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中非关系非洲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19/1/30 19:39:55   点击数:

非洲孔子学院的

语言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杨薇翟风杰郭红苏娟

内容提要非洲地区的孔子学院建设在服务中国国家战略、促进中非语言文化交流和发展语言文化外交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从汉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加、肯尼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当地大学生对汉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态度等方面来看,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对于提升非洲人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非洲孔子学院也面临规模高速增长与稳定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以及缺乏现代文化产业支撑等诸多问题。据此,中国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强孔子学院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积极扶持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在语言文化传播的目标和方式上,则需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型,且通过加强非洲研究,夯实孔子学院语言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文化传播非洲孔子学院肯尼亚语言态度

作者简介杨薇,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翟风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天津);郭红,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天津);苏娟,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讲师(天津)。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法国的法语联盟和德国的歌德学院,还是英国文化委员会和日本海外交流促进会,都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正如亚历山大·伍温指出的,语言教学、文化活动、媒体推广等都被视为提升软实力的手段,虽然不直接构成软实力,但可以通过促进理解、树立正面的形象而达到提升软实力的目的。的确,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的影响力和由此而衍生的价值观念上的认同。语言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动态过程,其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迁移、扩散和渗透。语言文化传播的效果虽然难以从直接的因果关系加以判断,但可以从目的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加、当地语言政策的变化、受众群体对目的语、目的语人群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等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和分析。

为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中国在借鉴西方国家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揭牌成立。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其主要职能包括: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所不同的是,孔子学院一般与当地的大学等教育机构合作,而非完全独立的法人机构。与当地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丰富的语言教学课程和文化活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截至年底,中国已在全球个国家设立了所孔子学院和个孔子课堂,中外专兼职教师达到4.6万人,各类面授学员万人。年,孔子学院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1万场,受众达到万人。

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从政治学、语言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对孔子学院的建设成果给予了解读。本文拟在介绍和评述非洲孔子学院概况和特点的基础上,以肯尼亚孔子学院为案例,分析非洲孔子学院在语言文化传播的效果及当前面临的困难,进而提出改进有关工作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提升非洲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有所裨益。

非洲地区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

年12月,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开启了中非语言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截至年底,中国总计在非洲33个国家建立了48所孔子学院、15个国家建立了27个孔子课堂。

(一)国别分布和发展规模

非洲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汉语教学起步较晚。非洲地区孔子学院的分布并不均衡,这主要受到政治、经济、安全形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非洲有54个国家,各国情况差别较大,甚至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乱之中。截至年底,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是南非,有5所孔子学院和5所孔子课堂;其次是肯尼亚,有4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埃及有2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埃塞俄比亚有2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各有2所孔子学院;其他单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有一所孔子学院或课堂。

在过去十几年间,非洲孔子学院的发展除了数量的增加以外,还体现在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下属24个教学点和一个孔子课堂,年注册学生达到人;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孔子学院下设4所孔子课堂,注册人数人;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点达到20个,注册学员人;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点增长到15个,学员达到人;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在赞比亚10个省开设19个教学点,注册人数人;年正式开始运营的科特迪瓦菲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大学孔子学院的注册学员人数也达到了人。

(二)教学与课程设置

培训证书课程和专门用途汉语是各非洲孔子学院广泛开设的项目。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为联合国环境署、肯尼亚移民局、海关、外交部、银行、酒店等开设了专门用途汉语培训课程,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针对中国和肯尼亚两国快速发展的经贸往来、中国前往肯尼亚旅游和投资的人数不断攀升的情况,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年和年连续举办了肯尼亚移民局官员的专项汉语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提供各种培训课程的同时,孔子学院也在努力加快将汉语变成学分课程和正式学位课程的步伐。年,南非罗德斯大学正式批准汉语成为专业学分课程;年,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于开设了摩洛哥首个中文本科专业;年,苏丹喀土穆大学审核通过在孔子学院开设汉语专科学历课程。喀麦隆已经将汉语列入初中毕业考试科目;赞比亚将全国汉语统一考试(ZNCT)列入中学课程大纲考试体系。

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所有的孔子学院都开设了中国文化课,主要包括介绍和学习书法、绘画、茶艺、舞蹈、剪纸、葫芦丝演奏、中国结制作体验等。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和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等设有中国武术特色课程,开普敦数学科技孔子课堂开设中医讲座,武术和中医特色课程越来越成为吸引非洲人的中国文化符号。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量汉语水平的标准化考试,也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资助的主要参考依据。非洲各孔子学院都非常重视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的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等级的考试,帮助学生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的支持来华留学。在喀麦隆、赞比亚、肯尼亚、苏丹等国建立的孔子学院由于教学基础较好,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都在人次以上,有的达到人次以上,有力推动了汉语教学在当地的发展。

