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浅谈马赫迪起义

发布时间:2017/11/14 15:23:22   点击数:

19世纪是既是帝国主义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也是各殖民地人民觉醒不断抗争的时期。例如在北非的苏丹,就爆发了举世闻名的马赫迪起义。

埃及对苏丹的觊觎

埃及总督阿里为征服苏丹于年遣其子伊斯梅尔率师南征。初战告捷,凯歌频奏,埃及顺利占领苏丹全境。然而,在埃及军队顺利推进的另一面,是苏丹人民的不断抗争。征服者伊斯梅尔就在两年后被抵抗军杀死于返回埃及的途中。

埃及总督阿里(Muharomad‘Ali,-)

只不过,此时的苏丹人民所面对的是被后世称为「明君」的埃及总督阿里。苏丹的抵抗并不能掩盖自身实力与埃及军力的巨大差距,更不能动摇阿里统治苏丹的决心。

彼时的埃及所面临的地缘环境及其恶劣——总督阿里既希望实现埃及的最终独立,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皇帝的控制,同时,也要面对英法等西方列强对埃及的殖民化进程。在多重外部压力下,阿里除了在埃及推行改革之外,对苏丹的扩张也成为他增强埃及实力的重要一步。

然而,埃及对苏丹的统治并不等同于对苏丹的妥善治理。埃及只是将苏丹看作是可供掠夺的殖民地罢了。奴隶、黄金、人头税是埃及最想要的东西。有资料显示仅在年,埃及就从苏丹捕获了20人充作黑奴。长期持续的奴隶贸易对苏丹本土的生产力破坏极大,也招致了苏丹人民对埃及统治的愤怒。

与此同时,埃及统治者将沉重的赋税扣在苏丹人民的头上,使他们根本喘不过气来。奴隶贸易在19世纪70年代后,因英国的介入而逐渐收敛,但是人头税的抽成,却越发沉重。以至于在马赫迪本人亦将人头税视为恶政之首。

在起义的布告中写道,「他们不断抢走你们的人,将他们带镣加铐,俘虏你们的妻儿,屠杀安拉保佑下的生灵。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获取人头税。尽管安拉及其使者并没有指令他们收人头税,但你们不论老幼都无一幸免。」

开罗的非洲黑奴,摄于年

来源:Histclo

马赫迪起义

埃及的残暴统治无疑激起了苏丹民众的极力反抗。后世著名的马赫迪起义无非是苏丹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延续罢了。自年起,苏丹反抗埃及占领军的起义与暴动就不曾断过。比较著名的有年于杰济腊地区由达弗拉尔与伍德领导的税收斗争。

年,在马哈斯地区由马克·巴黑特领导的起义。年由卡萨拉驻军中的苏丹籍士兵引发的反埃及兵变。以及其它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抵抗运动,可以说,苏丹人民的反殖民反入侵的运动一天都没有断过。

年的马赫迪起义之所以著名,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规模大,时间长。另一方面也是苏丹人民起义过程中少有的胜利时刻。而马赫迪其人,则自是另一段传奇。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肖像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于年生于苏丹北部地区尼罗河内汉纳底格岛上。七岁时,随同伴一起学习《古兰经》起,便醉心于伊斯兰教法的学习。成年后,追随素有名望的伊斯兰教法学家穆罕默德·海尔为师,倾心钻研。

而后又不断游学,历访各地的伊斯兰名家。同时,他在途中也目睹了埃及对苏丹的残暴统治,对埃及官吏对苏丹民众的残酷剥削,官场腐败,以及各地的暴政愤恨不已。

年,马赫迪来到喀土穆南部约公里的阿巴岛。他开办学堂,修建清真寺,宣讲伊斯兰经典。他号召苏丹穆斯林遵循《古兰经》和《圣训》,为安拉进行圣战,以实现苏丹人民的自由与尊严,建立苏丹伊斯兰民族政府。

不久,应者云集而响应,迥然将阿巴岛变为了反抗埃及统治的前沿阵地。其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也引起了埃及统治者的警觉。年,埃及驻苏丹总督决意派兵抓捕马赫迪。这一举动也成为了马赫迪起义的导火索。

