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历史 >> 读书笔记清朝是如何搞定大西北的
在经历了康雍乾三朝后,清政府最终灭亡了准噶尔汗国,统一了西域地区,奠定了今日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
清朝全盛时期版图那么问题来了,清朝是如何“搞定”大西北的?一顺治二年(),清政府攻入陕西,李自成大顺政权灭亡。此时,西北地区主要存在着四股重要势力:继承了明在西北陕甘地区统治的清朝
占据了青海地区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
控制着天山以南地区的叶尔羌汗国
盘踞在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天山以北地区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
鉴于八旗入关不久,根基未稳。因此,清朝对于西北的三股势力,主要以安抚和怀柔为主,并采取联蒙制汉和扶植黄教政策,保证自己的后方稳定;而这三股势力,为了赢得有利于自己的局面,也均向清廷表示示好。
八旗的主要敌人,是南明和农民军实际上,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地处青藏高原的固始汗和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寻求外界支持,于崇德二年()、崇德七年()两次向清廷遣使进贡。清军入关后,固始汗又上书清廷,宣称对清朝诏令“臣等无不奉命”。
固始汗叶尔羌汗国与准噶尔部,对清朝的态度也均比较友好。顺治七年(),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遣使入贡,其子僧格继之”。顺治十三年(),叶尔羌汗国阿不都拉哈汗直接通使进贡,自此以后,五年来贡一次。十七世纪前期的亚洲全图但是,这种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在康熙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即位后,逐渐被打破了。在达赖喇嘛的默许之下,噶尔丹制定了“与定鼎中原的清朝争夺对青海和硕特与漠北喀尔喀的控制权,实现其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帝国的伟业”的“东进政策”。康熙十七年(),噶尔丹基本上统一了卫拉特蒙古诸部,并与青海和硕特部联姻,以和亲的方式达成了强强联合。同年,他获得了五世达赖喇嘛所赠“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之号。至此,准噶尔部的最高首领由“台吉”升格成为“汗”,准噶尔部升格为准噶尔汗国。
绰罗斯·噶尔丹(—)康熙十九年(),准噶尔汗国向南灭掉了叶尔羌汗国;康熙二十二年(),噶尔丹趁清朝与俄罗斯在东北争战的机会,派出使团联络俄罗斯,“试图采取吸引俄国人的政策,....而且以后还力求与这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在沙俄的积极鼓动下,噶尔丹在康熙二十七年()六月初,越过杭爱山,分路向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和车臣汗发动了进攻。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弟弟)倡议,喀尔喀蒙古决定投清。
多伦会盟,代表着喀尔喀蒙古诸部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康熙三十年(),康熙帝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即多伦会盟)。喀尔喀三部首领汗号得以保留,济农、诺颜等旧号被废除,代之以按满洲传统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爵位,并“俱照四十九旗编为旗队”。至此,喀尔喀蒙古诸部正式被纳入进了“中国”的版图。二实际上,在准噶尔部崛起之初,清朝并未太过在意。因为清朝此时的重点,是平三藩、收复台湾和应对沙俄对东北的侵略活动上。不过,准噶尔汗国势力的壮大,让清朝在与沙俄谈判趋于被动,直接丧失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管辖权,还严重影响到了清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定。于是,清朝在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外蒙古和西北地区。
条约的签订,也是清朝第一次接触近代国际外交体系康熙二十九年()六月,清朝与入境数百里的准噶尔军队于乌尔会河(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左翼旗境内)狭路相逢,清朝惨败。喀尔喀诸部人心惶恐,纷纷逃散,并到处劫掠,致使北部边疆社会秩序异常混乱;清朝主战大臣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挫败,朝野上下弥散着畏战情绪。危机将至,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并发动了乌兰布通之役。据传教士张诚记载,“交战当日,双方以大炮火枪互轰开始,激战竟日,双方士卒多次肉搏”。最终,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主动撤退,双方以平局收场。
今天的乌兰布统,一片祥和乌兰布通战役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另立山头”,占据了伊犁地区。元气大伤的噶尔丹,只能率领残余部众盘踞在蒙古高原的科布多地区。科布多地区东接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汗部,可以直达乌里雅苏台,西通塔尔巴哈台(治今塔城)、伊犁,南通迪化、巴里坤,北邻唐努乌梁海,西北与俄罗斯接壤。噶尔丹利用其地理优势,积极地与俄国联系,妄图再次形成联合抗清的局面。
