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走入非洲连载三走入西非

发布时间:2018/12/11 14:28:43   点击数:

本文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著。

走入西非

年,我被派到尼日尔工作,虽说从夜晚的空中看苏丹喀土穆满是城市灯光,但整座城市都泛着都是小黄光。而现在西非的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降落时,透过舷窗俯瞰,则发现满地则是泛着白色光线的小荧光,这和苏丹喀土穆昏黄灯光无规则地洒落在城市间显得十分不同。尼亚美这一水的白色亮光,有如漫天繁星。

我知道这两地尽管有着习俗的不同和经济上的某种差异;但不管黄光和荧光,都是经济落后的标志。但古老的夜晚,远方的音乐,这种美好的感受依然是对非洲夜晚最好的描述。

布基纳法索)乡村月夜下的儿童们的演出(本文作者摄)

西非则是我最为熟悉的地方。尼日利亚的的三大文明诺克文明、伊费文化和贝宁文化早已让世界刮目相看。在西非的尼日尔,你会发现它和一般非洲贫困国家的状况都差不多:贫富两极分化都很严重。富人都自己盖得起房子,-平米面积两层楼房也不少,虽然很多从外表看不出来,但很多楼房也都很显眼,和欧美小别墅都差不多。

我自己曾租用的就是这样一间:双层楼,院子里配游泳池。院子内有芒果树,香蕉树,木瓜树和很多我自己也叫不上来的花朵,都非常的艳丽可爱。同时,我们无法预测富人们的工资,富的年收入几十万美元的不在话下。而穷人呢?很多人的生活每天不足一美元。

西方早期西非明信片

在西非(比如尼亚美)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地方都有围墙围起来的地皮,但围墙内只有一个草棚子,这块地就说明归这家草棚子里的主人所有,只是他们没有钱盖房子。但很多可能还是:这圈起来的地也不属于住在里面的草棚子的主人,是属于某个富人的,只是暂时允许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暂时在未盖房子的土地上居住和生存,而这一类的比例占得很多。

除了居住,吃也一样。我服务的公司里面就雇有很多当地人,由于公司的制度是不管饭吃,所以来上班的员工都是中午出去吃饭。但慢慢我发现有很多员工从来不出去吃饭,我就去问这些不出去吃饭的员工:“你们怎么不去吃饭?不饿吗?”他们腼腆的回答我“早上吃过了”。我好生奇怪:“早上是吃过了,可中午还没吃呀?”他们的回答林我吃惊:“我们穷,一般一天只吃早上一顿!”。我愕然了,本来还想问他们饿还是不饿,想想又忍住了,还用问吗?!答案一定是饿!这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有钱人一天吃三顿饭,没钱人三天吃一顿饭”,这也就佐证了这个国家的人均寿命为啥只有不到42岁的了,因为很多人都还处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中。虽然近些年有些好转,但和那些年年前往巴黎度假的有钱人的生活的差距还是天壤之别的。

(布基纳法索)早耕(本文作者摄)

虽然贫穷,但我感觉这里的人们和很多其他非洲的人都一样:都十分的乐观。特别是那些天真的孩子们,他们脸上的笑容特别的灿烂,即使是乞讨的孩子,见到我们很多都向我们微笑问好,很多人都还伸出黑乎乎的小手和你握一握。真的很让人觉得温暖。曾经有中方员工看到他们的贫穷落时说:“他们这么穷,我真想不出来他们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公司当地员工司机阿姆度则回答他说:“我们有安拉,他会降福给我们的,我们会好起来的”。

他说这话时都神采奕奕信心十足的,虽然他一天也只吃一顿饭。这也许就是宗教的力量?也许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容易满足的基因?我想两者都兼而有之。我常觉得很多非洲人的幸福指数不比我们低。

等候总统达到的皇亲国戚(本文作者摄)尼日尔

要说在尼日尔我对非洲人印象最深的事还是在一个国事场合看到部落文化在当今非洲的地位及非洲贵族和平民的差距。苏丹王依然是西部非洲部落王权的象征,依然也在当今国家的政治中具有象征意义。

拜见苏丹王(本文作者摄)尼日尔

在公众场合苏丹王依然接受部落族群的跪拜,依然在拥有王权象征的伞下行走,就像加纳阿散第国王依然看中他的王权象征-凳子一样。

打着具有皇权象征的伞的部落苏丹王(本文作者摄)尼日尔

记得在一次贵族成员在机场列队迎接总统到达到的场景,那些穿着华丽耀眼服饰的贵妇仿佛就像传说中的示巴女王与所罗门王的相会。

希巴女王拜见所罗门王。(年玻璃板)

但我要说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想说其中的孩子给我的震撼:铮亮的皮鞋整齐的服装完全不像机场外到处都看到的那些甚至衣服都没得穿的脏孩子,而恰恰是这些“脏”孩子才是我们眼中非洲最标准、最常见、最普通的景象之一。

