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文化 >> 中苏因缘会遇时,魑魅所作业不亡驻苏丹使
点击蓝字 提到戈登这个臭名昭著的名字,在中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他也是所有人在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时所无法回避和绕开的“显赫”人物之一。
无恶不作的“中国人戈登”
查理·乔治·戈登,年1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伍尔维奇,15岁起先后进入英皇家军事学院、皇家工兵学校就读,开始走上从军之路。自军校毕业正式入伍后,他先后担任皇家工兵少尉、中尉。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戈登被指派到乌克兰参战,期间参与塞瓦斯托波尔包围战。战后,戈登于年底回到英国,出任皇家工兵学校教师,并在年晋升为上尉。
戈登与中国的渊源始于年,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戈登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作为主犯之一参与了震惊世人的占领北京与火烧圆明园劫掠焚毁行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此后,戈登随英法联军留在中国并驻扎于天津公共租界。其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华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在两广、湖广等省连战连捷,清朝军队则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之下节节败退、力渐不支。为此,清廷竟转而向曾遭其百般羞辱的英法联军寻求支持,英法方面接受请求并专门组建“常胜军”协助清军参与暴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年3月,戈登接任“常胜军”总指挥,率领洋枪队与李鸿章的淮军合作逐渐扭转战局,在江苏战场上频频得手,先后夺回太平天国定都地天京(今南京)外围的常熟、苏州、常州等地,并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年,李鸿章奏请慈禧太后,授予戈登清朝最高武职提督称号、赏穿黄马褂,戈登也因此得到了“中国人戈登”(ChineseGordon)的绰号。
身穿清廷赏赐黄马褂的戈登
惨死苏丹的“戈登帕夏”
结束在中国的战事后,戈登短暂回到英国,并于年在时任埃及总理努巴尔推荐下,前往埃及在奥斯曼土耳其总督伊斯梅尔手下工作,成为当地埃及军上校。在开罗停留一段时间后,戈登应伊斯梅尔要求前往当时属于埃及势力范围的苏丹处理棘手的当地事务,他经由萨瓦金和柏柏尔到达喀土穆,又继续沿着白尼罗河抵达刚多卡洛行营驻扎,并被伊斯梅尔正式任命为苏丹总督,人称“戈登帕夏”(帕夏是埃及殖民时期地位最高的官衔名)。此后不久,达尔富尔地区爆发起义,叛军势力相当庞大,经过艰苦的战斗,戈登虽率部队压制了加札尔河地区的暴动,但经年累月的繁杂平叛事务也令其倍感筋疲力尽,并最终于年辞去总督一职。
返回英国短暂修整后,戈登曾先后前往英国驻毛里求斯、南非、巴勒斯坦等地军队工作,并晋升为少将。同一时期,苏丹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并且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马赫迪起义,当地埃及军队无力抵挡、节节败退。年12月,英国政府鉴于不利情势决定放弃苏丹,并再次任命戈登为苏丹总督,要求其立刻赴苏指挥人员撤离行动。年2月,戈登抵达喀土穆,马赫迪起义军仍在喀土穆和苏丹东部附近不断进攻,而萨瓦金的埃及驻军则渐呈溃败之势。5月,柏柏尔的守军投降,喀土穆与外围的联系被完全阻断成为“孤岛”,著名的喀土穆围城战随之开始。年1月26日,马赫迪领导的军队最终攻入喀土穆并占领总督府,曾血腥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在楼梯台阶上被起义军一名士兵用长矛刺死,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时年52岁。当英国援军于两天后抵达喀土穆为时已晚,戈登早已被枭首示众,头颅不知所踪。
苏丹总统府博物馆内
展示的戈登被刺杀画像
如今,为纪念马赫迪革命运动,在共和国宫的一楼大厅内仍陈列着一对大象牙和当年缴获的洋枪和大炮,墙上挂满了起义军用过的剑、长矛、盾牌和长刀、短刀等。刺死戈登的西配楼楼梯经过几次改造,已修成墙壁,并挂有说明牌。
