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文化 >> 国际合作产业中石油苏丹尼罗河公司总经
中石油与苏丹合作的故事已经上演了20多年。
这一幕大戏高潮迭起,而我们更多听到的只是简短的报幕词,鲜有人能走到舞台的幕后探个究竟。
我们错过了新闻报道的最好时机——项目合作最辉煌的时期,或者叫“一次创业”期。那时,苏丹石油年产量最高峰时达到多万吨,经济效益也较为可观。特别是在年底,中石油海外油气合作项目的作业总产量突破1亿吨,权益当量超过万吨,建成第一个“海外大庆”,而在中石油海外近90个项目中,苏丹项目的贡献最为突出。
当我们能够在苏丹第一线采访中石油项目的时候,尼罗河公司已进入了“二次创业”时期,也是自年中石油进入苏丹实施石油合作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年1月底,国际原油(布伦特)价格跌到每桶27.10美元,已低于开采成本,项目变为亏损状态,这是在过去二十多年经营当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从年底开始,中石油苏丹尼罗河公司提出“保生存、保双正,坚决打赢保效益攻坚战”的目标,“生存”来自亏损的压力,“双正”(利润与现金流同时为正)是实现集团公司“三年必须盈利”目标的前提。当我第一次见到中石油苏丹尼罗河公司总经理贾勇的时候,他首先告诉我的就是年前三季度,他们守住了确保员工人身安全的“红线”和实现安全生产的“底线”,生产原油万吨,占全年计划的82%;加工原油万吨,占全年计划的86%;利润和现金流均大幅超额完成年初下达的经营指标,实现了低油价下“双正”的目标。
伴随着价格波动周期越来越缩短,石油公司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冲击也会越来越频繁。鉴于篇幅的关系,这篇访谈我们选取了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即中石油帮助苏丹建设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产业链,是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以及如何带动相关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在产业链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是如何创造产业链中的大部分知识流,培养实现产业链联盟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结果是怎样提升了苏丹的工业制造水平以及全套炼化向其他国家的技术转移。
贾勇出生于年。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年获得休斯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石油驻苏丹地区企业协调组组长。
苏丹石油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
《21世纪》:请简要介绍下苏丹石油开发的历史。
贾勇:苏丹石油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苏丹政府的邀请下,先后有意大利阿吉普(AGIP)、美国海洋石油(Oceanicoil)、东得克萨斯(TexasEaster)、法国道达尔(Total)、英荷壳牌(Shell)及英国石油(BP)等众多石油公司投资于苏丹石油勘探。但随后因在年爆发中东战争,苏丹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油气勘探无果而终。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美国雪佛龙(Chevron)公司在苏丹与西方国家恢复关系后进入苏丹,进行了20多年的油气勘探作业,他们在苏丹境内51.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勘探石油。主要作业区集中在苏丹西南部的穆格莱德盆地和迈卢特盆地,取得了一些油气发现,比如在6区、区和37区打井发现了一些小油田和出油点,但是,总体上规模比较小,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开发条件。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苏丹实施单边经济制裁,包括雪佛龙在内的西方石油公司纷纷撤出苏丹,苏丹石油工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石油开始进入苏丹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这一提议得到中国领导人的支持。随后中国派出中石油的专家组赴苏丹考察,认为苏丹油区地质状况与我国渤海湾盆地十分相似,中石油具备相应的技术和油气田开发经验,于是中苏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中石油与苏丹合作开发油气田。年9月,中石油与苏丹政府签订协议,获得苏丹6区石油作业权,开始在苏丹进行油气开发作业;年11月,中石油中标苏丹区,由此拉开了中石油在苏丹进行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使石油资源丰富的苏丹从贫油国成为石油出口国。
中石油的技术优势
《21世纪》:在中石油进入苏丹之前,西方公司已经在这里做了多年的勘探,而中石油进入苏丹拿到的6区和区,正是雪佛龙等曾经勘探作业的区块,他们退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贾勇:人们谈到雪佛龙撤离苏丹时,更多地注意到安保原因。雪佛龙技术人员在油田现场作业的时候被南苏丹武装袭击,3名工程师丧生。其实,这只是直接诱发因素。雪佛龙之所以撤离苏丹,最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发现大油田,当时他们发现的油田不具备商业开发规模,不支持长输管道建设和原油出口。从年到年间,雪佛龙公司对包括穆格莱德盆地在内的苏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仅发现了四个小型油田和一些含油构造,包括黑格里格(Heglig)油田(2区块)、团结(Unity)油田(1区块)和苏丹6区的2个小油田,这样的收获与巨大的投资相比得不偿失。美国制裁苏丹后,调整了美国公司对苏丹的投资政策,取消了一些政策优惠。三者叠加的作用导致雪佛龙抛弃苏丹这块“鸡肋”,转向其它更有开发前景的石油生产国。
《21世纪》:为什么在同一区块作业,结果却完全不同?中石油的技术优势在哪?
