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苏丹记忆听孙歆李志杰讲述苏丹故事

发布时间:2017/11/25 18:39:11   点击数:

这是中油工程第篇文章

全文约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面对艰苦复杂的环境和形势,海外员工把儿女情长包裹起来,把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收藏起来,用智慧、忠诚、奉献坚守在岗位上。一年,两年,数年,海外现场,已经成了员工第二个“家”,这里有他们的欢乐和故事......

苏丹忆事二三

项目管理部孙歆

孙歆,年1月1日加入苏丹穆格莱德油田地面工程EPC1项目采办部任采购员,主要从事设备材料采购。年5月之后陆续在公司项目管理部、投标报价管理部、加拿大子公司工作,目前在公司项目管理部生产协调岗工作。

“离开苏丹已多年,那段青春年少的热血时光,如今只留温暖的感觉,点滴细节已如手中细沙流逝殆尽,匆匆记下几个片断,权当安慰。”

第一次哭鼻子

毕业第一年就有幸参加国际项目最令人兴奋的是什么?当然是在现场见证一座座装置在自己眼前竖起,迎着风背着手,嘴角翘起弧度,谦虚掩饰自豪感。没错,下一个词就是可是。可是刚到现场第二天就被召回喀土穆做清关。踏着船一样的工鞋,脚下啪嗒啪嗒,眼泪啪嗒啪嗒,工作生涯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领导面前流眼泪。可惜还是没留下,一周后,我被塞上运菜的飞机,沿着荒漠一路颠回初次踏上苏丹土地的地方。水土不服加心情郁闷,一落地就病倒,两天的晕眩,半夜就医未果,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赵主任说我是被苏丹黑黝黝的针管吓好的。

无论如何,从此全情投入清关工作,催收文件,联系货代,海关蹲点,和当地人交朋友,机舱理货,跟保险公司争执,听现场施压,一段时间里每天处理文件到夜里两三点钟。原来每个不起眼的岗位都不可或缺,逐渐体会到螺丝钉的价值并乐在其中。项目工期紧张,当地政府机构尚未习惯中国人的工作节奏,几乎没有几单货物按照正常时间完成清关,无论海运空运,争分夺秒像呼吸一样理所当然。有挑战就有成功,有挫败。

工作教给我的不止是向前冲,还有规划、预判、风险评估、事前准备、应急处理,以及最重要的,团队合作。苏丹I期项目在种种质疑声中突围而出固然令人惊喜,细想也在情理之中。公司倾全力支持,项目管理团队大胆筹划、周密布置,各部门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员工心怀祖国、奋力拼搏,当时没有在意,这些年每每念及,对比当时的工作情怀,总觉得当下不得懈怠,持续努力方不枉二十年来公司各项目海内外员工浴血奋战、奉献青春的默默付出。

赵主任

苏丹之行最有意义的除了完成项目任务,锻炼菜鸟,莫过于接触有趣的人。项目部喀土穆办事处主任赵申英,老石油人,钻井现场做过调度,本以为是风雷作风,却不料能屈能伸,处处智慧。英语会十句,阿语九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每每能让语言不通的人准确领会他的要求,从不失手,令人赞叹。当然交通违章时只会讲中文,永远让交警的罚单开不出手。一次来访的客人看上办事处饲养逾岁的旱龟,想要大快朵颐,赵主任一口答应,第二天捞着清汤寡水里的珍贵绿叶菜,眼神在眼镜后翻了几番,给我们讲了一个神龟自知不妙连夜出逃的故事,余至今深信不疑。

刚毕业的我个性拘谨,不懂变通,赵主任总能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指引我转换思路,在迫切的清关要求、复杂的海关规定下尝试不同的方式与人沟通,完成项目需求。在我眼里有时他更像大内总管,千头万绪,抽丝剥茧,最擅长的莫过于同时处理缓急不一的多重任务。退休后有时跟我们这些后辈聚会,每次听到他的生活、旅行见闻,总觉得人的童心不改,困难挫折都可以化成多彩泡沫,点缀人生。在喀土穆时的顶头上司朱明勤奋敬业、好学不倦,回国后在苏丹项目部北京办公室的上司李海莉细致严谨、如友如姐,和赵主任一起,成为我初涉海外项目的良师益友。