年8月12日,严阵以待的起义军在斩杀了前来抓捕马赫迪的政府军,亦成为了马赫迪起义的正式开始。

在阿巴岛的枪声响起后,马赫迪鉴于阿巴岛地势狭小,不利于起义军的运动作战及长期抗争,将起义军向苏丹西部的卡迪尔山区转移,建立根据地。年底,埃及当局向卡迪尔山区派重兵围剿,接连被起义军击溃。至年9月,马赫迪的起义军已发展为一支15万人的大军。

身着典型马赫迪起义服装的苏丹人,摄于年喀土穆

来源:G.EricandEdithMatsonPhotographCollection

随着实力的增强,马赫迪将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在年初向苏丹国内的第二大城市乌拜伊德进军,并占领之。此时马赫迪的起义军已经成为了苏丹国内最强大的反抗力量,且风头正盛,埃及驻苏丹的军队对此毫无办法。鉴于此,一直站在埃及总督背后的英国再也坐不住了。

英国的介入

英国对埃及的觊觎从19世纪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在阿里死后得以加速。英国在埃及最重要的利益便是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于年开始筹备,年正式动工,年正式通航,前后历经10年。

这10年也是英国对埃及殖民进程与殖民程度不断加深的10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实际上已经剥夺了埃及的自主权,英国将其彻底并入殖民地只是时间的问题。

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它是英国与埃及历史的重要分界线。这一年代表了英国对埃及的正式统治。普通的代理人制度已经满足不了英帝国扩张需要,唯有更直接的统治才是符合英帝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道路。这也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归途——向帝国主义的转型。

19世纪末期英国人正式对埃及实行统治

来源:Pinterest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埃及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同时,亦继承了埃及总督的遗产,将整个尼罗河流域视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此外,英国决心提出了名为「2C计划」的国家战略。

决心修建一条从开罗出发,至南非开普敦的铁路,纵贯整个非洲。而苏丹便是其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马赫迪的起义军则成为了其「2C」计划的绊脚石。英国必欲除之而后快。

为了破灭起义军,英国派遣希克斯率领一支由名士兵,14门火炮,匹战马及用于后勤运输的5匹骆驼组成的远征军前往苏丹,以期一战定胜负。作为领兵之将的希克斯本人亦将此次军事行动视为一场轻松的「旅行」,根本不把马赫迪视为对手。

与希克斯的轻敌不同,马赫迪本人对英国军队高度重视。在战前采取了主动后撤,坚壁清野的战略方针,使得希克斯的远征军在踏入苏丹境内后就一直处于粮饷不足的状态。

特别是希克斯的远征军进入苏丹科尔多凡省正值苏丹最干旱的十月,根本找不到能够供给万人大军的水源地。在持续的缺粮、缺水的状态之下,希克斯的远征军实质上已经处于随时崩溃的边缘。

至11月,马赫迪见希克斯军队士气已降至极点,便于5日在希甘发动总攻,一举击杀希克斯,远征军已失败告终。

远征军的战败,事实上已经预示着埃及在苏丹统治的实质覆亡,只要拿下苏丹首府喀土穆,马赫迪就可以实现起义的胜利。然而,英国殖民者是不会甘愿坐视苏丹独立的,随后便派遣戈登前往苏丹,再待新的远征军到来之前拖住起义军。

英军将领戈登

不过,马赫迪亦非等闲,他把握机会,携兵势主动出击,击败了东苏丹地区由英军司令贝克驻守的率领的3人的部队,接连占领了红海沿岸的粮仓陶卡尔和交通枢纽站辛卡特,切断了萨瓦金至柏伯尔这条从红海通往苏丹内地的重要交通线。此时的苏丹首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即便有戈登坐镇也没用。

年1月26日,喀土穆城破,戈登战死。马赫迪起义已见到了最终胜利的曙光。

不过,对马赫迪来说,虽然胜利唾手可得,但起义之战略思考与战术行动都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攻占喀土穆的成功,亦使他的身体达至体力之极限。

