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延伸阅读李安山中国非洲研究和我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3/25 7:34:35   点击数:
白巅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948778.html

按语

12月16日下午,“文明之间:现代世界的多重构造”系列讲座之一、“文研讲座”第期“非洲的历史与现实——长时段视野下的文明互动”将在腾讯会议平台直播。主讲人是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荣休教授李安山。

作为延伸内容,我们特推送李安山教授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实录《中国非洲研究和我的探索之路》,文章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年11月9日),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中国非洲研究和我的探索之路

访北京大学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

记者

张梦颖午荷

北京大学的校墙好似一排神奇的绝缘板,将喧嚣的城市与静谧的校园截然隔开,燕园内外犹如两个世界。近日,当记者如约来到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时,平易近人的李安山老师早已等候在此。一杯弥漫着浓郁香味的咖啡把我们的话题自然引向咖啡的故乡——非洲,引向非洲教学与研究,引向研究非洲的求知求学求索道路……

漫漫求学路:从岳麓山下到北美枫林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在《负笈海外留学记》一文中提到,您作为77级的大学生,总是怀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不敢有半点轻慢,能考上大学既是命运之神的眷顾,也是对“知识就是力量”这种说法的认同。能否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您的求学之路?非洲是如何成为您学术生涯的起点的呢?

李安山:我与许多77级大学生一样,在读大学之前有过各种人生经历,上大学机会难得,格外珍惜。父亲从前也是热血青年,因为替地下党张贴新四军的传单受到国民党特务盯梢,被迫从厦门大学转到中山大学,毕业论文是关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后来,他命运多舛,但十分重视对子女道德和学识方面的教育。有意思的是,虽然父亲在“文革”期间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之名,但从未中断订阅《参考消息》,我因此有机会接触国际时事。我考上大学,他对我勉励督促有加。我在寢室的书桌上贴了一张条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忧国忧民,以为己任,不亦重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哲学专业,后来却被录取在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的英语系。

入学后,父亲建议我以英语为工具,选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我对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颇觉茫然,觉得民族主义值得研究,而非洲可作为这一研究的起点。后来,父亲带着我去见当时在湖南社科院工作的远房舅舅何光岳先生,他也鼓励我从非洲入手。这样,我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207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