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清代中国边患背景海疆告警,边疆普遍危机

发布时间:2023/4/19 10:17:45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价格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108/4513569.html

原创牛汝辰

领土、人民、主权,这是国家构成的三大要素。有领土就必定有边界,边界是每一个国家自我保卫的屏蔽,也可以成为自我封闭的藩篱;是毗邻国家相互交往的通路,也可以成为彼此隔绝的障碍;它又可以是一个国家向外扩张的出发点,也可以是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道防线。边界的状况常常反映一个国家的安危盛衰。

中国在清朝前期形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的帝国,有着广阔的领土,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南起南海的东沙、中沙、南沙、西沙诸群岛,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大陆是中国领土的主体,陆上边界三面为内陆一面沿海。在一段颇长的时间里,中国的边界基本上是稳定的,大体上也是和平的。这种状况到近代(-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的契机是海疆被侵。

1海疆告警

中国海疆不安不是近代才有的,以西方国家的骚扰来说,早自明末就已发生。继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入侵澳门之后,17世纪初荷兰人两次(-年)入侵;其间鸡笼(基隆)、淡水一带曾一度为西班牙人所控制(-年)。到19世纪中叶,由英国带头,终于从海上敲开了中国稳固的边界大门,这就是鸦片战争。这次战争拉响了中国海疆的警报,这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边患丛生的起点。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表现于它的结局和影响,而且表现于战争本身。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英国,挟其坚船利炮,由广东开始,攻福建、犯浙江、北进江苏,最后突入长江、卡断运河,而庞大的中华帝国竟毫无海防能力,在来敌面前一败涂地,订立城下之盟,这在历史上是亘古未有的。根据年8月的南京条约,英国割去中国的香港,中国向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五口所在包括了长江以南的沿海四省。通商口岸实际上成为外国在华扩充势力的据点,所以五口通商就意味着中国南半壁沿海疆域从此被英国打开了。

仅仅过去了十多年,英法两国联合起来,又从海上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战争。这场所谓第二次鸦片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四年,如同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中国因缺乏海上防御力量,仍不得不完全处于守势,眼看着敌舰在沿海横冲直撞而无法阻挡。不同的是这一次敌人的活动范围不再限于中国南部,而是扩大到北方,矛头直指清朝统治中心,由天津而至北京。国都陷入来自海上的敌人手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次战争的结果关系到边疆领土的是英国夺取了九龙司。另一个结果是中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由此使外国势力不仅达于中国全部近海区域,而且开始深入到中国内河。葡萄牙于年和年先后侵占澳门南面的凼仔岛和路环岛。

与英法等国从海疆侵入中国的同时,俄国也在辽阔的陆地向中国的边疆进逼,进入中国的伊塞克湖一带。年俄国逼清政府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取得在这两地进行免税贸易等权利。在东北,俄国破坏了尼布楚条约所规定的边界,使用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通过年5月的瑷珲条约及年11月的北京条约,相继夺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以及乌苏里江以东本属中国的广大领土。

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看,历史边患的发生几乎都在内陆,其中多数来自北方。近代初期俄国的入侵表明,中国内陆边疆又出现了非常严峻的形势。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往历史规律的再现,但绝不是简单的历史重演,因为这个入侵者不再是像先前那样强悍然而落后的部落,而是一个正在资本主义化因而比中国先进的欧洲国家,它以在短短时间内夺走中国大约平方公里、西北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而给予中国以沉重打击,并因满怀扩张野心而潜伏着对中国更多的威胁。这就是说,此时中国北部内陆边疆被侵在近代边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海疆被侵的意义要更加重大。

2边疆普遍危机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由海疆和内陆开始的边患,到19世纪70至90年代发展为中国边疆的普遍危机。

年5月,日本发兵侵入台湾东南部。它强调说它所进攻的高山聚居地区在中国的版图之外,企图占领台湾东部一带。这是明治政府第一次对外军事侵略,是刚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对华野心的一个大暴露。从中国方面来说,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同外国建立的和平局面第一次被打破,事情完全出乎清政府的意外,因而引起很大的震惊。为应付这个危机,清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对策,包括从大陆向台湾调派军队。日本侵略军遭遇到很多困难,不得不罢兵议和。在这次事件中,虽然中日两国的军队并没有交锋,日军当年就从台湾撤走,但中国由此切感“海疆备虚”的严重性,并体察到日本“诚为中国永久大患。”

—年发生伊犁危机。此事渊源于年俄国利用中国新疆内部动乱及阿古柏入侵所造成的混乱形势,出兵侵占伊犁地区。后来动乱平定,清政府派崇厚赴俄交涉收回伊犁。崇厚失职辱国,年10月与俄国订立瓦机亚条约,伊犁地区未能全部收回,反而许给俄国许多权利,因而受到朝野的同声谴责,回国后即被拘禁定罪。俄国强称此举为对俄不友好,向中国实行交恫吓并以陈兵伊犁、增调舰队来中国海面进行武力威胁,以致年大半年内中俄关系全面紧张,并一度笼罩战争乌云。同时,因日本吞并琉球而引起的中日争端久悬不决,日本利用中俄关系紧张之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无异为伊犁危机火上加油,使中国对外处境更加险恶。经曾纪泽赴俄谈判,年2月中俄签订伊犁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形势才缓和下来,而从此新疆全境对俄开放。

年12月中法之间爆发战争。这场战争是因法国要完全占有越南、打入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为制止法国的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起的。初时战场在越南北部,年8月扩大到中国本土,法舰轰击福州马江一带,进攻并封锁台湾,进而骚扰浙江沿海,占领澎湖,同时,北越战场法军一度推进到广西边境,突入同关(今友谊关)。年英国武力入侵西藏边界。英国觊觎西藏为时已久,其野心随着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势力的发展而不断增长。年的中英烟台条约有专条规定英国可派员由中国内地前往西藏探路,或由印度来藏,此后英印当局即积极为此进行准备。年清政府发照准许英印官员入藏调查,但此事受到西藏地方的强烈反对。英军在哲孟雄(锡金)与中国边界一带发起进攻,一度攻入咱利拉、亚东等地。清政府没有支持西藏地方的抗英斗争,事后与英国谈判,年3月及年12月先后签订藏印条约及续约,规定亚东向英国开放通商。至此,中国西南地区又一处开门被打开。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时作为中国海防主力的北洋舰队已经建成,并在海上同日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最后的结局是全军覆没。陆上战斗有日军北上辽东半岛,西进山东半岛,两翼推进,造成北京震动。这次战争是二十年来所发生的边疆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战争的结果,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的图谋虽暂时受挫,却夺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从而造成了控制中国东南海疆的形势,占有了向中国大陆扩张的跳板。

以上几次外国在中国沿边的侵略,从东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北,一次紧接一次,20年间形成为中国边疆的普遍危机。应付这些危机成为中国此时对外关系的主要课题。但这次危机的解决本身往往又孕育新的危机,例如伊犁条约的签订解决了伊犁危机,而这个条约关于在许多地段勘界及安设界牌等规定又成为俄国进一步侵略的出发点。根据这些规定,—年间中俄又签订了有关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各地区的五个界约,伊犁条约及这些界约合在一起,使俄国又从中国西北地区割去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不久后又侵占帕米尔地区。

这一时期对中国沿边进行侵略的国家,除前一阶段已有的英法俄之外,又加了一个日本,而这一阶段中国边疆危机的普遍化恰好发轫于它的侵略台湾之役,完成于它所发动的甲午战争。这些事实表明,后起的日本对华侵略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为患中国的重要角色。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256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