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历史 >> 漂白膨松防腐helliphel
文
倩
不久前,科室里的小张带来了他买的特色零食和大家分享,引起了我们的讨论。
A
嗯,这个零食味道真不错,你从哪买的,我想给我家小孩买一些。
大人已经成熟了,孩子还在长身体,你看看这配料表里的添加剂,各种色素,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孩子发育就不好了。
B
C
网上有很多专家辟谣,只要正规厂家生产,食品中的添加剂不一定对健康有害。再说了,大家都吃这个,每次也吃不多,不会有事的。
…………
D
类似上述的对话,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真真假假的食品添加剂(FoodAdditive)、以及不时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刚吃饱饭的我们对面前的饭碗有了轻微的恐惧,每一次进食仿佛都是在做一次赌博。
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食品添加剂,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如何分辨出有害健康的非食品级别的添加剂?
你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十五条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食品安全法》中也明文指出,食品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
从这句话里,我们提取如下的信息:
A: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变食物的某些特征;
B:食品添加剂有时是生产加工中所必需的;
C: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是人工合成,还可以是天然物质;
D:食品添加剂不是为了以次充好。
由此可见,食品添加剂是人们对食物的特殊要求以及社会生产水平所决定的。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这些听着高大上的名字,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腌制食物中的食盐、做馒头用的小苏打、铁强化酱油、糖等等,他们对食物的保存、口感、营养、颜色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非是徒有其表,而的的确确是配方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此外,与人们的认知有一些差异的是,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是人工合成的,还可以是天然提取物。常见的如:茶多酚、甜菜碱、番茄红等,他们是从相应的植物中提取而成。由于合成工艺复杂、经济代价高,这些食品添加剂往往采取从植物中提取的方式获得。而对于一些既能提取,又了解其合成工艺的物质,如薄荷脑,则是根据生产商的条件,自行选择方式获得这些产品。
那些食品添加剂背过的锅
食品添加剂之所以这么不受人待见,主要是由于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但我们一定要明白,上述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之类的物质,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而非法添加物是国家明令禁止不能出现在食品中的。但是由于一些媒体的错误报道,加上人们以讹传讹,食品添加剂就这么当了替罪羊。
同样,与“食品添加剂没一个好东西”论调颇为相似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商家们大肆宣传的“零添加”产品。这些产品都有着相似的基础,就是除了食品本身以外,不含任何添加物。
这些“零添加”食品根据他们不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我们分为两种情况:一、允许添加而不添加;二、依据法律不允许添加而标注不添加。
对于前者:他一方面暗示了该“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未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用其他物质代替了此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如不使用山梨酸钾防腐,而改用高盐、高糖防腐),但人们的食用这种食物的方式却未改变,就可能存在一些风险(如对于不能一次性吃完的食物,这些“零添加”食物就很容易变质,反而威胁人们健康)。
就后者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规范的做法,也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的规定。
添加苏丹红制作的红心鸭蛋曾经引起食品
安全风波
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小孩因为长期食用某食物导致性早熟,专家说是激素惹得祸”。
在这里我们也要明白,激素不属于食品添加剂,更多的情况下,它是残留在食物内的而非主动添加。而含有激素较多的食物多为肉制品、动物内脏、大豆制品。
至于一些被催熟的水果等植物性食物,其催熟的激素(常见的为”乙烯利“,即乙烯)是烃类化合物,而非人体内的固醇类化合物,故对人体作用几乎为零。
此外,人们接触到的含有激素的食物,就是各类保健品了(没错,保健品是食物,不是药物),而根据保健品功效不同,含有的激素也就各异了。
如何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
根据上面的介绍,难道食品中含有食品添加剂就是多多益善的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在考虑一个物质的毒性时,我们往往会从种类、剂量、作用途径去考虑。因为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毒性越大,不同种类的物质毒性也不相同。
举例来说:如果你身边有一些罐装的、或者容易腐败的食物,你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2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