贫富反差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力,我更不敢想萨尔加多镜头中的难民儿童和他生活在同一块土地,在同一片阳光之下。

年10月,时任总统汤加玛玛杜参加尼日尔炼厂奠基仪式(本文作者摄)

除了在南苏丹我被军人没收过一次照相机(后返还),经历过一次野外被战乱被围困外(那一次我们是夜里偷偷搬家,集体逃出包围圈的。我至今不忘那口井的番号“DindOne”)。

年9月与夏煌大使时隔八年后于金华再度相会

而真正体会到军事政变的,还是马马渡汤加总统因铀矿政策的下台。那年是年春天。尼日尔河畔总统府的大门被火炮轰开(那大门好几个月都在裸露之中没有修补),军事政变开始。随后,我也立刻成为最早被总统府内部的大人民议会主席布贝加首先通知的中国人。我放下电话,叫醒所有在午睡的中国人,随后立刻带领这26名员工撤往中国大使馆,成为逃往这里的第一批中国人。当时政变不出五分钟(当地时间下午1点整发生政变,我是1点05分)我接到电话,这件事说明,在非洲人缘好(自我感觉不错)是件很重要的事。

那段时间感受让人记忆深刻,就在今年又见面的当时中国驻尼日尔大使夏煌先生(见上图。他随后又在非洲好几个国家担任过大使职务),我们还谈论起那次在使馆避难时吃方便面打地铺的难忘日子。当时还有个插曲:美国人当时认为是中国大使馆藏起了尼日尔总统(政变发生后,总统躲入地下室未被立刻发现),理由是看见有四辆拉着窗帘的车,第一时间就驶入了大使馆。当然,最后被解释说那是我的车(其实隔壁的美国大使馆一直都监视着我们使馆),他们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中国人得到消息。当时夏煌大使是在天上唯一在飞的一架飞机里(他得知政变消息后,紧急从津德尔飞回尼亚美使馆)。最后是使馆冒险去机场把他接了回来,这时感觉到,五星红旗飘在车前还是管用的。好在最后都是有惊无险。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件事,我们问使馆去接夏煌大使的人外面形势怎么样(那时政变已发生了好几个小时了),使馆去接的人回答:在路过尼亚美集市(PetitMarchés)时,那里场面出乎意料的平静,好像根本就没人注意到发生了政变似的,大家平时该干啥还是在干啥,没人管枪炮声。就这样!很长时间我对此事也想不通。后来当地人告诉我:政变在非洲是常事,一般与百姓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政权更迭百姓自然只关心自己眼前的那一亩三分地,没时间关心谁又上下台。这是我没有在非洲其他国家得到过验证的事,也无法确认这种情况在非洲的普遍性,但在当时的尼日尔确实如此。

《廷巴克图》电影海报

通布图(Tombouctou、Timbuktu)又译为"廷巴克图"、"丁布各都",位于沙漠中心一个叫做"尼日尔河之岸"("BoucleduNiger")的地方,距尼日尔河7公里,坐落在尼日尔河河道和萨赫勒地区陆地通道的交汇处,为年(另一资料:年)图阿雷格人所建。年,图阿雷格人以水井为中心,建立了最早的廷巴克图城镇,据说当时人口还不足。后来被称为“非洲腹地的伦敦”、“梦幻商都”的廷巴克图,其肇始竟是如此寒微。据传说,当年图阿雷格人每逢旱季,他们南下来到廷巴克图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围着水井安营扎寨,雨季时便留下多余物品返回北方。这口水井由一名叫布克图的老妇人看守,他们每次南下都说去“廷—布克图”,意为“布克图之地”("尼日尔河之岸""BoucleduNiger")的地方,后来建立的城镇也称之为“廷—布克图”,廷巴克图便是从“廷—布克图”演化而来的。图阿雷格人的这口水井迄今依然保留着,供游人观赏,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

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水草便利,交通方便,图阿雷格人开始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经行这里。

这些白皮肤的游牧人渐渐发现,有一种生意比放羊更赚钱,那就是贩盐:把北非的盐板用骆驼驮运到廷巴克图,再沿尼日尔河南下,贩运到豪萨人、富拉尼人居住区,可以卖到和黄金一样的价钱;如果再通过同样以经商著称的富拉尼人,将贩盐的收入换成当地盛产、且价格极其低廉的象牙、黄金,运回北非,再贩到西亚、欧洲,那简直是一本万利了,要知道,在豪萨-富拉尼聚居区,一磅盐板可以换一磅沙金。

西方地图中手持金币的曼萨穆萨-历史山上最富的人

早年马里帝国在公元14至17世纪统治着今西非曼丁卡高原地区。当时的马里一带的黄金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统治马里的穆萨因而拥有惊人的财富。穆萨在年前往麦加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朝圣之旅,据说他在开罗的大肆挥霍甚至导致此后当地持续二十年的黄金贬值。一路上穆萨的随行人员不计其数,仅货物搬运工就达6万名之多。