贾勇:收集到的地质资料只反映地质现象,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同样的资料,不同的技术人员进行解释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中国石油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仅建成了独立、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卓越的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工作者,他们创造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掌握了一整套世界一流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中石油进入苏丹初期,凭借着近乎%的油气勘探成功率向世界同行展示了中石油的技术实力,中国陆相盆地找油技术在苏丹地区得到了成功的推广和应用。
苏丹盆地地质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专业分析与判断。西方公司在处理类似这种复杂地区油气勘探方面有技术上的局限性。中国技术人员在国内积累的勘探开发经验以及中石油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是我们在苏丹取得成功的主要技术原因。
7年时间两个千万吨大油田投产
《21世纪》:根据你的经验判断,雪佛龙前期的勘探花了多少钱?按照市值评估又值多少钱?
贾勇:有报道说他们花了十多亿美元。做油气勘探风险很大,沉没成本非常高。无论投入多少,只要没有商业价值,不能进行油田开发,投入就没有价值。雪佛龙留下的资料只反映了地质的表征,到底有没有油,要依靠地质人员做出判断并给出结论,这个过程也存在巨大风险。根据资料分析的结论有油,实际也可能没有油,一口钻井费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全球的勘探成功率基本上在25%左右。客观地说,对资料的评价和地质认识,中石油有自己的技术实力和优势。早期的地质资料给我们后期的勘探做了探索和铺垫,才使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了重点区域,并开始做进一步的地质勘探。我们进入苏丹两年之后,在年落实并建成了中石油海外第一个千万吨的大油田(苏丹区)。
《21世纪》:这样的话,还真是勘探能力与经验的差异。
贾勇:我们在年11月底与苏丹政府签署《苏丹区项目产品分成协议》并组建了联合作业公司(GNPOC),到年5月千万吨级油田投产,并修建了从1/2/4区到苏丹港长达公里的输油管道,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体现了中石油的快速高效和上下游一体化的技术优势。
鉴于在区的成功合作,苏丹政府后来希望中石油参与合作开发37区。年11月,中石油与苏丹政府签署了37区合作协议。通过中方技术人员的系统评价和快速勘探开发,仅用两年时间到年就发现了法鲁济大油田(Palogue),到年又建成了第二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
《21世纪》:从当年带头“走出去”至今,中苏石油合作已20多年,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贾勇:这20多年的合作非常成功。首先,在经济效益上实现了合作共赢。根据苏丹政府的数据,政府在上游的直接收益有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企业上缴的各种税费,以及当地工程技术承包商和建设服务商的收入,所带动的经济发展等。如果包括下游产品的间接收入亿美元的话,二十年间,苏丹方面的总收入超过0亿美元。
其次,在深化中苏友好关系上,中石油协助苏丹建立了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石油工业体系,确保了苏丹能源供给的独立自主,维护了苏丹能源安全。第三,在社会效益上,中石油在苏丹的成功合作,极大地树立了中国在非洲合作共赢的良好形象,推动了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所以,中方在苏的石油合作,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建立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体系
《21世纪》:中石油与苏丹的合作不仅第一步实现苏丹资源+中国投资与技术的合作,更重要的是第二步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体系。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贾勇:是的。西方石油公司开展国际合作更多的从事于上游行业,主要是因为上游行业产业链短且效益直接,比如找到石油后直接到国际市场销售,马上有现金流,可以做到短平快。而下游的合作产业链比较长,炼油厂要从上游买油加工,加工完成后再去卖成品油,成品油卖完了才能有现金流。
《21世纪》:为什么中石油的苏丹项目变成上下游联动投资呢?
