,金字塔在朦胧中依稀可见时,各种庆典活动就开始了。而在其热烈的庆典活动中,大金字塔的太阳神庆典仪式十分壮观。
从公元前年完成统一,到公元前年被古希腊征服,在长达0年的历史中,凭借尼罗河赋予的天才想象力和伟大智慧,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最灿烂的文化,而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被称为“一个地球伟大文明的遗嘱”的金字塔。年前,一名希腊经师写下一个令人眩目的古代七大奇观清单,它们是罗德斯岛巨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埃及金字塔、亚力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弗所阿提密斯神庙以及毛索罗斯王陵墓。而今,远古的这七大奇观只有埃及金字塔巍然独存。目前埃及约有余座金字塔。这些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始建于约公元前年间,最晚的建造于约公元前年前,它们巍巍屹立在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成为尼罗河上最凝重辉煌、灿烂夺目,与天地相连,与日月同体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
尼罗河是城市的母亲。尼罗河沿岸一座座明珠般的城市,因它而诞生,因它而成长。倘若没有尼罗河,可能也就没有这一带人们的生存和这些城市的出现了。
开罗坐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大约14公里的地方,它不仅是非洲最大的城市,也是阿拉伯世界的最大城市,同时也是伊斯兰世界的最大城市。开罗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世界驰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开罗东连阿拉伯沙漠,一条铁路横穿阿拉伯沙漠通向苏伊士城;西接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北面是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平原,南面是富饶的尼罗河谷地。
开罗已有1多年的历史。公元年,阿拉伯帝国名将阿慕尔·本·阿斯统兵从西奈半岛进军至尼罗河流域,以此为据点,挥师南征,统一了埃及全境,将当时一个规模不大的村镇福斯塔特定为埃及首都,这便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老开罗。公元年,阿慕尔清真寺落成,这座清真寺是非洲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它的建成标志着埃及摆脱了拜占庭罗马帝国的控制,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开始在埃及兴起。在漫长的岁月中,开罗也曾屡遭战争的破坏。公元13世纪后,开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成为与巴格达齐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和文化中心。公元6世纪初,开罗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8世纪末被法国占领。在19世纪下叶,开罗古城西面城市建设采纳了法国的城市设计规划,迅速扩建欧化市区,从此以后,开罗逐渐带着中世纪的风采而步入现代社会。
开罗是一座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并存的城市,西部以先后建于20世纪初的现代化建筑为主,反映出当代欧美建筑风格,东部有多座清真寺,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筑为主,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国教,所以伊斯兰教清真寺遍布全国,达多座之多,而横跨尼罗河两岸的开罗就有0多座。埃及第二大清真寺艾哈德·伊本·图隆清真寺就坐落在这里。每到夜晚,这些清真寺的塔尖如满天星斗,晶莹耀眼,倒映在明亮的尼罗河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辉。正因为上千座清真寺塔尖的装点,人们才把开罗称之为“千塔之城”。
在开罗,各具风格的高楼大厦环形屹立在尼罗河畔,完全是一派欧美现代都市的景象。可是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却是另一番情景。到处可见戴着缠头、白色或白底红顶的帽子,身穿长裙的阿拉伯穆斯林,每逢祈祷之时,他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脱掉鞋子,向着麦加圣城的方向虔诚祈祷。
