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机票 >> 备战人口老龄化,医院全科医疗再
“你愿意看全科医生吗?”知乎上有人提问,时间显示在12个月前。
仅有5人在年12月-年9月作答。其中2人表示“愿意”,身份认证是医务从业者。其余3人表示“不愿意”,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全科医生规培跟实习生一样,虽然什么都懂,但似乎什么都不会,毕竟“专家”是有“专”才成“家”;全科医生更像是高级的分诊台或方便门诊;哪怕全科医生原是某个学科内非常优秀的专科医生,但到了全科也就再无用武之地……
以上回答或许能反映出两个问题:“不愿意”的人占多数,说明公众对全科医生存在误解;作答的人过少,说明公众对全科医生的知晓率不高。
医院(下称和睦家)院长盘仲莹最不愿看到的。“家庭(全科)医生从字面理解是照料家庭健康的医生,但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却慢慢衍变成了有钱人的必备,这对全科医疗的发展极为不利。”
医院院长盘仲莹年后,“全科医生”的字眼开始规模性出现在我国一些省市。但较于国外,这一时间并不占优势。相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态势扑面而来,合格的全科医生人数严重缺失,对全民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中国扎根近23年的和睦家全科医疗能为社会做点什么?”面对不断“升级”的老龄化社会,盘仲莹带领医院全面“升级”全科医疗内涵,用“升级”的学科发展战略做好了准备。
局面升级:全科医疗需求迫在眉睫
在日前由医院举办的主题为“聚焦老龄·全科升级”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用诸多数据,赤裸裸地将人口老龄化及全科医生的窘境摆上台面。
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截至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人口达1.7亿,占比11.9%。冯文猛表示,若目前我国每5人中有1位老人,到年则是每3人中就有1位老人,且这一比例将延续至21世纪末。
引发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有二。纵观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人均预期寿命已从年的35岁翻番至年的77岁,而与之相对的总和生育率,即一个人口群体的各年龄别妇女生育率的总和,却从年的5.6跌至年的1.6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
“未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会随着老年人口总数的增长而改变。”冯文猛预测,年前,以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增长为主,年后,则以80岁以下的高龄老人增长为主。“这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本趋势,趋势将很难改变。”
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多引发的“后遗症”,就是慢性病患病率的攀升。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与之伴随的是慢病多发情况严峻、失能率和半失能率飞速加快。
“我国慢性病发展已呈现井喷态势,若还没出台具体措施从源头上进行管理,脑卒中、心梗甚至癌症的发病率,就要走到世界最前列了。”中国非公医疗协会全科医疗分会会长顾湲说得毫不含蓄。
中国非公医疗协会全科医疗分会会长顾湲
国家也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例如,诸多医改政策正向着“老龄”主题侧重;“健康中国行动”系列文件中,疾病的前期干预与管理等相关专项行动被放在重要位置……“这之中,无论是对于老百姓的健康保障,还是对于社会医疗保健体系的建立,全科医生都是不可或缺且不能替代的角色。”
近些年,有关全科医生高薪聘用和定向培养的举措和报道频频抓人眼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年1月,《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发布,要求到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时,总需求量是70万人,现在只有31万,缺口39万,更别提与国外的差距之大。”冯文猛说。
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亦是短板。冯文猛指出,全科医生中的大多数通过转岗而来,未通过专业培训,知识基础不牢固,且整个队伍中,学历也是问题。加上城市分布不均,江苏发展最快,人数已达到国家要求,而浙江、北京、上海的人数仍低于全国平均值。
“合格的全科医生对于人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科医疗的发展对于国家健康的未来任重道远。”冯文蒙感慨。顾湲也表达出同样的观点:“医生和百姓更需要共同承担健康责任。”
二人的话引出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全科医疗及医生,到底应该如何发挥最大的“健康”价值?
内涵升级:构建新型医患关系
在中国有20余年临床经历的医院全科医疗中心主任Dr.RooChangizi,用几段问诊经历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患者是一位66岁的男性,无不良嗜好且热爱运动,从年起每年定期跟随Dr.Roo的门诊做体检。突然有一次,Dr.Roo用听诊器听到患者心脏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噪音,“我很奇怪,回声很小,但却是在过去五六年的记录中从未听过的。”
Dr.Roo问患者平时是否感到不舒服,患者回答没有。Dr.Roo于是疑惑,便立刻找到专科医生一同判断,并通过影像检查确定了噪音位置——患者心脏二尖瓣对合不全造成反流,很快安排患者进行了手术。
“不仅病人特别震惊,就连国外医生都没想到病因能发现的如此及时。”Dr.Roo的言下之意,旨在全科医生应该陪伴并帮助患者将更多健康精力放在预防上,“把健康筛查放到前面,越早发现疾病,预后就会越好。”
医院全科医疗中心主任Dr.RooChangizi
这样的事情在和睦家全科医生的工作中比比皆是,Dr.Roo还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
患者50多岁,女性,咳嗽很长时间,无其他病症。她去看呼吸科,专家没有发现呼吸系统的大问题,就开了些辅助药物观察治疗。然而咳嗽没有解决,她又去看耳鼻喉科,被专家告知扁桃体大,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后,咳嗽还是存在。患者很绝望,最后来到全科,Dr.Roo经过查体发现,患者只是因为胃食管反流导致的刺激性咳嗽。
“有时,病人自己给自己分诊,准确与否是个碰运气的事,但‘好运’毕竟是少数。全科医生就发挥出作用,会将患者信息进行收集、评估、诊断,如若需要再转到专科,更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害。”Dr.Roo为病人的经历心痛又惋惜。
从两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全科医疗界定了一种新型的就医模式,促成了医患之间基于信任、依赖的关系。它搭建起专科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全科医生能更精准地把患者分诊到所属科室,提高患者看诊效率和效果。
而在医院全科医疗中心诊室的一个细节,则更能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平等。医院,医生与患者中间总会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电脑,有形无形地地分割出两个区域。但在和睦家诊室,医生右手边是桌子,上面是贴墙而立的电脑,左手边是诉诸病情的患者。
“三角形的布局,公开透明,我和患者都是营造‘健康’的好伙伴,打破硬件设施的隔阂,也就打破了医患内心的隔阂。”Dr.Roo说。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研究,Dr.Roo发现,有一位全科医生来照顾的家庭,其住院或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没有全科医生照顾的家庭。
Dr.Roo坦言,20多年前,他初到中国,原本想用6个月的时间到处看一看、学一学,再回到加拿大。然而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中国的独特魅力,把他留下了来。“通过我的服务让更多的中国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有关爱、有温度、有体面的医疗,我感到非常开心。”
Dr.Roo笑谈他的职业成就感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很期待能与新患者有第一次见面,也很欢迎能与老患者再次见面,对于我来说,每一个‘见面’都是新鲜且未知的。另一方面,我能像一位厉害的侦探一样,追踪患者的所有身体信息,从各种未知中找到病因,再用我的知识做出精准判断。”
自年医院建院时引入“全科医疗”概念,至今即将进入第23个年头,全科的中国籍患者比例,也从最初的10%升至目前的60%以上。“看到比例在提高,我很高兴,同时也激发出我对全科医疗的新要求。”
战略升级:找到全科医疗的发力点
未来,全科医疗发展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1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