就在攻占喀土穆五个月后的年6月,41岁的马赫迪病逝。其副手阿卜杜拉继承其遗愿,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年9月,马赫迪国家成立。

马赫迪国家最强盛时的统治区域

来源:Wikipedia

马赫迪国家的崩溃

在马赫迪国家建国之后,一方面争取了赢得了苏丹的短暂独立,另一方面起义军高层也迅速腐化。事实上,马赫迪国家并没能建立一套新式的国家政权,其国家构建仍然延续着千年来的部族传统与伊斯兰经典的教义。

马赫迪国家仍旧是一个封建主部族组成的松散联盟,上层建筑的维系仍旧靠着联姻这一古老的血亲方式,其统治方式亦与埃及总督并无不同,对底层的抽税仍旧沉重,领内叛乱不断。

而且,对新兴的马赫迪国家最为严重的威胁,正是内部的分裂。在马赫迪死后,起义军内部围绕着最高权力,发生了一系列的内讧。可以说马赫迪国家在其成立的伊始,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在马赫迪国家内部不稳的同时,外部情况亦发生变化。法国在非洲的势力不断增强,并提出了横断非洲的「2S」计划,要修建一条从索马里至塞内加尔的铁路。为实现这一计划,必然途径苏丹,并会切断英国的「2C」铁路。

不仅如此,英国国内还传来了法国决定出兵苏丹的风声。英法在非洲的竞争激化,迫使英国决心加快对苏丹问题的解决。

年3月,英国发布进军苏丹的命令。时任的英国驻埃及军队总司令赫伯特基切率领一支2.5万人的远征军,由北向南,并通过铺设铁路以解决后勤问题。同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已避免陷入游击战的困境。

时任的英国驻埃及军队总司令HoratioHerbrtKitchener

所以,虽然英军进军速度慢,但一直没能给马赫迪军找到漏洞。直至年4月,英军才主动出击在阿特巴拉河地区与马赫迪军作战。马赫迪军怎是现代化国家的对手,一战击溃。

年9月,英军向马赫迪国首都发动进攻,随即攻陷之。马赫迪政权已不复存在。至年1月,英国在苏丹西部山区扫清了马赫迪军残部的抵抗势力,标着着持续近20年之久的马赫迪起义彻底终结。

总结

苏丹的马赫迪起义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首先是「幸存者者偏差」的影响。因为马赫迪的起义军非但没能被绞杀,反而可以连破埃及与英国军队,并「改朝换代」成立国家,得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反殖民案例,即便它的成功是短暂的。

其次,马赫迪的起义本身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也是它足够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它是一场苏丹人民反对殖民的运动。既反对北非本土的埃及统治,也反对统治埃及的英帝国的殖民,带有反帝反殖民的性质。

另一方面,马赫迪起义也可归于伊斯兰「圣战」的范畴。不仅马赫迪凝聚人心,号召反抗,用的是伊斯兰教原理。而且,就连「马赫迪」三个字本身,在阿语中的本意是「被引上正道之人」,在伊斯兰教中有特殊含义,常被引申为「救世主」。

最近一次引用「马赫迪」一词,而爆发的著名事件是年发生在沙特的「占领麦加大清真寺事件」。因此,马赫迪起义也可以看作是伊斯兰国家内部之间的冲突。

最后,马赫迪起义的失败亦有其必然性。马赫迪国家的短暂成立,是趁着西方列强无暇顾及而造就的。当西方列强缓过神来,用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可轻易将其摧毁。同时,由于马赫迪国家本身并无更先进的理论武器,以及与现代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与动员体系。

用伊斯兰作为理论武器虽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战略动员,并在对抗埃及地方官时显示出了极大的战斗力,但是,在面对更为先进的西方列强的军队面前则毫无办法。这也显示出10世纪动用伊斯兰教的理论动员能力终究无法与现代化的工业相抗衡。

今日主笔\蒋旭栋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前期症状
国庆治白癜风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1364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