老穆

在苏丹见到的第一位同事是中文比一些中国人还流利,陕西话比祖籍陕西的我高明的当地雇员老穆。在苏丹项目工作过的人估计没有几个未闻其名,不过同我一样,多年如友也不知道全名。刚下飞机听着他和厨师小王流利的中文互怼,我的时差反应瞬间烟消云散。接下来的工作中,老穆同志流利的中文、敏捷的反应、广泛的人脉帮了我的大忙。不得不说,没有他的帮助我的海关摸索之旅将迷惘得多。每每他一边抱怨为了帮我误了祈祷时间,一边用大手几乎握不住的手帕擦着一脑门的汗,我就知道,成了。

李总监

一次聚餐,时任行管部总监李明君刚敬了远客几杯,尚未主客尽欢,现场忽然来电,FSF项目副经理经理勘线时遭遇当地游击武装突袭,脚部受伤,急需送至喀土穆就医。集团公司协调组紧急联系救援,快速谈妥一架小飞机,并安排李总监随机赴黑格里现场连夜救人。飞机上只有李总监和飞行员两人,飞行员是加拿大人,李总监被安排在副驾驶位置,平时不讲英语的李总监凭借薄酒壮胆,与飞行员秀起英文并相谈投契,把臂言欢,以至于获邀实地体验飞行操作。飞机顺利降落黑格里机场接上伤员并及时返回喀土穆。不知受伤的经理后来康复顺利,是否同我当初见针管而自愈一样,是体验飞行时受了触动。李总监多年来时时感叹飞行员的国际人文精神,本可袖手旁观的加拿大小伙不顾血污,在救援现场帮助抬担架、飞机上固定伤员、转移伤员,及时起飞加速飞行,天刚刚亮就到达喀土穆,为伤员及时抢救做出了贡献,体现了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救死扶伤精神。

同事赵霁明和我负责照顾突袭时的同行翻译。翻译虽然身体无碍,但受惊不小,一连昏睡了两天多,噩梦连连,担忧着叫不醒的她,小赵和我第一次感受到现场同事们所处的危险环境。所幸她不日恢复,唯一的遗憾,救援后李总监的英文又恢复原状。

苏丹港

虽做清关工作,苏丹港口一线却只去过一次,多数是和机场海关接触。唯一一次出差留下的是对湿热气候和烤鱼的印象。肥美硕大的螃蟹居然不入当地人的食谱,深深引以为恨。迈出旅舍的一瞬间,我便失去意识,被同事第一时间拖回空调屋,方才意识到这便是传说中的中暑。由衷佩服同事张友森在整个项目期间独自驻守苏丹港,面对潮热的气候、繁重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压力与孤独。期间还被鳐鱼刺过,一度中毒凶险,所幸无碍。

苏丹印象纷纷繁繁,从未像今天刻意回顾,不经意间却时时浮现,也许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幅画面,有塞满机舱的货物,挥汗如雨的人们,有小金字塔历经沧桑的古朴,青白尼罗河若即若离的交汇,也有患早衰症被视作神明的孩子,轻握我的手细绘海纳纹饰的女子,无法一一赘述,不敢片刻忘怀。

文中人物——

赵申英。

李明君。

老穆。

张友森。

难忘的中苏足球友谊赛

一建公司川渝项目李志杰

李志杰,一建公司川渝项目党务、宣传负责人。年初至年初在苏丹参与喀土穆炼油厂工程建设,初期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苏丹项目土建大队综合组组长,后期负责项目部文秘、文化宣传工作。

随着CPECC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年初,作为元素之一,我也有幸参与到苏丹喀土穆炼油厂工程建设之中。