贾勇:年在项目谈判结束后,苏丹能源矿产部长向中石油提议:能不能帮助苏丹建设一个炼油厂,为苏丹圆一个成品油自给自足的梦。年11月29日,中石油与苏丹政府草签了区勘探开发产品分成协议;12月2日,双方就确定了合资共建喀土穆炼油厂的原则;年3月1日,签署了合资建设喀土穆炼油厂协议:中苏建立联合公司(各占50%股比),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建设喀土穆炼油厂,一期原油加工能力万吨。中石油只用不到20个月建成了炼油厂,可以满足苏丹%的市场需求,包括柴油、汽油、航煤油,根本改变了传统的原油出口、汽柴油进口的历史,形成了高附加值汽柴油出口的新格局。年的时候6区进入商业开采阶段,苏丹提出炼厂扩建二期工程,二期炼油能力是万吨,主要是炼6区高酸高钙原油。这套炼化装置即便是在国际上也很少,因为高酸高钙对设施的腐蚀性很强。至此,苏丹具有万吨/年的炼油能力,除了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以外,部分汽油还能向周边国家出口换汇。
《21世纪》:事实上非洲国家的本地货币贬值风险很大,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呢?
贾勇:喀土穆炼油厂的合作模式是不参与原油采购与成品油销售环节,炼油厂只是一个加工厂,只收取每桶原油的加工费,这个模式可以规避风险。另外,当时更多考虑的还是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建一个炼油厂既是苏丹的石油梦想,也是国家的诉求,他们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我们有原油就相当于有了小麦,自己加工变成面粉就不用进口了。此前苏丹港有一个近两万桶能力的小炼厂,是壳牌帮助建设的,由于原油供应的问题,开开停停。在喀土穆炼油厂建成之前已经停产很长时间了。
喀土穆炼油厂成为苏丹国家名片
《21世纪》:喀土穆炼厂除了炼油还有他的下游产品,比如聚丙烯?
贾勇:炼厂是一次加工,还不是精细加工。我们的想法是要把炼化的全过程效益发挥出来,提出再建一套聚丙烯装置,但是政府认为有柴油、汽油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决定自己投资,给了政府5%的股份。
《21世纪》:当时是否想到这套装置带出了一个塑料加工行业?
贾勇:坦率地说没有。当时还担心产品销售的问题,事实上确实有一段时间产品滞销。苏丹之前没有精细化工行业,“聚丙烯”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为了消化产品我们为此又建设了一个塑料袋编织厂,编织袋的销售供不应求。随着苏丹人开始认识聚丙烯的作用,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塑料凳子、塑料椅子、塑料桌子等等绝大多数都是这套装置的下游当地企业所生产,确实带动了塑料加工产业的发展。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目前聚丙烯供不应求,而且还能出口,结束了苏丹进口聚丙烯的历史。
《21世纪》:无论走到哪里,苏丹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这个炼油厂。
贾勇:他们把炼厂当作国家的“宝贝”。引以为豪的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喀土穆炼厂的建成标志着苏丹拥有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既在上游有油田、管道,下游还有炼厂、销售,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炼化、销售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不再受制于任何人,实现了国家能源安全。
第二,喀土穆炼油厂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认证,标志着苏丹企业已经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这对苏丹是一项历史性的突破。在喀土穆炼厂建成以后,苏丹方面邀请英国标准化机构(BSI)对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与安全性进行验收。喀土穆炼油厂能够生产欧4标准的汽柴油,其能源清洁度与欧洲基本接轨。
第三,为处理高酸高钙原油的延迟焦化技术自豪。当苏丹石油部的官员们到欧洲参加世界能源大会时发布了这套装置的信息,得到了世界同行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