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献给所有用固定方法思考世界的人一千零

发布时间:2020/11/20 14:14:34   点击数:
道长答问

会平

道长:对于我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太高深的不太懂,看书也就是茅盾奖和网络小说,我很想听听道长的看法。

第九十四夜

“献给所有那些用固定方法思考世界,用固定腔调说话,认为世界万物非黑即白,非东即西的人。”

——梁文道

···

第九十四夜

风流赛义德(二)

讲述

梁文道

被禁的经典

虽然塔依卜?萨利赫是苏丹最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书曾经陆陆续续好几年间被苏丹政府禁止,尤其是现在这个政府。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苏丹政府比较是一个奉行保守的、传统的伊斯兰教法的一个国家。从这种教法的规定来看,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内容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后半部,我们上一集跟大家提到的那个充满了性暴力的场面,更不要说这里边还有许多的细节,也可能会让大家觉得震惊。

比如说,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是穆斯林是不能喝酒的,可是你看这书里面的那些穆斯林,他也许一天的五次祈祷都做足,非常虔诚,但他照样会喝酒,还喝得很猛,喝得醉醺醺的。穆斯林是不能够算命的,但是这本书里面的穆斯林居然也会去算命。

这反映了穆斯林社会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在它漫长的历史发展里面,就算是比较保守的阿拉伯社会,也出现过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思潮,不一样的想法。一般人日常的生活习惯,也是多姿多彩,多种多样。当然了,喝酒的当然不可能是好穆斯林。但并不表示不好的穆斯林不存在,等于不管怎么样也有不好的基督徒,不好的佛教徒,不好的道教徒,对不对?

塔依卜·萨利赫TayebSalih(.7.12—.2.18)

性欲的偏见

这本书里的穆斯塔法?赛义德是一个很风流的人。他当年从苏丹一个穷乡僻壤出来,去了伦敦念书,居然成功勾引了数不清的英国女孩子。那些英国女孩子里面,有的人是在牛津上着大学,为了他连学校都退了。他有那么迷人吗?当然,他样子长得不错。但是最主要的是什么呢?这就牵涉到非常有意思的一点。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讲文化偏见的时候,我们时常会说白人怎么怎么样,黑人怎么怎么样,我们中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在这种种判断里面,有时候会跟性拉上关系。

用一个赤裸的讲法:我们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白人跟我们中国女孩在一起,我们可能马上会浮出很多想法。我们又知道,有某些国家的人,他们会特别喜欢有一种异族的性爱关系。比如白人女人之中,有一些人特别沉迷于黑人的男人。又或者是亚洲女人之中,有一些人特别喜欢欧美的白人。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某种的文化定型的观念,总觉得白人女子如何如何,黄种人的女子又怎么怎么样,黑种的男人又如何如何。

这样的想法也同样发生在北非阿拉伯裔人跟欧洲人之间。英国那些女孩,之所以迷上穆斯塔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北非来的阿拉伯人。小说里说他身为当时苏丹第一个去到英国念书,取得博士学位的人,长得又高又帅,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一头浓密卷曲的黑发,跟一张很俊俏的阿拉伯人的脸孔,这已经很够吸引了。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一天到晚在吹牛。他吹牛说在苏丹这个国家的首都喀土穆里面,中午街上会有一些鳄鱼在十字路口中间午睡,然后有一些狮子或者大象会在村庄附近漫游。动不动就用阿拉伯文吟诵一些非常有名的古典诗词,然后又把它们解释成为某种的穆斯林之中神秘主义的一些象征。

这种种的言语、说谎和包装,以及他的穿着,他的房间的设计,都使得他身上围上了一层很浓厚的、很神秘的异国色彩。这个异国色彩,对于当时刚刚从维多利亚时期非常压抑的社会风气里解放出来的英国女孩子而言,相当的迷人。

她们会觉得,爱上了这个穆斯塔法,跟他在一起就仿佛把自己送进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之中,就仿佛把自己送进了一个苏丹的后宫里面,甘心成为他的妃嫔,每天晚上陪着他,要跟他说故事,留住他的芳心。

穆斯塔法就用这样的手段,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英国白人女子,尤其是受教育阶层的白人女子想象的那种异国波斯王子的模样来接近她们。

在这里面有意思的是,这种种跟性欲和性相关的文化想象,其实跟任何对他国的文化偏见一样,都是一种偏见,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歧视。