准噶尔汗国军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势力,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御驾亲征。西路军在昭莫多之战中大败噶尔丹。历史记载,此战,清军斩首余级,生擒百余人,噶尔丹本人仅率数骑逃脱,其妻阿努战死。噶尔丹一蹶不振,无力发动分裂战争。康熙三十六年(年)3月初,他流窜到了阿察阿木塔台地方,“噶尔丹所,有诺颜格隆阿喇儿拜,下有一百余”。同年4月,噶尔丹病亡。
蒙古国电影《阿努哈屯》海报清朝与准噶尔汗国战争的胜利,大大扩展了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控制范围。同时,还获得了两条通往西域,即通过外蒙古的北路与通过河西走廊的西路的路线。康熙三十六年(),青海和硕特蒙古于降附了清朝,正式成为了清的藩属,河西走廊地区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康熙三十七年(),新疆东部的门户哈密降附清廷,清朝在此编旗设佐,控制范围向西扩展到了哈密地区。
至于取代噶尔丹,控制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积极通过朝贡贸易的方式,与清朝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和好关系。三经过20年休养生息之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策妄阿拉布坦突然率军进攻哈密,打破了双方维持了近20年的和平局面。对于策妄阿拉布坦进攻哈密的原因,学术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这是其声东击西的策略。通过将清的注意力吸引到哈密地区,掩盖其出兵西藏,控制达赖喇嘛,并利用其在蒙古族群众中的巨大声望,实现控制整个蒙古地区的野心。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和硕特汗国宣告灭亡。直到此时,清朝才恍然大悟。康熙五十七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可惜全军覆没;康熙五十九年(),清朝第二次出兵,驱逐出了准噶尔汗国势力,彻底击碎了其准利用黄教掌控蒙古诸部的计划。
拉藏汗之死,开启了清朝加强治理西藏的端绪雍正元年(),清朝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进一步加强了对青海蒙古的控制。青海蒙古诸部,被分编为互不统属的29旗。同时还施行“以番抑蒙”的政策,将青海藏族(时称“番族”)剥离出青海蒙古的控制。雍正三年(),清朝设西宁办事大臣,统辖青海蒙古29旗、青海玉树番族40土司及河南北藏族、撒拉族等,青海地区被正式纳入到了直接统治的范围。雍正五年(),清廷设置了驻藏大臣,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联系和控制。
雍正:分而治之,是个好点子伴随着对外蒙古、青海、西藏地区控制力的加强,清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力与日俱增。雍正七年(),雍正帝趁策妄阿拉布坦去世,继任的噶尔丹策零立足未稳之际,从外蒙古和河西走廊分兵两路,发动了对准噶尔的大规模战争。雍正九年()年六月,双方在和通淖尔(又称和通泊,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境内达彦湖)展开最终决战。本次决战,以清军完败而告终:清军损失超过1万人,阵亡、被俘者超过了人,逃出者大多带伤,查弼纳、巴赛、达福、马尔萨、舒楞额等合计14位高级将领殒命战场。被俘的清军士兵们,被准噶尔人用皮绳穿胫,挂在马后,多数被卖到南疆做了奴隶,可谓十分凄惨。
和通淖尔之战,让清朝颜面尽失得胜后的准噶尔军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起来。雍正十年()七月初,准噶尔小策凌敦多布领兵三万,兵分两路,深入喀尔喀蒙古地区。八月初,喀尔喀蒙古亲王策凌联合八旗军队,与准噶尔军队于光显寺(额尔德尼昭)附近展开决战。准噶尔军惨败,被击杀万余人,溺死甚众。小策凌敦多布率残部乘夜拼死突围,尽弃辎重牲畜塞满山谷,迟滞清军前进,自鄂尔浑河逃遁。推荐阅读:老北京“奇葩地名”考:“六公主坟”的前世今生
光显寺,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西部的哈拉和林,距市区公里光显寺之战的两年后,双方开启了和谈,并以阿尔泰山为界。此后,准噶尔汗国将扩张重心转向了西面哈萨克地区,与清朝一直维持着贸易关系,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乾隆十九年(),双方触发了“终极之战”。原来,在噶尔丹策零去世后,汗国内耗加剧,许多部落不堪内乱而相继投靠清朝。
乾隆:过了这个村,可就没了这个店了~乾隆决定,从北路和西路两路进攻准噶尔汗国。这次清军非常顺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活捉准噶尔末代大汗达瓦齐。乾隆二十二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三年后的冬天,准噶尔汗国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在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之后,自乾隆二十三年()开始,清朝利用三年时间,顺利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之乱,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西域全境的控制。清朝设置陕甘总督统辖陕西、甘肃两省;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实施军府制的新疆地区;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统辖青海。四随着局势的稳定,广泛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回、维、哈等民族,开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其主要表现为:1)陕甘地区:回族组织力量的逐步壮大在陕甘地区,回族组织力量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乾隆四十六年()和乾隆四十九年(),陕甘地区相继爆发的苏四十三和田五起义。