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来自维和医疗分队的谈心交心

发布时间:2021/6/27 13:50:07   点击数:

来自维和医疗分队的谈心交心

近日,在和几位士官班长聊天,谈及维和即将计入半程,有什么感受,对一些现象有什么想法。本无意的聊天话题,却感觉几位士官班长的谈话颇有深度、高度、还有广度。便想着整理出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杨润彪:几位战友!不知对我们执行维和任务有什么切身感受?想听一听你们的看法。

陈伟(上士、门诊部口腔技师):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当兵的人儿要走四方,家里的事情只能先放一放,亲人和朋友请望原谅,战士在和平中默默守望。”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惜,当兵有了维和的时光,一辈子都会感到自豪。看过电视连续剧《许三多》的人都知道主角光环是那么的深刻,军人更多的是远离故土,挥别亲人,手握钢枪,摸爬滚打,更多的是牺牲奉献,我们要将使命扛在肩头,把青春和汗水流在他乡。我们执行维和任务,用无私奉献的激情,用坚毅而挺拔的精神,捍卫南苏丹瓦乌一片安宁。

黄雅鹏(四级军士长、报道员):维和在有些人眼中有许多优厚的条件,却没有看到维和人员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不易,这里没有舒适宜人的天气,没有平整宽阔的马路,没有美味的菜肴,没有城市中的灯红酒绿,只能看到烈日炎炎的崎岖不平的红土路,饥肠辘辘的当地百姓,贫困潦倒的民生建设。这样一个武装冲突不断、新冠疫情控制无序、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贫困的国家,正因为有了我们中国医疗、工兵、步兵以及多国维和部队,有了这些可爱的联合国蓝盔,才使南苏丹大地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赵立国(下士、防疫组士官):每当夕阳西下,每当我背着喷雾器消杀归来,看到炊事班的同志们在操作间挥汗如雨,看到战友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发热门诊、门诊部、住院部、检验、放射室、药房、车场、菜地返回生活区,我们都在不同的岗位,在这炙热的红土地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这些工作在国内看似平凡,但在这新冠疫医院营区执行任务,却是真得不平凡的,我们以别样的方式续写着我们忠诚,为着一个共同的称呼——中国维和军人。

杨润彪:远离祖国公里,我们63人维和医疗分队,以国之名,医院,就是要在非洲大地承载大国担当信念,展中国蓝盔军医风采;秉承医者仁心理念,施中国蓝盔军医大爱。

俗话说,“吃好了,不想家;吃饱了,不想娘。”远离祖国亲人,执行维和任务,饮食保障不是政治工作,但确确实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你们两位炊事班兄弟,那相当于半个政委呀!从你们工作角度,谈一谈有什么感受。

李海全(四级军士长、炊事员):瓦乌这地方不比国内,青菜品种少,让大家吃好,就成了萦绕在每个炊事员心中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都尽自己所能尝试着去制作一些新的做法,新的菜品。维和以来,朱昌、苏在敏、王紫阳我们都发明了自己的小菜品,比如生日蛋糕、水煮肉片、酱牛肉……炊事员工作虽然单调,但这是我们的岗位;虽然休息时间很少,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王紫阳(上士、炊事员):每听到战友们说今天的主食品种多,菜味道不错;看到盆中饭菜所剩无几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很欣慰,一种骄傲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这是他们对我们的最高褒奖。维和后半程还有7个月,时间还较长,进入雨季,瓦乌道路泥泞,可能发生的公路运输不通,联合国炊事给养不能按时运达,分队饮食难保障。我们四个伙头军平时要注重科学配餐,节约食材,杜绝浪费,要克服一切困难,挖掘潜力,用心做好菜,让队员们吃饱吃好,度过“炊断粮”的苦日子。

杨润彪: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联合国供应给养食材品种单一,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饮食习惯、个人口味不一,众口难调,饮食很难满足每个人的饮食需求,这是个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你们的工作,大家是看在眼中、吃在嘴里,盯着锅里。真得大家都看好你们哟!