(三)区域特点与办学特色

为适应非洲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孔子学院重视自身的品牌和特色,特别是通过中国语言文化的推广,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孔子学院在非洲深受欢迎的最重要的原因。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开展1+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项目,目前已有24名学生通过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学习、取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并回国任教,为内罗毕大学、卡比安卡大学、埃格顿大学、高级私立中学等输送了高质量的本土汉语教师;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孔子学院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开展数控机械、汽车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当地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当地解决减贫问题。

孔子学院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合作,既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提供了熟谙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优秀本土人才。年,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资企业招聘会进校园活动,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中资机构工作;孔子学院承办“汉语桥”肯尼亚赛区比赛时中资企业纷纷给予捐赠,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支持,孔子学院的毕业生已经在肯尼亚的海关、机场、银行、铁路等各部门和中资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在中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建立就业平台定期发布就业信息,每年为中资企业推荐近百名毕业生;津巴布韦的中资企业为孔子学院学生资助来华学习所需的国际旅费,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非洲孔子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使非洲各国的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经历了从无到有、高速发展的过程。从创办时间来看,年以后揭牌成立的孔子学院大多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而年前成立的创办时间较早的孔子学院经过与外方合作院校的磨合、探索和积累,逐渐从宣传推广、扩大影响过渡到树立品牌意识、融入当地社区、不断提高质量的阶段,语言文化传播与解决当地的贫困和就业问题密切结合成为非洲孔子学院的突出特点。

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效果:

肯尼亚研究案例

肯尼亚作为东非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近年来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其教育水平在非洲国家中相对较高,目前已经开设了4家孔子学院。特别是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作为非洲首家孔子学院,以“友谊、合作、发展、共赢”为理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经过13年的努力,中、肯双方的承办校密切合作,率先使汉语进入大学的正式专业课程,成为首个通过“IS”国际质量认证的孔子学院,连续6次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荣获“示范孔子学院”称号,成为中国与非洲教育合作交流的范例。艾格顿大学孔子学院和莫伊大学孔子学院分别以农业技术和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力求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当地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无论是从建设历史、教学规模还是发展特点上,肯尼亚孔子学院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非洲具有典型意义。

(一)肯尼亚汉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快速传播,首先基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以及经济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在此过程中,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语言传播机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立首先提供了接触和汉语学习的条件,并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非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包括中国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中资企业投资等,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对于当地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大部分家庭经济背景较为贫困的优秀学生,希望能通过在孔子学院学习,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渠道,从而改善自身的命运。

年以前,肯尼亚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或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通晓汉语的当地人寥寥无几。继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年成立之后,年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年成立艾格顿大学孔子学院,年成立了莫伊大学孔子学院,目前在四所孔子学院注册的各类学生总数超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人数超过人。这四所孔子学院的外方承办校均为肯尼亚教育质量较好的公立大学,对推动肯尼亚的汉语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只有72名肯尼亚学生来华留学,到年,有名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热在肯尼亚不断升温。

(二)肯尼亚国民教育体系中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

非洲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政策是非常复杂的。受到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影响,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都包括英语或法语,一些国家还有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之非洲大陆本土使用较为广泛的斯瓦西里语、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祖鲁语等,造成了多种语言并行使用的格局。例如,南非的官方语言有11种之多,英语和荷兰语是中学必修课。很多非洲人不仅会讲本民族和相邻民族的语言,而且掌握多种官方语言。

肯尼亚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西里语。从肯尼亚的语言政策导向看,它十分重视英语在国家官方语言和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发展中的作用。早在年,英语就成为肯尼亚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中学阶段成为主要课程。英语不仅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性教学语言,而且在社会总体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众多跨国集团和各教会地区总部的所在地,经常承办大型国际会议,其上述特性也使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通用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

而汉语进入非洲当地国民教育体系且成为独立专业和学分课程,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的重要目标和主要成果之一。早期的孔子学院一般只提供各类汉语培训课程,学习成绩不计入学分,学生来源也比较多样,既包括本校学生,也包括社会人士。经过不懈努力,内罗毕大学于年开设本科汉语专业,拥有本科学位授予权,每年平均招收本科专业学生25人左右,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汉语课的学分也计入获得学位的总学分之中。这种情况不仅在肯尼亚、在整个非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属于较早推动汉语进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的标志性成果,由此汉语获得了学位课程的地位。内罗毕大学的本科生可以同时选择3个主修专业,学生中途更换专业合乎学校的规定,与法语、阿拉伯语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仅在10人以内的情况相比,中文专业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而成熟的培养规模。目前,除了4所设有孔子学院的国立大学外,卡比安卡大学、卡里提娜大学等也在孔子学院老师的帮助下纷纷开设了汉语课程,其师资来源为通过在孔子学院学习、后来华留学的本土汉语教师。