殖民与反殖民

我们这位主角穆斯塔法,他从苏丹跑到欧洲文明的中心,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让苏丹这个国家脱离殖民,要让欧洲人发现我们有自己的一套,要让欧洲人了解到他们所犯的罪恶。他在英国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他其实甚至痛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殖民主义,于是他想报复,他要报仇,他要反过来殖民欧洲。

怎么样反过来殖民欧洲呢?那就是去征服他们的女人。从一个殖民地来的被殖民者,今天来到殖民的中心,来到殖民帝国的首都,我来殖民你们女人的身体了,用这个方法来报复。

但是,这样的一个报复,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却又是因为利用了欧洲女子对他的偏见,对他偏狭的想象。于是,他就在这个过程里面,无形地把自己变成了另一重文化意义上的受害者。那些欧洲女人喜欢你,是因为喜欢你身上的那种异国风情,符合她们浪漫的遐想。

于是,这个关系变得那么的微妙。一方面,他是要去报殖民者的仇,要反过来殖民他们的女人的身体;但是另一方面,他让自己在文化上再度被殖民,再度被征服了。而且最后我们看到,他的这个愿望受挫了,终于他杀人了。

就在当时他上法庭受审的时候,我们看到英国社会的一个面目。法庭上,拼命地控告他,想要置他于死地的,包括当年对他相当不错的老师。而当年跟他说过,你这种野蛮人的小孩,我们英国人花那么大力气把你们栽培出来,就是想你学点文明,没想到你还是没学好。对他说这种话的一个老师,充满了种族歧视、文化歧视的老师,却在法庭上面为他辩护。

为他辩护的,或者控告他的言语也都非常古怪。比如说,有的人控告他,就会强调他的非洲背景,强调这个非洲背景带来的毒害。而为他辩护的人却说,他来欧洲是为了享慕西方文明,没想到我们西方文明本来就有毒素,注入到他的心中,才产生了这一连串的悲剧。

无论哪一种讲法,无论是为了要救他,还是为了要控告他。这两种说法背后,其实都不是真正在讲非洲,是在讲英国人或者欧洲人心目中的非洲,或者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非洲?

那什么叫真正的非洲?什么叫真正的苏丹?什么叫真正的阿拉伯?什么才是真正的穆斯塔法呢?

我们对非洲的想象,多大程度上来源于偏见与刻板印象,什么又是真正的非洲?

我们看到穆斯塔法这个人,他的性格很复杂。他很小的时候就几乎没有太多的感情,不怕老师骂,也不太受到人家的赞美而欢欣鼓舞。他好像做什么事都没有感情。他这么一个空空洞洞的人到了欧洲之后,仿佛就要填满自己的空洞,于是不断地拈花惹草,透过女人给他性欲上的满足来填补自己。

而这样的一种行为,他又为自己加上了一个新的解释,那个解释就是要报复殖民者。这个解释很可能是真实的,是他的一个真实想法。但是,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某种空洞的灵魂,才使得这个解释发挥了效用。

所以,我们看到这本书的作者塔依卜?萨利赫他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没有很轻易地把这个穆斯塔法描写为一个要透过性欲,反向殖民欧洲的一个苏丹人,而是同时强调了他性格上的一个特点。

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看到这个年轻人,他不断走上一个自毁的道路。他在伦敦大学教书,他已经走到了一个非洲人能够在英国社会走到的最高处了。但是他始终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他的英语再流利,他的行为举止再西化,他在西方社会里面的地位再崇高,人家都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他是一个没有自己的人,他在英国待得越久,征服越多的英国女人,他越迷糊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怎么回事儿。

所以,我们不奇怪他最后回到老家隐姓埋名,要过一个最简朴的农民生活,乃至于后来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小孩一辈子,都不要像他这样出去浪游。尤其不要到西方去念书,因为他认为,一个苏丹人就该好好地留在苏丹,那样子,你的生活就会好了。

空白的一生

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听完我这两集介绍,你大概会想到一个跟它很类似的小说,那就是当年波兰裔,但在英语文学界里面是一代大家的约瑟夫?康拉德。康拉德的名著《黑暗之心》,就是《风流赛义德》的原型。《黑暗之心》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为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那就是《现代启示录》,我非常推荐大家去看,我很喜欢那部电影。

《现代启示录》(英语:ApocalypseNow)是一部年的电影,由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根据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之心》改编,但背景设置在越战时期的越南。

内容讲述战争期间,一名美军特种部队军官奉命去刺杀另外一名叛逃并据地为王的美军上校。通过他在途中的种种经历,深刻地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性最深层的恐惧,并反映原始丛林文化和美军的野蛮行为,对文明是否真有进步做出质疑。