尽管起义只坚持了不足4个月的时间,但参与起义的回民人数皆有数千人之众。而苏四十三在起义中自称“回王”的行为,表明了回族民众开始有了自我发展的意识。苏四十三的漫画形象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在回民内部推行乡约制。“随时稽查,互相劝诫??日后如有复倡异教者,即行首告指拿”。鉴于回民中真正具有组织力和号召力的只有阿訇,所以只能是由阿訇充任乡约。伊斯兰宗教管理组织,逐步取代了中央政府进入到了管理体系。尽管清政府强硬限制回族自身组织发展,但回族在反清旗帜下所蓄积的力量是惊人的。同治年间,陕甘回民总数已经至少高达万人口。满目疮痍的甘州城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炸药桶”被点燃了。同治元年(),爆发了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持续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回民起义。尽管起义被镇压,但整个西北地区地缘政治格局被改变了。2)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和卓后裔不断叛乱影响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稳定的,不仅有境内的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势力,同时还有中亚浩罕国的影响。
中亚浩罕国在清朝进入西域之前,天山以南地区的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黑山和白山两派。清朝平定西域时,白山派的大、小和卓在南疆地区发动反清叛乱,被清政府镇压。混乱中,大和卓的一个儿子萨木萨克和卓逃脱到了中亚,埋下了后来南疆局势不稳定的种子。在浩罕的纵容下,萨木萨克次子张格尔,于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四年()相继窜入边界,“焚抢滋扰”,并于道光六年()攻占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和田、叶尔羌等西四城。清廷被迫发动大军收复西四城。道光八年(),张格尔兵败被擒,解至北京处死。鉴于浩罕支持并直接出兵参与了这场叛乱,清政府断绝了与浩罕的通商关系。
影视作品中的张格尔不过,浩罕国却得寸进尺,接连故技重施,先后于道光十年()、道光二十七年()、咸丰二年()纵容和卓后裔到喀什噶尔地区作乱。甚至在年,俄军已经兵临塔什干城下,距其亡国仅有12年之时,浩罕依旧念念不忘对南疆的侵略,派遣阿古柏进入新疆地区,建立起所谓的“哲德沙尔国”。阿古柏忍无可忍的清朝,于光绪元年()委派左宗棠收复新疆。到光绪二年()底,阿古柏已经失去了北疆的所有领土。光绪三年()年,阿古柏去世,其势力也很快被清军消灭。由于和卓后裔和浩罕国在入侵时烧杀抢掠的行径,南疆广大的维吾尔族群众终于认清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当伊犁将军长龄平定道光十年()玉素普之乱后进入喀什噶尔时,阿奇木伯克(新疆回部各伯克中官阶最高者)率领2万维吾尔群众夹道数十里欢迎。
左宗棠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断积累的民心,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疆也愈来愈紧密地与内地联系在了一起。3)哈萨克族内徙由于准噶尔汗国的覆灭,西北地区的很大区域,一直保持着地广人稀的状况。鉴于俄国侵入中亚的影响,被压迫的哈萨克族不断地从中亚迁入中国境内。
哈萨克人与金雕伴随着哈萨克各部大规模移入清的辖区,清政府开始接收哈萨克人人籍,同时制定了“界内卡外纳租游牧”政策。到后来,哈萨克的借牧时间发展为常年,借牧场所由沿边向内地扩展,游牧方式也由季节迁牧变为固定居住游牧。他们都接受新疆地方当局管理,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边疆的合法臣民。客观地说,哈萨克人的归附,不仅使中华民族增加了新的成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中国西北边境地区空闲无人的局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今天的哈萨克人不过,鉴于哈萨克族对中国和俄罗斯采取双重归顺的政策,游牧于中国境内哈萨克人的存在,为俄罗斯侵入中国西北领土提供了口实。自嘉庆二十五年()开始,沙俄不断侵入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哈萨克人聚居地区。他们在中国境内构筑了新西伯利亚堡垒线,将伊犁西部中属哈萨克人游牧区的大部分都包围在内,同时设置“大玉兹监护官”,负责管理此地的中属哈萨克人。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局势,也由此开始日益恶化起来。小结自唐末至清朝,西北地区只有在受到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入侵,构成对中央王朝的威胁时,其战略地位才会得到中央王朝重视。一旦危险消除,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远离中央王朝核心区的西北地区,马上又会回落至王朝的边缘地位。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的边疆地区才获得了与内地一样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推荐阅读
东瀛志:近代的日本天皇,说话到底“算不算”?
读书笔记:为什么“大明衣冠”在朝鲜“如此吃香”?
为什么元朝后宫中,有那么多的高丽妃子?
读书笔记:为什么清朝要“闭关锁国”?
读书笔记:为什么清宫戏里有那么多的“奴才”?胡日查感谢大家稀稀拉拉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