伴随着中国和肯尼亚经贸往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蒙内铁路的开通,大量中资企业对投资东道国汉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当地汉语学习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良好的就业前景不仅促使肯尼亚的大学重视汉语教学,很多公立和私立中学甚至小学也开始开设了汉语课程。阿莱恩斯联合女子高中、男子高中、玛丽山女子高中等公立中学、布鲁本国际学校、瓦瑞迪小学等已经在孔子学院的帮助下率先开设了汉语课,并积极支持孔子学院到中学开展文化活动。年,肯尼亚课程发展委员会(KICD)与内罗毕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协助开发基础教育阶段4~7年级的汉语课程。目前,肯尼亚课程发展委员会已经完成了全国性的汉语教学需求调查,并在年3月30日举行的“肯尼亚全国课程改革会议”中公布了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肯尼亚民众对汉语教学的需求超过预期。根据这一调查结果,肯尼亚课程发展委员会计划从小学4年级开始将汉语设定为其外语选修课程,将在全国选定16所中小学进行实验性教学。这意味着汉语将成为肯尼亚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与法语、德语一样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十多年来,汉语教育的推广和深耕促成了肯尼亚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变化,并将对中肯之间的教育、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肯尼亚大学生对汉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态度与认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语言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因之一。第二语言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对目的语文化进行充分接触和产生新的观念的过程。究竟如何获知受众对第二语言文化的态度?威廉斯提出对语言学习的态度、对目的语群体的态度和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三大考察视角。据此,笔者曾对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其中问卷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由对汉语的态度、对中国人的态度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3个维度构成。对于调查对象,笔者将他们分为有来华留学经历者、正在孔子学院学习者和从未学习过汉语者3个组,同时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分为汉语水平考试3级以上、汉语初学者和从未学习过汉语者3个层次,考察不同汉语语言水平的调查对象在对汉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态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份,其中有来华学习经历者占18.6%,在孔子学院学习者占47.1%,未学习过汉语者占34.3%。值得注意的是,对汉语的亲和力、应用价值等题项已在12个国家的名来华留学生进行施测,问卷信度检测良好。

通过均值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有无来华经历和汉语学习经历,肯尼亚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汉语难度较大,特别是汉字的书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部分学生因此而中途放弃学习。大多数受测学生认为汉语和英语、斯瓦西里语以及本部族语言差异巨大,同时也认为汉语具有异域文化的神秘感,是一种优美的语言,令人感到友善和亲切。基于亲身经历,拥有来华经历的学生对汉语的亲和力得分明显高于从未学习过汉语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中所有曾有来华学习经历的学生都是在孔子学院学习后,经过选拔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学习且目前已经返回肯尼亚的学生。

对于肯尼亚学生对汉语应用价值的态度,我们从表3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汉语非常有用,掌握汉语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有来华经历的学生对汉语的应用价值高度认可,在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的各题项得分均高于从未学习过汉语的学生;有汉语学习经历的学生更赞成把汉语列入中小学的选修课程,认为汉语将有可能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在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方面,绝大多数肯尼亚学生认为中国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差异性较大;汉语水平较高、有来华经历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较高,比较接受中国的饮食习惯、喜欢中国的影视音乐。无论是否学习过汉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国文化很有意思,愿意更多地了解充满东方色彩的异域风情。他们用和平、和谐、历史悠久等词汇来描述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充满稳重、柔和的特质,对于喜爱流行和新潮的年轻人来说,需要丰富的阅历和时间去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关于受测群体对于中国人的态度,我们从数值可以得出结论:汉语水平较高、有来华经历的学生对中国人的态度各题项均值都远高于从未学习过汉语的学生,他们的亲身经历更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勤劳、善良和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在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与从未学过汉语的学生相比,前者较之后者更多地接触中国人,拥有更多的中国朋友,普遍认为中国人比较聪明、诚实;而对于勤劳和善良两个题项,均值反而低于从未学习过汉语的学生。这两个题项的标准差分别达到1.02和0.98,这种现象主要是极端值反映出的个体差异造成的,说明在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对于中国人的态度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

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肯尼亚大学生对汉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总体态度较好。他们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后,对汉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态度更加积极,有来华学习经历的学生积极程度则更高。对未学习过汉语、具有初级汉语水平和初中级以上汉语水平3个层次学生的数据分析显示,肯尼亚学生汉语习得水平与态度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性。