杨润彪:胜明、程鑫两位作为驾驶员,曾经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谈一谈你们的维和感受。

王胜明(四级军士长):八年前,那个时候,利比里亚安全局势相对稳定,也没有新冠这样的疫情威胁,尽管日常出车任务多,但自己严格按照驾驶规范,没有一点压力。像我有几次去首都蒙罗维亚,一趟就是公里。现在南苏丹安全问题突出,当前公路运输投送车辆遭袭击、烧毁事件频发,种族武装冲突不断,新冠人数居高不下,的确每次出车执行任务有所担心。但使命在肩,责任大于天,我们在每次出车前,必须做好一切防卫措施,确保人员行车安全,确保完成任务,不出一点差错。

程鑫(四级军士长):刚胜明说得我完全赞同。在利比里亚维和装备核查后,我们负责的车辆装备核查属于后勤保障范畴。现在在南苏丹是当作一种战备能力、一种军事能力来评估。不单单检查评估车辆技术状况性能,还要考察驾驶员的基本驾驶技术、复杂路况条件下驾驶,更是把考察应急处突自身防卫能力作为一项必查课目。要求我们驾驶员不仅能开车、能处理一般故障,还要能有效应对机动途中遭遇武装拦截,根据联合国交战规则,要先实施“实施喊话(英语交流)、拉枪栓、朝天鸣放、警告射击”四步示警措施及火力阻击能力,对我们是不小的考验。

杨润彪:是呀!8年前,咱们四人一起维和,我和郑队带车去给几个学校、当地警察进行外伤救治技能培训;到巴基斯坦步兵营、印度警队、尼日利亚宪兵队进行健康教育、巡诊;张雷队长在胜明“司长”的带领下,每周驱车百公里,医院进行技术帮扶;先后三次长途行军首都,都感到外部环境都很轻松,可见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多么重要。我们的南苏丹维和之旅危机四伏,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杨润彪:建民排长、凯宏助理,任务期即将过半,大家对瓦乌UN城、对维和工作的新鲜感没有了,当前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作为“中层领导”,谈谈你们的看法。

丁建民(四级军士长、警卫排长):春节过去,雨季来临,维和日子也经历了很长时间,大家对各项工作也都熟悉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中个别队员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浮躁心理,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极个别同志工作积极性不高,这都情有可原。接下来的日子,维和工作还要继续,就像队领导所说,需要我们做得工作还很多,我们的工作仍然代表着中国质量,我们的形象依旧代表是中国军人。我只是希望大家,也勉励自己:家乡的亲人在看着我们,国内战友再期待着我们,各级首长还在单位等着我们凯旋。我想,不忘亲人首长嘱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形象增光添彩,为我们的人生留下一笔重重的财富。

孟凯宏(上士、后装助理):执行维和任务,我们远离祖国和亲人,有的队员父母年迈,子女年幼需要照顾,像郑晓亮妻子刚刚生产,他就出国;刘港干事和陈伟技师,都是在他们出国后,妻子才分娩的,很需要他们的关心,他们将个人困难深埋心底,绝没有因个人问题影响维和大局,表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觉悟。迎难而上,方为勇者。面对种种磨难与疫情严峻考验,他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维和任务,点多面广量大时间紧要求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严格落实分队首长指示,以更饱满的激情,更高昂的士气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努力再创维和新佳绩,续写维和工作新篇章。

杨润彪:艰难困苦何所惧,维和征程显风流。维和的日子,我们的南苏丹之旅,不但面临艰难困苦,我们还有诗和远方,维和路近半,且行且珍惜。约会雨季,播种希望,种下一方青菜地,留下一片阴凉,留下一片花果香。“腹有诗书气自华”,业余时间,我们大家多读些书。咱们的“蓝盔书屋”有诗歌散文、小说名著、心灵鸡汤、军事战争、人物传记、维和知识等11大类、余册书籍。或学知、或强能、或励志、或修身,总有几类、总有几套、总有几本吸引你的眼球,读书!读书!读书!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我们已走出国门公里,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出出汗、晾晾短、露露脸”。分队的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篮球场、羽毛球场、米“红尘滚滚”跑道都是我们一试身手、秀秀“肌肉男”、抻抻“篮板手”、遛遛“大长腿”的绝佳“战位”。

这几个月,无论是完成大项任务,还是执行演练保障任务,亦或营造分队政治环境、进行宣传报道,我始终没有忘怀咱的“出手必出色,完成必完美”的标准引领。最后,医院曹政委的话与大家共勉:

用责任和荣誉维护我军形象;

用技术和质量保障战友健康;

用胜利和凯旋回报各界关爱;

用忠诚和奉献展示大国担当。

津门子弟兵权威发布,转载注明来源!

主管

天津警备区政治工作局

主办

宣传文化中心

刊期

第期

编审:靳宪彬、高明顺

责编:耿保强、张志强、聂小芳

实习编辑:王蕾迪

邮箱:jmzdb

.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222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