在《风流赛义德》这本书里,塔依卜?萨利赫写的是苏丹两代的海归,他们离开黑色大陆,到达欧洲所谓的“白色文明的核心”,在那里面怎么样迷失掉自己,怎么样像进入了一个丛林一般的不辨方向,最后又回来的一个故事。

回来的结局是什么呢?就像我们刚才讲的,穆斯塔法最后仿佛自杀般地,神奇地消失在尼罗河的洪灾之中,而他留下来的是一连串难解的谜题。

我们的主角,这个叙事者,他就要去追寻穆斯塔法的足迹,看看他经历了什么。这两代的海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他们都是当年大英帝国治下,殖民地里面最优秀的青年,只有那种人,就像我小时候经历过的香港一样,他能够一路地往上,最后抵达帝国的核心,到伦敦、到牛津、到剑桥、到爱丁堡去念书。

他们学成之后,要不然就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但是,英国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要培养他们成为自己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协助他们殖民体制的运转。要不,他就干脆留在帝国的核心,归化成为一个他们当时心目中所想象的上等的欧洲白人阶层。

可是,这两代人却又有所不同。不同在哪儿?

穆斯塔法作为第一代留学欧洲的苏丹人,他在那里面的遭遇,使得他彻底地被摧毁了。于是,他想回到老家扎根,当回一个老老实实的苏丹人。而下一代,我们这个叙事者,他去留学回来之后,他面对的则是一个已经独立了的苏丹。他要加入这个独立的苏丹建设自己的新国家,但是迅速地,坠入到这个腐败的、内乱不断的体制当中,成为它的一部分。

他很清醒地看到这个体制的问题,他批判它,但是他无所作为,什么都做不到。到最后,他是不是也要承担这个体制失败的一切责任呢?

于是,他也像穆斯塔法一样,有意无意之间游进了尼罗河的中央,陷入到滚滚洪流之中。这时候,他决定他该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谜一般的结局,有待大家去解决。

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个神奇的小段落,就是穆斯塔法他回到老家,想当回一个纯正的苏丹人。但是,他家里面有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是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都不能进去,只有他有钥匙能够进去,那是他一个秘密的圣地。

他死之前,留下了遗书,说把这个钥匙交给我们这个叙事者,说:只有你能进去看,你进去之后,你会了解我很多的故事,也许当我两个孩子长大之后,你也能够让他们进去看一看。

这个房间里到底放了什么东西呢?原来,里面藏的大批的、如小山般堆积的他从欧洲带回来的英文书籍,西方文化的结晶。在这里面,我们还看到他有许多的照片,都是他过去在英国那些已死的女朋友的照片,以及他亲手杀死的这个英国太太的画像,这里面埋藏的全是他在欧洲的记忆。

据他的遗孀讲,他常常自己一个人躲进去老半天。也就是说,他就算回到了苏丹,他的那个空洞的灵魂之中总有一小片是属于欧洲的。而我们这个第二代的这个海归,他从英国回来,他要扎根在本地,他要完全地认同这个地方。但是,他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祖国,相对于他所见过的文明社会的种种的落后、种种的腐败、种种制度上的崩溃……

这两个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小说,它的复杂度又拉大了一点。最后,我们看到叙事者,在那个神秘的小房间藏满了英文书籍的穆斯塔法私人的境地里面,他找到了穆斯塔法留下的一个笔记本。那个笔记本原来是他的一个自传,他打算要写一个自传,题目已经起了,叫《我的一生》,而且有一段献词。

那个献词讲什么呢?他说:献给所有那些用固定方法思考世界,用固定腔调说话,认为世界万物非黑即白,非东即西的人。然后翻开一页是空白的,翻开另一页是空白的。这整本笔记本,他的整本的自传,这《我的一生》是一个空白的本子。

(本文为文稿节选,完整节目请在文末“阅读原文”)

节目用书

作者:(苏丹)塔依卜·萨利赫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译者:张甲民/陈中耀

出版年:年12月

丛书:东方文学丛书

延伸阅读

《殖民与后殖民文学》(英)艾勒克?博埃默

《后殖民文学:从边缘到中心》宋国诚

第九十四夜张自忠路

第95夜

想象的共同体(一)

1.31晚上线

节目回顾

进入看理想公号,在底部菜单栏或回复节目名称可以回顾三档节目已上线的视频

看理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99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