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文化 >> 学者看非洲走入非洲二走入北非
在古罗马风格建筑前的柏柏尔人
按地域来说,我到过北、西、东、中部非洲。就北非来说,北非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与西亚地区相似度高。为了研究方便,人们经常把它们和西亚放在一起研究,称阿拉伯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语言为阿拉伯语、民族也为阿拉伯民族,宗教为伊斯兰教。
其实北非由于地缘的关系,往往是与西方和东方世界发生最多关系的地方。古代著名的努米底亚王国的骑兵,就曾深入过欧洲大陆作战。这个王国或许是早期撒哈拉沙漠中出现的最早的伟大王国之一。
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Massinissa-Numidie.Masinissac.-,KingofNumidia,BerberandRomanscript)【努米底亚王国,是北非柏柏尔人的古国(公元前年-公元前46年)。"努米底亚"一词是古代罗马人对努米底亚人居住地区的称呼。努米底亚人骑马狩猎和从事游牧,他们的活动范围东达今利比亚地域。努米底亚王国的建立者北非柏柏尔人世代居住在北非突尼斯及毛里塔尼亚,分散成一个个小部落独立居住。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逐渐形成了两个较大的独立王国,即马西里和马萨西里王国,两国的国王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第二次布匿战争,马西尼萨支持罗马打败迦太基。但由于强邻迦太基的存在,努米底亚一直处于附庸国的地位,他们用鸵鸟毛和奴隶与迦太基人交换颜料和玻璃制品,在战争时有义务向迦太基军队提供士兵支援,最著名的莫过于努米底亚骑兵。马西尼萨死后,公元前年,罗马打败迦太基后,又入侵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年马西尼萨的孙子朱古达领导努米底亚人进行反侵略的朱古达战争,最后失败。长期以来,阿尔及利亚人民把马西尼萨、朱古达尊为民族英雄。公元前46年,努米底亚王国被罗马灭亡。它管辖的地区成为罗马阿非利加省的一部分。
努米迪亚骑兵
努米迪亚骑兵部队由清一色的非洲黑人组成,身手敏捷,御马不用笼头,只用一根短绳或呼吼呵喊驾御。骑手们不穿任何盔甲,只穿短裤和背心或束腰外套,同时只带几根标枪,一支短矛和一面皮盾。每个骑手都配有两三匹马,马种都是耐力极强的北非矮马,于是在长途奔袭中有惊人的机动力。凭着这一点资本,努米底亚可以在地中海强权的阴影下勉强生存。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他们作为雇佣军在欧洲作战时的装束是啥样。到了相对较冷的气候下,想必会像汉尼拔的士兵一样披上斗蓬或兽皮吧。
阿拉伯世界的人都被称为阿拉伯人,国家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巴扎(集市)、香料、面纱、水烟等等这些显著的和中东阿拉伯相同的特征随时都在提醒你:这里与撒哈拉南部的黑非洲显著不同。
《卡萨布兰卡》电影海报
喀土穆是我落地非洲的第一站,而卡萨布兰卡和的里波利是我着陆过的非洲最北边的两座城市。
在卡萨布兰卡,这个拥有同名电影的城市则早已被世人所知晓(当然还有随后的同名歌曲)。去过卡萨布兰卡的人,无不去利兹咖啡屋喝杯咖啡,看看咖啡馆里永远只放的那一部黑白电影《卡萨布兰卡》,再念一下那段著名的台词:“世界有那么多城市,可她偏偏来到来到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有那么多酒吧,可她偏偏走进我这间”。
马格里布浓郁的穆斯林风情,早已被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洛瓦的画笔传播到海内外,如果你置身其中,绝对让你感觉像进入了天方夜谭的世界。如果说最典型的北非城市,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几乎遍地都是,那阿尔及尔、马拉喀什、菲斯等等绝对都是首选。
