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牧子要说的这个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一个人物,李秀成,有的读者可能听说过他,有的读者可能对他比较陌生,但不管了解与否,李秀成的故事绝对精彩,他的个人经历也是太平天国兴衰的缩影,很值得一讲。
年1月11日,广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在他三十八岁生日那天纠集信徒,誓师起兵,建号太平天国,起初广西的地方官员们谁也没有当成一回事,以为是村民闹事,不以为然,但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小小的金田村,两万男女老少,掀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前后历时14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油画《金田起义》
在这里,我对太平天国运动不作太多的评价,有人说它是邪教闹事,有人说它是反清义举,对其评价往往两极分化,不一而足,但太平天国14年的时间里,清朝与太平天国出了太多值得说道的人和事,言归正传,我们来说李秀成。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当年太平军路过藤县的时候,李秀成二话不说就加入了太平军,这是因为早年李秀成家庭贫寒,生活艰苦,受了很多气。不过此时李秀成是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加入太平天国,他并没有入股的资本,不像杨秀清石达开这些人,要么资历老,要么有钱,一加入就是封官封王,地位显赫,此时的李秀成就是一名大头兵。
洋人为李秀成所作的画像
随后的两年时间,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围长沙,尔后进入湖北,破武昌,最后顺长江而下,于年年初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建都于此,此时李秀成因为屡立战功,已经在太平天国里有了一定地位,但也只能说是初露锋芒。
年9月,被我们初中,高中课本上一再说烂了的天京事变发生了:先是天王洪秀全密诏北王韦昌辉杀死权力欲日渐膨胀的东王杨秀清,紧接着韦昌辉野心毕露,被洪秀全处死。大批东王和北王部下士兵被杀,太平天国内部血流成河,最后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结果当年金田起义的六个王(西王和南王在进军的途中战死),只剩下了洪秀全一个,成了光杆司令,当时清朝正是最为危急的时刻,在与太平军交战的过程中一败再败,被打到怀疑人生,结果南京城外的清军突然看到秦淮河,长江中太平军的尸体一具接一具漂浮着,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反正不管怎么说,得到消息的曾国藩很开心,咸丰皇帝也很开心。
油画《天国风云》,画中左一为东王杨秀清,左二为天王洪秀全,右三为北王韦昌辉,此幅油画现存于南京总统府
各路清军随之开始大举反攻,太平天国从全盛时期变成了马上完蛋的节奏,此时我们的男主李秀成终于开始施展他的全部才华,力撑危局,也难怪,之前有杨秀清石达开这些人,轮不到李秀成居中坐镇指挥,现在洪秀全是不靠他也得靠了。
先吹吹李秀成的军事才能,年以后,太平天国基本上是守势为主,清军则一直想立刻置太平天国于死地,江北的扬州,江南的明孝陵紫金山这边,都有大批清军围困,随时准备攻取南京,而此时曾国藩的湘军逐渐崛起,更成了太平天国的死敌,太平天国当真是朝不保夕。
曾国藩像,曾国藩书生领兵,创立湘军,并成为了太平天国和李秀成的最大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先给士气正盛的湘军一个沉痛的打击:年5月,湘军悍将李续宾率军攻克太平天国重镇九江,守将林启荣和所部1.7万人全部战死,随后湘军四处攻略,一时风头无两,但很快李续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敌冒进,李秀成抓住战机,调集重兵将李续宾围困在三河镇,最终湘军精锐人全部战死,李续宾投河自杀,曾国藩听到消息以后痛哭流涕,一哭心腹爱将之死,二哭这些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洪秀全鉴于李秀成的战功,遂封他为忠王。
苏州忠王府的李秀成雕像,上有洪秀全为之所题的“万古忠义”的匾额
紧接着,李秀成指挥了他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两次战斗。我们前面提到,清军曾长期围困南京,对太平天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第一次围困于年被石达开击溃,然而年初,咸丰皇帝派钦差大臣和春、提督张国梁率重兵再次围困天京,重新建立了建江南大营,形势十分严峻。
李秀成在此情况下,和洪仁玕(洪秀全族弟)商议,决定围魏救赵:李秀成先率部冒充清军直取杭州,和春得知消息以后,大为惊恐,杭州乃清朝粮饷重地,不能有失,立刻从江南大营抽调兵力去救杭州,李秀成见状,在杭州城墙上遍插旌旗,作为疑兵,并火速带大军北返,召集诸王,指挥总共十余万兵马合力进攻江南大营,5月2日,太平军冒着大雨发动总攻,一口气击溃了江南大营,张国梁仓皇中逃往丹阳,后来于乱军中溺死,和春则跑得更远,奔到了苏州浒墅关,但又自觉无脸见咸丰皇帝,自杀身亡(又一个自杀的。。。)。攻破江南大营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拿下了苏南浙北全境,并把苏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以拙政园作为自己的府邸,称忠王府,留存至今,是苏州一大景点。(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个景点,曾经转了很久)
忠王府正厅,李秀成平时有军机要事,就和部下在这里商议
当然,李秀成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但这只是他的一部分,李秀成更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他既赢得了自己人的拥护,更让他的对手对他肃然起敬,这也是我真正想写他的原因。
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战争,对整个江南地区造成了空前的破坏,用十室九空来说毫不夸张,然而李秀成攻克苏州以后,苏州却是这样一幅景象,史载苏州当时:“百货云囤,流民雨集,盛于未乱时倍蓰”,苏州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呈现了罕见的繁荣,以至于苏州百姓在得知李秀成遇害后的消息,自发组织起来对其进行悼念——“民间焚纸钱,灰积如阜”,“苏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这算是百姓对李秀成的一种评价吧。
苏州百姓为李秀成所立的碑文
再看看李秀成的敌人是怎么评价他的:李秀成出身平寒,但素来尊重知识分子,攻克杭州的时候,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李秀成得知他是一个清官,于是派亲兵将其棺木护送回乡予以厚葬,后来曾国藩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对李秀成“甚怜之”。
李鸿章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在私下里对曾国藩和其他人说李秀成乃“英雄人物”。李秀成的确当得起这个评价——年,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到了最后的时刻,此时,李秀成做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决定,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让其突围出城,自己则换骑一匹劣马,最终被湘军俘获,可以说,李秀成无愧于洪秀全封给他的“忠王”这个称号。
再看看洋人怎么评价他吧,洋枪队(后改名常胜军,是洋人带领帮助清军作战的雇佣兵部队)的首领英国人戈登,在写给他老妈的信中说了这么一段话:“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风采,你就会相信,像他那样的人,注定会成功。不论抚台(李鸿章)、恭亲王(奕?)还是别的满清王公贵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见绌。忠王冲锋时身先士卒,锐不可当。他是叛军拥有的最勇敢的、最有才能的、最有创业精神的领袖。他是唯一的一位死了值得惋惜的叛军领袖。”这个评价其实也一点都不夸张,李秀成长年在苏杭与洋人打交道,不卑不亢,不少洋人都被他的风度折服。
戈登像,戈登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为英国王室所褒奖,官至总督,然而最后死于喀土穆的教徒起义,以前的教科书上说:“凶残的刽子手戈登终于恶贯满盈,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最后,引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的段落来收尾吧:“李秀成真豪杰哉。当存亡危急之顷,满城上下,命在旦夕,犹能驱役健儿千数百,突围决战,几歼敌师。。。。。。虽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
最后强烈种草这本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注意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这是我目前读过的最优秀的人物传记之一
牧子赞赏
长按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mj/1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