从开罗沿尼罗河向北约走公里,就是亚历山大城,这里是文化交汇的智慧之都。在尼罗河上,亚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海港,也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它位于尼罗河口以西一条狭长地带上,西北临地中海,东南靠迈尔尤特湖,东西狭长的城市宛如一位素裹的少女侧卧在地中海之滨,显得娴静美丽。因受海洋影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海辽阔,沙滩美丽,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古迹众多,四季花开,万木常青,也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亚力山大称为阿荔散,它的阿拉伯语名称为伊斯达利亚,至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征服埃及后,在北临地中海的尼罗河三角洲上建立一座都城,并以自己的名字给城市命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亚历山大城经历了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几个时期,自建成到公元年,这里一直是埃及的首都,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是地中海南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座城市虽几经地震破坏,公元16世纪起也曾一度衰落,但它很快得到恢复,并慢慢发展起来,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亚历山大市区高层建筑、超级市场、各式酒楼比比皆是,竞相争辉,繁荣异常。长约26公里的海滨大道被誉为这座城市特色的代表,它一面是浩瀚辽阔的地中海海面,一面是错落有致的现代化建筑,绿树成荫,花草争艳,景色迷人。海滨大道的东端是蒙塔扎宫,被人们称为夏宫;西端是蒂恩角宫,被人们称之为冬宫。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于年就是在蒂恩角宫被迫签字退位的。
亚历山大不仅是一座美丽多姿的海滨城市,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艺术古城。在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后,亚历山大城一跃而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和地中海著名的港口,成为欧洲与东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从而创造了名垂青史的“亚历山大文化”,也就是“希腊后期文化”。被视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以及古亚历山大图书馆便是这一时期科学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典型代表。
亚历山大图书馆,其藏书之多,对人类文明贡献之大,是古代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
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年,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
通过各种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它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托芬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学者阿基米德等均有著作手迹留存于此。此外,当时古埃及人及托勒密时期许多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他科学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极盛时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消失同样充满神秘的色彩,现今人只知道,传说它先后毁于两场大火。关于第一场大火流传比较普遍,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在法萨罗战役中获胜后追击庞培进入埃及,帮助当时的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争夺王位,并在与其兄弟作战时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和港口,由此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
传说中的第二场“大火”发生于公元年。当时征服埃及的阿拉伯将领阿慕尔进军并占领了亚历山大,因为图书馆有些书的内容与伊斯兰教相抵触,于是逃过第一场大火的典籍被运到当地一处公共浴室当作燃料烧掉,整个过程持续六个月。
古老的尼罗河孕育了文明,它自然也目睹了文明被屠的一幕。
5我航行在尼罗河上。灿烂的斜阳,为这条古老的世界大河洒下一河金光,成群的海鸥结成方阵,在船头上空上下翻飞,似乎永远也不能抒发完它们的欢歌笑语。
船只如犁,驶过碧蓝的河水后,随即翻起雪白的浪花。那浪花迭起后,随着一层一层远去,又逐渐平缓下来,最后又复归于平静,重呈现出一片深蓝。
尼罗河的河面非常宽阔,由于宽阔的河面没有一点浑浊,那河面犹如一面深蓝色的镜子,使得沿岸的村庄增添了几许宁静。河岸上一个又一个村庄,被绿树深围,偶有几间民居从绿树丛中崭露其房屋的一角,更使人陡生了几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只因河水太清太纯太静的缘故,沿岸的一切景物,全部在水里的倒影中重现出来,岸上一个世界,水中一个世界。