廷巴克图老城

人称"神奇的穆萨"的曼萨穆萨回国时,他邀请了很多阿拉伯的学者一道回到马里,他将位置显要的廷巴克图和加奥并入了马里。使这里的许多城市逐渐发展为学术中心,廷巴克图就是其中之一。

在继位之后,穆萨成为一位狂热的穆斯林,他下令在各地建造了无数清真寺,并将伊斯兰教定为官方信仰,但他也并不压制国内的其他宗教。曼沙也因其聪慧和虔诚而闻名于世。

马里巴马纳族耕种祭祀仪式(顶部为驰瓦拉羚羊顶饰面具)

愈益频繁的交易使得图阿雷格人越来越感到廷巴克图的重要:这里往北可以通行驼队,往南则可借尼日尔河舟之力和西非黑人区通商,甚至可以直达几内亚湾沿岸的几个富庶黑人邦国,正是天造地设的水陆商埠。

廷巴克图是阿拉伯世界声名显赫的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清真寺)的所在地。廷巴克图在15-16世纪成为了精神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津加里贝尔、桑科尔和西迪.牙希亚这三座雄伟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图的黄金年代。

谚语:“盐巴从北方来,黄金从南方来,而知识都从廷巴克图来”。历史上这里的曼萨穆萨的炫富,触动了金本位的西方神经,成为西方侵入后来入侵非洲的一个主要诱因:非洲到处是黄金。

若干年后的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将流传的曼萨穆萨的消息,与心目中圣经里记载的奥菲尔地区的神话传说(所罗门国王曾在这里开采黄金建造耶路撒冷的教堂)交织在了一起,恩里克王子就出发了,随后导致了非洲几百年的灾难。

年洗劫贝宁城后的掠夺(主要运往欧洲贩卖做死伤士兵的赔偿和远征军军费开支,精品流入欧美博物馆及私人藏家)

自/2年葡萄牙探险队掠夺的10个非洲人被当做海外怪物运到葡萄牙时候起,奴隶贸易就逐渐开始了。

交换奴隶的物品从欧洲的首饰、玻璃珠到美国人的朗姆酒和烟草无奇不有,一名英国奴隶贩子曾恬不知耻地说道:“我以物易物,用的是烧酒、琉璃珠、钢制器材;只要有一半黑人给我活着,我就能获利百分之八百”。

《白金》讲述贩卖白奴的书籍

贝宁共和国的维达OUIDAH(WHYDAH,英语)。维达是贝宁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城市,原称为AJUDA,最早葡萄牙人于年到达此地,随后这里成为一个奴隶贸易的中心,葡萄牙,英国,法国,丹麦均在这里建造堡垒以维护各自贩奴贸易的利益,原葡萄牙的堡垒ST.PAPTISTADAAJUDA现改为一个博物馆,时间从年到年萄结束对此地的控制。

维达奴隶博物馆船位奴隶分配图(本文作者拍摄)

另外一些景点包括BRESIL艺术馆,伏都教(VOODOO)巨蛇寺,一个20世纪早期王宫和KPASSE的神灵森林,其中有许多青铜像,在奴隶之路(THEROUTEDESESCLAVES)上,许多奴隶经此被带到海岸,现在有许多的雕像和纪念碑,包括著名的不归门(THEDOOROFNORETURN),纪念拱桥等.OUIDAH中心市场由童子军在20年前建立,培训年青人从事农业,以逆转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的趋势.

有压迫就有反抗。这里我们不去讲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而讲讲非洲的女战士。

希腊传说中的亚马逊女战士

亚马逊女战士最早出自希腊传说。后来世界上那些骁勇善战的女兵都被称为亚马逊女战士。Amazon一词是希腊编年史家赫拉尼克斯(HELLANIKOS)在公元五世纪发明的。意思是“少了一边乳房的”的意思。这是指女战士为了拉弓射箭方便,而切割掉一边乳房。西部非洲的阿散第女战士和达荷美女战士包括东非的女战士(电影《黑豹》里的虚构),都可被称之为“亚马逊女战士”

达荷美女战士

从诞生过达荷美女战士的贝宁再往北走穿过多哥,就到了黄金海岸的加纳,那里的阿散蒂人抗击英军的故事和这里一样壮烈!

法军与达荷美人的战斗

近些年,西非国家总体上的国泰民安,也吸引了大批的中国人前往工作和经商。西非最大的矿物资源是黄金、石油和铀矿,而对资源的利用和觊觎,也使得这里暗流涌动纷争不息。当然西部国家多姿多彩的丰富文化也渐渐地为咱们中国人所熟知。尼日利亚的约鲁巴文化、伊费文化和贝宁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可惜贝宁文化在年被英国人屠城终止。

贝宁城早期建筑、行刑、骑士风画面雕版木刻

说完达荷美屠杀,阿散第屠杀,贝宁大屠杀在历史上的惨绝人寰至今让人无法忘记。

贝宁大屠杀

即将被流放的贝宁国王

被侵入之前的贝宁城

赞赏

长按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中科医院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1616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