尽管如此,访谈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出学生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A,其学习的专业是国际传播,会讲英语、法语、斯瓦西里语,家庭条件较好,曾就读于一所法语高中。他未来的目标是去欧洲留学,所以尽管知道孔子学院提供语言文化课程,也了解一些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但是他并没有学习中文的打算。他对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功夫和美食,不过他认为寿司是中国菜。而另外一名在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B,就读国际关系专业,会讲英语和斯瓦西里语。他认为学习汉语非常重要,对他今后求职具有重要帮助,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表示努力争取奖学金以期到中国留学。他参加了孔子学院的舞蹈俱乐部,通过俱乐部的活动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他对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功夫和各种节日庆祝活动,认为中国人做事高效。学生C在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习,会讲英语、德语和斯瓦斯里语,曾通过参加孔子学院的暑期夏令营到中国学习过,对中国的古典园林、京剧赞不绝口,认为中国的艺术精美绝伦。她觉得中国人非常勤劳,工作效率高,几乎没有什么休闲享受,好像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工作,但在创造力方面好像又比西方人逊色。访谈结果表明,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学生对于中国的了解一般仅仅局限于当地或西方的新闻媒体的报道,有汉语学习经历的学生普遍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现状则持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亚历山大·伍温将软实力的资本构成分为善意、才华和魅力3个部分,其中善意包括引发感恩、同情等情感,才华指军事、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魅力涵盖相近的价值观和认同。语言学习的过程促进了肯尼亚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伴随汉语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积极态度,从情感因素方面更多地感知和回馈中国在教育、文化、经济交流中的善意,了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欣赏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增进了肯尼亚人对中国形象的整体认知和认同。

非洲孔子学院在传播

语言文化方面面临的问题

非洲孔子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探索适合非洲特点的办学理念和方式,从规模到质量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塑造积极进取、和平友好的中国形象,对消除误解和刻板印象、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非洲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迅速扩大的办学规模与教学资源不充足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增加、教学和文化活动规模的迅速扩大,它对高水平管理和教学人员的需求亦快速增长。目前,很多非洲孔子学院在本部以外开设了教学点,增强了孔子学院的教学辐射范围,但缺乏相应的师资支撑。目前,孔子学院的师资力量主要由中方派遣的在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以及当地的本土汉语教师构成,部分孔子学院的本土教师已经能够独立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但孔子学院日常的管理和运营主要依靠中方派遣的教师来完成。孔子学院的院长、教师和志愿者不仅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需要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推广活动、汉语水平考试和汉语比赛,日常工作十分繁重。院长和公派汉语教师任教时间为2~4年,志愿者教师一般为1年,续任最长不超过3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强。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治安环境不容乐观,很多孔子学院开辟的教学点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难以吸引优秀人才长期在非洲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非洲国家的经济情况普遍比较落后,除了个别国家将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享有较好的保障外,多数国家教师的待遇整体偏低,很多在孔子学院学习过的学生迫于经济压力,更愿意选择做导游、翻译或自营公司等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是目前急需的本土汉语教师。即使是内罗毕大学这样非洲知名的高等院校,国家财政拨款也严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资需要学校自筹,所以当地学校即使有意愿多聘用汉语教师,也因为财政状况而力不从心,而完全依赖中国的投入又显然缺乏可持续性,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外语教学是可以完全依赖别国的长期投入而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的语言文化传播与市场化的语言教学需求之间急需建立新的平衡机制,发挥市场需求的调节作用,探索中方院长、公派教师的长期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模式。

(二)非洲当地人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持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汉语教育与传播能够促进学习者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总体良好印象和积极态度,减少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刻板印象,但本次调查问卷和访谈中也反应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整体的正面态度伴随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西方文化在非洲有着长期广泛的影响,英语、法语、德语等在非洲大陆具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传统优势,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上层人士均有西方教育背景,能讲英语、法语等西方语言已经成为精英阶层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于非洲人民来说,一方面痛恨历史上西方殖民者的劣迹,另一方面已经非常习惯于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包括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由于非洲人历史上曾遭受殖民统治,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烈,个别学生对于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尤其对于汉语在当地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持有强烈的怀疑和担忧。这种情况与罗拉于年对南非和肯尼亚的5所孔子学院进行访谈调查的结果非常吻合:有些学生认为“中国在非洲将来的目的只是把非洲国家当作中国的殖民地”、“除了中国以外的任何人和任何事情,中国人是不感兴趣的”、“很少有中国公民和肯尼亚国民之间产生互动,如果有,往往也是跟业务有关或者只有有利于中国利益的社会事件”。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态度,非洲当地人在种族、族群、阶层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实际上,对一种语言学习的投资也是对学习者对自我社会认同的投资。兰伯特的社会心理模型中提出了语言水平可能导致自我认同改变的观点。他指出,如果第二语言学习和水平的提高并未影响第一语言的重要性,即成为附加性双语现象,反之则为消减性双语现象。目的语水平的提高如果不影响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认同,则对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理解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语言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教学和文化活动促进学习者形成附加性双语现象,增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积极态度,包括理解中国本身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这需要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更多地







































治白癜风哈尔滨哪家医院好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679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