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文化 >>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篇文章
中国石油报
随着中国石油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管道局的国际业务日益增多
这其中,管道局要面对的不仅是
市场开发难、标准不同等问题
更要面对许多未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
今天小编为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位管道人在南苏丹的经历
就是个传奇!
在南苏丹,战争、武装袭击、绑架威胁,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从未间断。黄玉明,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南苏丹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带领团队完成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年3月18日,38岁的黄玉明从老家四川成都乘飞机,在北京和埃塞俄比亚首都亚迪斯贝巴转机后,又一次飞往南苏丹首都朱巴。15个小时的航程,他一下走了5年,每次浑身都像散了架一样……
打通管道关塞
南北分立后,南苏丹生产原油须经苏丹管道和码头,进入国际市场销售;而苏丹中心处理设施和管道通过输送南苏丹的原油,获得经济效益。南苏丹独立后,武装冲突多发生在油田周边,加之经济落后等原因,油区偷盗、抢劫等恶性事件多发,安全风险增大。
▲黄玉明与属地化雇员一起调试设备
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被CNPC尼罗河公司指定为南苏丹37区1号泵站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和外输管道维抢修保驾的唯一合作方。10月末,黄玉明和9名技术人员紧急从苏丹项目调遣到南苏丹,担负南苏丹37区一号泵站和外输管线重启,配合兄弟单位做好整个油田的复产工作。
▲雨季巡站
到达现场后,黄玉明发现设备损坏程度令人始料未及,现场一片狼藉、满目疮痍,大量设施设备被盗被抢被破坏,备品备件设计资料遗失,系统瘫痪报警频现,设备浸泡在雨水里,加之补给困难等诸多问题,摆在他面前。
▲现场讲解运行原理
在油田现场,黄玉明和队友一起冒着40多度高温,在疟疾伤寒高发,蛇虫毒蜂经常出没的管道站场,早出晚归,检修损毁设备,检测调整技术参数,汗水被浸得湿漉漉的,被晒得黝黑,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了泵站主要设备的单体试运和联运,外输管线的巡线和阀室功能测试等。
年5月5日12时,南苏丹石油部长亲自开启了一号泵站外输管线32号控制阀门,停产15个月的南苏丹37区油田成功复产。
5月13日,油头抵达苏丹境内ALJABALYNCPF杰布林油田中心处理厂,5月22日,开始向下游外输原油,6月8日,油头抵达苏丹港。
在战火中坚守
同年12月15日晚,南苏丹首都朱巴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战火迅速蔓延到南苏丹37区油田所在的上尼罗河州。油田公路上,到处是持枪的军人和载有机枪的皮卡车,油田现场布置了坦克和高射炮。
随着事态升级,集团公司下达指令,分步骤、有序撤离南苏丹项目非关键和非生产人员,同时加大生产,提升外输量,降低罐位,为停产做好准备。
此时,在37区油田现场工作的还有名中方员工及近名当地员工。21日起,集团公司组织协调飞机,有序组织人员撤离。24日,尼罗河公司与政府协商紧急关闭37区的莫利塔Molleta油田和阿达尔Adar油田,停止钻修井作业。
12月26日,集团公司和南苏丹协调小组协调10多架次飞机,中外员工乘机安全有序撤离。为应对恶化局势,长期保留1架飞机在生产现场,保证留守人员能随时紧急撤离。
每天,不绝于耳的枪炮声、爆炸声在周围燃响。夜里员工巡井时候,常有成群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涌出,对车辆进行拦截检查。当地员工纷纷放弃工作逃离保命,往日熙熙攘攘的油田营地瞬间冷清。
“有我在,大家不要怕!”黄玉明经常挂在嘴边,脸上透着镇定。他除了到站场对设备精细检查外,还要安抚队友惊恐的情绪。战时不紧时,他和队友开车赶回十几公里外营地,进行临时休整和补给。
12月26日凌晨,37区东南部的Adar阿达尔油田处理厂及营地发生激战,战事波及油区,整个现场作业人员全部逃离。1号泵站为37区油田生产外输咽喉要道,如人员全部撤离,停产关系到南苏丹经济的命脉。集团公司反复权衡,做出了1号泵站人员暂缓撤离的决定。
黄玉明和留守队友一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岗位。面对残酷战争的威胁,他始终保持镇定,坚守岗位,努力确保泵站的安全平稳运行,同时,保持同前线甲方人员信息联动,严密跟踪事态进展,努力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
▲黄玉明与属地化雇员开会
他每时每刻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春季白癜风怎么预防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