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美景 >> 马新民大使中苏同行,风雨兼程
年11月7日,中国驻苏丹大使马新民在《中国日报》发表题为《中苏同行,风雨兼程》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年8月17日,在经历4个月的动乱之后,苏丹过渡时期《宪法宣言》最终签字仪式在中国援建的“友谊厅”举行。作为中苏友好的象征,“友谊厅”见证了苏丹在30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开启军民联合执政新阶段的历史时刻。
“故交如真金,百炼不回色。”穿行在不同历史时期,中苏友谊栉风沐雨,“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底色从未改变。中苏合作的显著成就,扎根于中苏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这是一份写在中苏大地上更写进人心的暖人答卷。
中苏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共迎时代挑战。义以为质,信以成之。自年两国建交以来,中苏政治互信牢固,历经风雨、砥砺前行。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双方着眼大局,超越差异,切实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两国关系历久弥坚的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年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副总理首次访苏,是中苏关系发展的“开篇之作”,奠定了中苏友好交往的坚实基础。年中苏进入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时期。面对风云变幻、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苏始终在国际和地区场合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苏丹在南海问题上首个公开发声支持中国,中国亦长期在联合国安理会为苏仗义执言。
中苏始终坚持务实合作,共享发展成果。苏丹是最早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之一。历史上苏丹在红海沿岸的港口是中国通往非洲古商队的集合点,是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之间的纽带。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石油合作被誉为“中苏合作典范”,中国帮助苏丹建立了集油气勘探、开采、炼油、化工和贸易于一体的完整石油产业链,创造了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新模式。面值的苏丹镑纸币上印制着3座雄伟大坝——麦洛维大坝、罗塞雷斯大坝和最新建成的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这3座供应了苏丹95%的发电量的大坝,均由中国企业承建或参与改造。中国企业在两国农业合作开发区开创了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棉花新模式,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使15万苏丹农户从中受益。
中苏始终坚持人文交流,共促民心相通。中苏两国都拥有丰富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的民间往来为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民意基础。被苏丹人民誉为“苏中友谊之花”的苏丹杂技团,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第一个杂技团,成为中国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品牌。“中国机会”催生“汉语热”持续升温,中国已成为苏丹学生留学深造的首选国家之一。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学生赵之行在第16届“汉语桥”比赛中获得全球总冠军,苏丹汉语教学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年起苏丹成为中国开展组团业务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更愿意亲眼目睹苏丹的自然风光,亲身领略苏丹的风土人情。
中苏始终坚持相互帮扶,共固传统友谊。中国援建苏丹的各类民生项目早已深入人心。中国于年起向苏丹派遣医疗队,迄已累计派遣近千人次医疗人员,接诊患者逾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0余万台,先后三次在苏开展“光明行”义诊,免费为名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送去光明。中国为苏丹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长期为苏举办农业、石油、经贸、卫生、教育、新闻、文化、公共管理等各领域技术培训,截至年底,仅中国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人数就逾8人次,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总人数就达名。目前在华留学的苏丹学生逾人。年汶川地震,苏丹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以政府、政党、企业、个人等名义共向我捐赠约40万美元,这份雪中送炭的真情厚谊深深感动了中国百姓。
年无论对中苏两国还是中苏关系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苏建交60周年,也是苏丹新政权开辟国家新前景的起步之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年份,中方愿与苏方不断探索各领域合作新机遇,守正出奇,实现互利双赢。下一步,我们愿与苏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传承友好关系,增进互信。当前苏丹面临政治过渡和经济转型双重任务,中国始终相信苏丹人民有智慧、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推动中苏关系发展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相信中苏友好合作的战略共识也不会改变,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苏丹。中方愿与苏方推动两国关系平稳过渡并实现更大发展,加强两国在政治外交、政党、议会、军事、司法、执法、地方政府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国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和涉及彼此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二是对接发展战略,扩大合作。苏丹拥有万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濒临红海,占据青白尼罗河交汇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愿与苏丹新政权实现战略对接,深挖双方合作潜力,优势互补。中方愿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同苏方积极发展临红海、临尼罗河等区域经济,拓展在农业、牧业、矿业、石油、产能以及航空、港口等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
三是夯实民意基础,厚植友谊。60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始终坚如磐石。中苏人文交流亮点纷呈,深得人心。我们愿与苏方互学互鉴,扩大两国在文化、教育、旅游、体育、智库、民间等领域交流合作,让两国青年接好中苏友好的接力棒,为巩固两国传统友谊作出积极贡献。
同船渡客,命运相连。中苏世代友好,源于历史的深厚积淀,传承着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必将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中方愿与苏方携手共进,走向合作共赢的新征程,奏响复兴梦想的新篇章。(全文转自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网站)
学术顾问:俞洪亮王金铨主编:姜恒昆校对:付海娜责编:周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