在CPECC所承建的苏丹喀土穆炼油厂一期工程建设中,大量的苏丹人受雇于中国石油。在与他们广泛的工作、生活对接交流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苏丹人痴迷足球的狂热程度:无论在晨曦中抑或暮色里,无论在乡间或者城市,只要有一块空场,你就会看到两扇极其简易的球门,就会看到成人或孩子在赤足奔跑的身影。

为了满足和丰富赴苏施工的中国石油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CPECC炼厂建设指挥部特意在营区正中方位腾出一块场地,建造了一座无草皮足球场。虽无绿茵,却热闹非凡。每到工余时间,那座足球场便围满了观看中国石油员工踢球的苏丹人。他们为你的球技而喝彩,为你的扑救手舞足蹈。那种声音是真诚的、阳光的,让你于不觉中产生与其互动的欲望。

在这片准沙漠化的土地上,足球永远不会因为输赢而懈怠,她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丰富中国石油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链接中国人与苏丹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切入体和契合体。

年9月初,随着由CPECC炼厂建设指挥部组织、共有指挥部和中国石油一建、六建、七建公司等5家建设单位参赛的“喀土穆杯”中国石油员工足球联赛的谢幕,一个与苏丹人打一场正式国际比赛的动议在赛会组织者的思维中诞生了。经CPECC炼厂建设指挥部积极沟通,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积极牵线搭桥,苏丹体育部门立即做出了积极回应。这场比赛不仅被安排在苏丹国首府喀土穆大学正式体育场进行,而且苏丹国将派出国家青年队应战。由此,由CPECC五家建设单位构成的中国石油员工联队,平生第一次有了与外国国家级层面的球队进行正式互动、角逐的经历。

9月15日晚19时,中苏足球友谊赛在喀土穆大学灯光草皮球场隆重举行。

现场主席台贵宾席上坐满了中苏双方政要人物。四周看台上坐满了中国石油员工和当地华人,以及喀土穆大学教职员工、男女学生。

开赛仪式首先由苏丹国家军乐团排着整齐的方队进行吹奏表演,一首《茉莉花》和覆盖浓郁的中国元素,让中国石油员工倍感宾至如归。接着是赛事主持人分别介绍担任本场比赛的三位裁判员。在这场比赛之前,经过双方友好协商,赛事组委会指定我为本场比赛的主裁判。另外两位助理裁判,则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员工业余裁判和苏丹国正式国际裁判。只见这位身高两米有余、身着正式裁判服、袖口印有国际足联标志的黑人裁判,在主持人介绍完裁判员后,主动走上前来与我们握手致意并合影留念,然后标准规范地跑向边线。

随着赛会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在喀土穆大学校长和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参赞进场象征性地开球后,我吹响了正式比赛开场的哨。但是,从三千多名中国石油员工队伍中筛选出的18名精英,无论从体能还是技能、速度,完全不敌对手。仅上半场,中国石油员工联队就输掉三个球。

中场休息时,中国石油员工联队队员一致感受和总结到:场地太大,宽度太深,这球根本没法踢。

这时需要的是激励。

CPECC炼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王宗国,特意从主席台贵宾席上下来鼓劲道:“输赢正常,但是不能输掉中国石油员工的精气神儿!在海外,我们不仅仅代表着中国石油,同时更代表着中国!”此言一出,即刻辐射出力量、彰显出效果。大家围成一圈,共同击掌铭志:“加油!”

在下半时的比赛中,中国石油员工联队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一系列精彩动作不断涌现。我方队员一蹴而就,将比分变为一比三。这个过程不但让驱车前来助威的中国石油员工和当地华人大声喝彩,连看台上的苏丹人也一起欢呼跳跃起来。

比赛最终结果为一比三。比赛结束后,双方队员互换球衣,相互致意。在现场浓郁的苏丹民族乐曲声和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双方队员列队向观众依依惜别。

往期精彩内容

苏丹记忆⑤

听梁宁、崔慧山讲述苏丹故事

苏丹记忆④

听陈海军、赵安涛讲述苏丹故事

编辑

崔振珺

旗下更多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1376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