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旅游 >> 耋耄老人追忆援外经历苏丹医生中国
从选择成为白衣天使那一刻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就成为他们的终生使命与担当。在既往的岁月里,四季更迭,物换星移,千万个天使聚集成照亮生命的骄阳,驱散了病痛阴霾,光亮了康乐人间,体现了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华商报社
开设《医路往事》栏目
通过白衣天使们平凡而伟大的从医经历
反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
激励更多的白衣天使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贡献
真诚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医路往事——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华商报社
人物档案姓名:侯新民单位:原西安市卫生局局长援外地点:苏丹援外批次:第四批、第九批队员援外感言:两次赴苏丹进行援外工作,受到苏丹医生称赞:“中国医生能吃苦,看病水平高,非常棒!”当地居民也夸奖说:“中国医生看病看得好,还不要钱。”可以说,咱们中国医生在技术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走进侯新民的家,不大的客厅里,昏黄的灯泡孤零零地挂在老旧的天花板上,灰黑色的水泥地板干净而光滑,一排款式老旧的沙发靠在绿漆墙上。“你好!我的耳朵不太听得见,你说话声音稍大点。”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穿着蓝棉衣的老人踱着小步走过来,他边走边眯着眼睛说。
谈起在苏丹工作的日子耄耋老人难掩激动心情
侯新民今年已88岁高龄,曾经是第四批和第九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由于年岁已高,听力下降,记忆力也不大好,以前的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谈起在苏丹工作的事情,侯新民依然难掩激动心情,他拿出一些在苏丹工作时的照片,其中有与当地孩子的合影,与苏丹医生一起会诊的画面,还有医疗队队员的集体照……每张照片后面,他都用圆珠笔记录了当时的情景。照片中的侯新民年轻而充满活力,笑呵呵地看着镜头。
“我第一次去苏丹是44年前,年,我们第四批医疗队到达苏丹,这批有22个人,我医院外科医生。我们医院工作了两年,住的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一个仓库,只有一栋房子,一边住着女同志,另一边住着男同志,中间是洗澡的地方。”侯新民回忆说。
中国医疗队主管的七病房每年都获评模范病房
医院,中国医疗队除了给当地居民看病外,还负责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医院的不同病房针对不同病患,有小儿科病房、外科病房、内科病房等,男女病房也是分开的。
侯新民拿着带灯的放大镜,用手指着一本资料册内页说,这里有的病房由中国医疗队负责管理,有的由苏丹医生管理,还有的是中国医疗队和苏丹医生共同管理。“你看,七病房是外科男病房,是中国医疗队管理的病房,也是我在苏丹期间全权负责管理的病房,这里的30个病人几乎都是我做的手术并且负责照看的。医院每年都会进行一个院内病房评比,七病房每年都被评为模范病房。”
“当地政府对中国医疗队非常照顾,由于我们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不在一处,当地政府还专门拨了一辆车每天接送我们。有一次车子坏了,大伙儿走路过去,医院,苏丹医生笑呵呵地对我们说:‘你们中国医生能吃苦,看病水平高,非常棒!’”侯新民说。
这批队员中有两位针灸科医生,当地居民非常喜欢针灸,觉得特别神奇,就连苏丹医生也请求针灸医生教给他们这一技术。
侯新民介绍:“在苏丹期间,我们看病用的药都是从国内带来无偿捐给病人的,看病也不要钱,因此,当地居民对我们印象特别好,甚至当地的省长也会过来找中国医生看病。”
再次以队长身份赴苏丹经常到村民家调研和义诊
年,侯新民作为第九批援外医疗队队长再次赴苏丹进行医疗工作。“这次我们去了31个人,医院工作。”侯新民说,那会儿中国在苏丹有5个医疗点,他在援外期间将这5个医疗点都跑遍了。平医院坐诊,每到周末,医疗队员就会利用休息时间带上药到当地居民家调研和义诊,每次去,当地居民都非常热情,很真诚地感谢中国医疗队。”
“医院外科女病房为一个甲状腺肿大的病人会诊。”侯新民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说,当时,这名年轻女子患有甲状腺瘤,脖子肿胀得很厉害,他们和苏丹医生一起会诊后决定手术治疗。由于手术难度较大,由中国医生负责做手术,苏丹医生在一旁配合,这个手术很成功。
那时,巴勒斯坦人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开了一个门诊部,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也会定期带着药品去门诊部为居住在这里的巴勒斯坦人诊治。
他们去苏丹后,率先开展了静脉吻合分流术、胆囊切除术等,还在当地建立了血库,医院增加了检验内容。
侯新民说:“苏丹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民看医院找中国医生,老百姓对中国医疗队队员非常尊重和认可。我们跟苏丹医生也相处得特别融洽,过春节、中秋节,我们都会邀请苏丹医生到我们住的地方吃饭。”“可以说,咱们中国医生在技术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侯新民自豪地说。
华商报记者孟洁摄影孟洁
赞赏
长按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复方斑蝥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1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