当然,尼罗河两岸的村庄,绝不是一道绿色的长篱,村庄与村庄之间,也有一些没有绿化的空间,那里便是扑向远方的无垠的沙漠了。埃及的沙漠和绿洲,以及和尼罗河的关系,似乎是离婚不离家的和谐伴侣,它们在这个家园里,互不侵犯,沙漠不侵犯绿洲,不侵犯尼罗河,而绿洲也不向沙漠进军。各自都改变了主宰世界的“霸权性格”。我想,由于交通便利的原因,沙漠也就不成其沙漠了,那不过是一片浩瀚的没有细菌的原野,一种引不起任何兴趣的巨型沙盘罢了。
和海洋与高山一样,一旦离开尼罗河,走到没有公路的大沙漠中,沙漠就受一定的超出我们能力的支配,而人们只能屈服于它。在尼罗河身边,就不一样了。它好像是一个粗野无礼的男子汉,在十分温柔的尼罗河这个美丽女人面前,变得十分的礼貌,表现出它特有的挚爱、温存和善良。
尼罗河上,横架着一座又一座凌空的长桥,由于河面的宽阔,那桥并不显得怎么雄伟壮观,就像一条黑色的丝线,忽闪在碧波之上。帆船是尼罗河上特有的一道景观,那急速飞进的扁舟,与涌起的浪头一起一伏,像鸟儿扇动着翅膀,在波峰浪谷间飞行,不仅飞得勇敢,而且飞得艺术。我想那帆船的驾驭者,如果没有多少次的艰难奋斗,他是不能如此驾轻就熟的。
尼罗河上的船只,并非在河心中行走,它总是行进在离河岸较近的水面上。这样船上的人们就可以把岸上的一景一物看得个真真切切。那如织绣出来的绿色原野中,那高大的说不出名字的绿树下面,那粉墙青瓦的民居旁边,总出现着老实、温顺的水牛。它们显然不像是劳动着的水牛,而是在劳动之后正在悠闲地散步。那些水鸟似乎理解水牛的辛劳和赢得闲暇的不易,它们就像一群调皮逗乐的孩子围绕着水牛飞来飞去,人们无法破译出鸟儿的细细密语。
尼罗河中生长着一个又一个绿色的小岛,那岛上长满了芦苇和青草。一些驾驶帆船的人,或者乘帆船旅游的人,嬉笑着漫步岛上,给人以无限愉悦和舒心。
天暗下来后,河岸成了一道不规则的黑色曲线,就像浓墨涂抹一般。鸟已入林,河面上再也没有它们的矫健翱翔的身影。牛也进圈了,岸畔的河滩上,再也没有它们的悠闲漫步的身影。两岸绿林中的村庄渐渐升起了袅袅炊烟,给人感觉,那炊烟不是一种污染,而是对尼罗河这幅风光画中特定时空下的一笔绝妙点缀。
片刻之后,上弦月升了起来,它刚刚升起的时候,并不怎么明亮,随着夜色的渐暗,月儿渐渐地亮起来了,不知是否因为尼罗河的缘故,还是夜空洁净的原因,那月儿好像不是悬在天上,而像是挂在高高的电视塔上的装饰灯。在冷清寂寞中发光,光中带有几许的冷清。
这时,黑夜中的尼罗河向人们展示出它的另外一种魅力。开始,这里一星灯火,那儿一簇灯火,好像尼罗河在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眨眼睛,说情话。过了一会儿,岸上的灯光全亮起来了,河中所有的邮船的灯光全亮起来了,尼罗河成为灯的大河,水上的灯光有多亮,水下倒影中的灯光就有多亮。
我航行的河道,是尼罗河最为光辉灿烂的一段。岸上有着无数处古老遗迹和陵墓,像一颗颗明亮的珍珠被尼罗河串连起来。这里有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底比斯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曾是埃及的首都,十分繁荣昌盛。后又成为新王国的中心城市。底比斯墓地位于帝王谷和王后谷,是新王国时期的墓地。
底比斯古城古迹众多。著名的建筑是卡纳克神庙,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间经几代王朝的修复和扩建,规模日益扩大。这里有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是埃及古文明的见证。它的古代建筑体现了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地区修建水坝,水坝建成后,努比亚古迹就会沉入水底。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齐心协力,用了近20年的时间,把努比亚的古迹移到了离原地不远,高出水位的地方。为人类留下了光辉的遗产。
大船航行在尼罗河上,而我的心却航行在人类文明的光辉历史中。
天色微明,尼罗河两岸一些高耸的沙丘,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褐黄色的轮廓。航行在尼罗河船只上的游客们纷纷起床了,他们登上平坦的船顶,拍照大河风光。两船擦肩而过时,游客们尽管肤色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互相打着招呼,高喊着“哈罗”、“OK”,互相问候,河床成为友谊交流的渠道。
这时,大河的东岸,绿树和沙丘的背后,一轮红日渐渐从地平线上跃起,顿时,给尼罗河的两岸涂上了一层绛红色,美丽极了。河边,荡漾着一条一条扁舟,扁舟的驾驭者不知用什么样的工具打捞着鱼儿。
大船在朝霞照耀下的尼罗河上,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航程。大河同样也是在这样的阳光下,从遥远的古代走到了今天;而又从今天从容不迫地流向未来。
尼罗河,一条文明的河,就这样世世代代不息地流着,流着故事、流着阳光、流着生活,也流着不尽的诗意。
8年7月20日草于京南黄村(发表于8年10月4日中国铁道建筑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白癜风图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1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