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历史 >> 一根神针传友谊记我省援苏丹医疗队医生刘国
48年,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在艰苦中前行
刘国强每次要开一小时的车前往上班地点。喀土穆的基础设施差,路窄车多,货车、汽车、马车、驴车、三轮蹦、摩托车混在一起,热带沙漠气候特别炎热,车的方向盘都是烫的,还经常会遭遇沙尘暴。刘国强回忆说:“记得年3月29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席卷了苏丹,在医疗队驻地恩图曼、首都喀土穆均是黄沙漫天,白昼如夜,能见度特别低。我依然开车去上班,一路上目不转睛小心慢行,医院后发现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在,其他人都没来上班。他俩看到我冒着沙尘暴还坚持上班,都很惊讶,竖起大拇指,说着“China,过意思(阿语,好)!”为中国医生、为中国医疗队表示赞扬!与患者哈半斯合影 刘国强说,初到异国他乡,背井离乡,夜夜失眠,忘不了离别时痛哭流涕的媳妇,忘不了泪眼汪汪的母亲。那时,妻子怀孕不能陪伴,上学的女儿不能辅导,年迈的父母不能照顾,内心充满无限愧疚。援外期间,刘国强媳妇临盆生产,他只能在电话里陪伴着她,陪伴着她顺利的生下二宝。他给第二个孩子起的小名就叫“牧牧”,以纪念在苏丹喀土穆的援外医疗工作! 刘国强说,和其他同事们相比,他在苏丹的工作环境还算最好的。苏丹是出了名的世界火炉,气候异常炎热。11月下旬虽已进入所谓“冬季”,但当地气温也常高达三十七八摄氏度。其中有一部分同事在距离喀土穆多公里的偏远小镇阿布欧舍驻点工作,那里有一座相当于中国乡医院。由于当地属于农业灌区内,卫生条件恶劣,蚊虫滋生,疟疾、肝炎等疾病横行。40多年来,凭借一批批医术精湛的中国医生热情帮扶,医院成了远近闻名的“医院”,许多患者从周边各地甚至其他州慕名而来,有的还特意从几百公里外的南部地区赶来。在这所医院里,当地医生只有两人,在普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科室,每个中国医生都是顶梁柱,工作任务异常繁重。 医院条件十分简陋,各科室都在低矮的平房内,病房还是由英殖民时期的马厩改建而成,停电也是家常便饭,连手术中必备的伤口针线都经常短缺。中国医疗队的大夫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坚守岗位,为当地民众提供宝贵的医疗救治服务。 在援苏丹期间,医疗队还赴红海州萨瓦金市,为中国西电苏丹东部输变电项目施工现场的中方和苏方员工进行义诊。队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及高温天气,不怕苦、不怕累,在施工项目部板房改成的临时诊疗室内,现场诊治中方、苏方员工人次,B超和心电图50余人次,发放相应治疗药物百余人次。项目施工方最后写信感谢道:“你们带着祖国与亲人的亲切关怀,冒着40余度高温,专程来到苏丹红海州的萨瓦金地区为建设项目的员工进行义诊。身在异国他乡,面对你们亲人般的关心关怀,我们深为感动。在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作者:权正民编辑:华微娜1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