玛塔.哈莉(MataHari,年8月7日-年10月15日,是荷兰人玛格丽莎·赫特雷达·泽莱MargarethaGeertruidaZelle的艺名。一战期间,玛塔·哈丽是巴黎红得发紫的脱衣舞女,但更是一位周旋在法、德两国之间的"美女双料间谍",跻身历史上"最著名的10大超级间谍"之列!。玛塔·哈丽传奇式的人生在西方世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后世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她的间谍身份,对当时的判决提出许多置疑。玛塔·哈丽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电影等文化作品之中,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马格里布北非题材的艺术品和东方舞蹈(中国人称之为肚皮舞)总是让人痴迷。在北非的任何一处戏台上,仿佛都能看到那曾将欧洲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玛塔哈莉抖动的东方舞的影子。那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位欧亚混血的玛塔哈莉,能凭借带有东方文化的神秘和充满诱惑的身体,折服巴黎及欧洲的所有的观众。北非也不例外。玛塔·哈丽几乎一夜成名,此后她也从未想过她拍摄的很多衣着暴露甚至裸体的照片,以及被她带到她的舞台表演中去的这种形象,成为欧洲人痴迷北非裸女影像的荼蘼根源。而她种种大胆的做法,又为她赢来了更多的呼声。
玛塔·哈丽为自己编造一个神秘的来历。在她自己编造的故事中,她成了一位来自爪哇的印度僧侣的后裔,她从小学习印度教的神圣舞蹈。当然,在她后来充当间谍后,在她那迷人的近乎裸体的抖动下,一战中使得几万法军命丧德军手下也就不奇怪了。尽管如此,她还是足够迷人,让法官觉得把她变成双面间谍也比判死刑好,但最终执行死刑,死时41岁。死后她的头颅经过防腐处理后,存入了巴黎阿纳托密博物馆,于年博物馆搬家时丢失(一说被她的迷恋者偷走)。
在世界间谍史上,玛塔·哈丽算是最富传奇的间谍之一。从默默无闻身世凄苦的乡下女孩到轰动巴黎的脱衣舞娘,直至左右逢源的双重间谍,到最后以飞吻面对死亡,玛塔·哈丽的一生瑰丽传奇。即便在死去以后,她仍然被人评说争论,其经历还被拍成电影。
我们要注意的是:巴黎的玛塔哈莉,不是巴黎那位美国黑人女星约瑟芬贝克,海明威也被她的惊人美貌倾倒,称赞她"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她被昵称为"黑人维纳斯"或"黑珍珠",在英语国家并有美名"克里奥尔女神"。在法国,她地法文名称为"LaBaker"。她们前后时期不同,相同的她们都是脱衣舞娘,都跳东方舞(肚皮舞),都是巴黎的交际名片,也都是间谍。年战争结束后,约瑟芬重返巴黎,法国总统戴高乐亲自授予约瑟芬"战争十字勋章"和"抵抗奖章"。年4月,约瑟芬去世,数万人出席了她的葬礼。为表彰她对国家的独特贡献,法国政府为这位平民的葬礼鸣放了21响礼炮。俩人虽同为间谍,但结局截然相反!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Baker,-年,生于美国的圣路易斯,是美国黑人舞蹈家、歌唱家。以其性感大胆的舞蹈和柔美歌声曾红遍法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超级女明星"。)
或许是先天的东方血缘,我与那一带曾经流行的“东方主义”有着着迷的喜好。我也不想匆忙评判萨义德在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的观点:他认为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世界没有真实根据,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方,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偏见。近古以前欧洲人所说的东方主义中的东方,指亚洲等地,包括欧洲人所指的近东、中东、远东地区,甚至包括俄罗斯和原来的东罗马帝国。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而在法国和英国要让东方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及﹑印度成为殖民地的时候,这种思想形态便在政治上有利用价值。
萨义德的角度并不错,他认为,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但不管咋样,艺术家们还是留下了大量的“东方主义”题材艺术作品,而其魅力至今犹在。东方主义的描述性表达,无一例外地将地中海以东各国家社会的多种生活进行了对象化、本质化和刻板印象的方式处理。异域(thexenophilic):白癜风怎么诊断症狀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