马赫迪画像
伟人到访续写中苏世纪情缘
冥冥之中,历史有如一个循环往复的奇妙圆圈,由戈登所牵筑起的中苏两国之间的历史因缘在百年之后再度涤波泛浪,并谱写出一段外交佳话。
年12月13日至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等的陪同下,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和叙利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非洲十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年1月27日至30日,作为访非之行的第八站,周恩来总理代表团访问苏丹这个尼罗河畔的美丽国度。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苏丹时接受当地儿童献花
此次访问是在一段不经意的插曲当中开始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苏丹之时,正值苏局势动荡不安之际,但苏丹政府仍精心安排了极富政治意义和隆重礼仪的接待方式,并提议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从机场到市内住地的一路上乘坐敞篷汽车行进,好让首都喀土穆的人民一瞻中国伟人贵宾的风采。然而,代表团负责礼宾的官员出于安全顾虑,在周总理和陈副总理事先不知晓的情况下,没有接受苏方的提议。进城后,周恩来总理才得知此事,他为错过了一个与苏丹人民直接亲近见面的机会而感到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相关工作人员:“你们顾虑太多,没有从大局考虑。”并立即指示代表团有关人员同苏方协商达成共识,在代表团离开喀土穆时安排他和陈毅副总理从住地到机场沿途乘坐敞篷汽车。
苏总统府博物馆馆长在戈登遇刺遗址前为我们做讲解
据工作人员回忆,周恩来总理此举是由于他认为苏方有关安排不仅关乎礼宾,且有远超出礼仪因素的考虑,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声援一个处境困难的被压迫国家的领导人,也支持苏丹人民的正义斗争。周总理的考虑,还有一层更深的历史渊源:中国和苏丹在反对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中,曾有一次辛酸的际遇,碰到一个共同的敌人——戈登。此人在对中国人民犯下火烧圆明园和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恶行后,又被派往苏丹任殖民总督,继续奴役苏丹人民。而正是英勇的苏丹人民在抵抗侵略者的起义中,手刃刽子手戈登,才替两国人民同时出了一口积怨已久的恶气。
戈登被刺杀的西配楼楼梯经过改造后已修成墙壁,并挂有说明牌
访问期间,周总理在与时任苏最高领导人、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阿布德将军会谈时,再次谈及戈登这个两国曾经共同的敌人,表示:“戈登被愤怒的苏丹人民称为‘喀土穆的戈登’,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的戈登’,他杀害了很多中国人。你们结果了他的性命,我们得感谢你们。这样他就不能再害人了。”
周恩来总理参加苏丹最高领导人阿布德主席举行的欢迎宴会
值得一提的是,陈毅副总理在访问期间也就此特作题为《在共和国宫树下参加国宴后口占》诗一首以兹纪念:
共和国宫楼上月,曾照戈登此驻节。
将军东去肆劫掠,及返此间被击毙。
人世沧桑每如此,岂有恶徒能不灭。
不意成就中国苏丹之友谊,数十年来人艳说。
尼罗河水长青青,今夜贤主宴佳宾。
酒过数巡主致词,屡屡称赞中国大长征。
客人举觞述友谊,言及苏丹打死英国之戈登。
满座一致大鼓掌,中国苏丹友谊最足珍。
主人称赞中国大建设,客人称赞苏丹面貌日日新。
双方共称团结合作最重要,反殖反帝有同心。
仰观明月银光泻,相祝友谊长如尼罗河水清。
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阿布德主席的陪同下,坐上了敞篷汽车。由住地到机场,一路有威武的摩托车队护卫,沿途有热情的群众夹道欢送……
时至今日,在共和国宫三楼,仍陈列有过往的几间贵宾客房,这也是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苏时的下榻地。房间内的一床一肆、一桌一几观后均令人甚有古朴而又温润之感,如斯器物仿佛正作为仍健存的历史见证者,在向来访者们娓娓叙述百余年来这座建筑物内所涌现和经历的风云变幻。(作者为驻苏丹使馆许栋诚)
中国驻苏丹大使馆
_sudan
欢迎扫描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