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机票 >> 自独立后,苏丹没有一年太平过
◆苏丹北部处于撒哈拉沙漠,中部及南苏丹多为山地、森林、草原。
图片来源:GoogleMaps
南北苏丹对立的格局就在这种历史情境下形成了。北部苏丹属阿拉伯世界,民众多为阿拉伯人或完全阿拉伯化的非洲人,他们均讲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而南苏丹,则属于传统非洲世界,民众多为非洲传统部族,多数信仰非洲民间宗教或基督教,只有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南方人认为自己是非洲人,而统治者则以自己的阿拉伯意识为荣。」——《南苏丹:地区主义与宗教论文集》(Regionalism,ethnicandsocio-culturalpluralism:thecaseofthesouthernSudan)族群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对立,使得南北苏丹在构建现代国家时,与「民族国家」的原则发生冲突。在这种状况下,强行两种文化区域合为一个国家,为苏丹走向战乱埋下了种子。实际上,在苏丹独立运动时期,英国原本有意将南苏丹与北部苏丹分开建国。年,英国与埃及签署《英埃共管苏丹协定》,苏丹成为「英埃共管」下的殖民地,实际仍由英国控制。在英国殖民时期,殖民政府便将南北苏丹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分而治之。在年代苏丹独立运动时期,英国考虑过是否将南苏丹与乌干达合并建国,因为南苏丹与邻国乌干达同属非洲传统世界,在族群文化上更为贴近,更为符合现代「民族国家」的建国原则。但在年,英国在今南苏丹首都朱巴(Juba)召开的朱巴会议上,还是决定将南北苏丹合并为一个国家。冲突在所难免。尤其是在苏丹建国过程中,属阿拉伯世界的北部苏丹完全继承了苏丹中央统治权,传统非洲世界的南苏丹毫无政治地位。年8月,南苏丹因不满建国方案,掀起大规模抗议,苏丹遣军镇压,南苏丹顺势起义,第一次苏丹内战爆发。绵延60多年的苏丹战火,正式燃起。◆第一次苏丹内战中的南苏丹儿童兵,因为饥饿导致营养不良而腹部肿大。图片来源:英国新闻摄影师约翰·唐宁,年内战与南苏丹独立:冲突背后的经济利益第一次苏丹内战持续17年,造成50万人死亡。直至年,南北苏丹签订和约,大规模内战才得以暂时结束。第一次苏丹内战中,有个组织值得一提:安雅尼亚(Anyanya)。安雅尼亚本意是一种毒药的名字,由南苏丹领袖约瑟夫·拉古(JosephLagu)于年成立,并逐渐成为南苏丹最主要的领导力量。年,安雅尼亚改组为「南苏丹解放运动」(SouthSudanLiberationMovement),简称SSLM。年,SSLM与苏丹中央政府签订和约《亚的斯亚贝巴协定》(AddisAbabaAgreement),第一次苏丹内战结束。根据协定,南苏丹将获得自治地位,且南苏丹武装要按规定整编入苏丹中央政府军。但是,协定是脆弱的,些许的矛盾便能瞬间撕碎约定。撕破《亚的斯亚贝巴协定》的直接原因有两个:(1)南北族群、宗教的冲突;苏丹建国后,北方力量便致力于将苏丹全境打造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年,时任苏丹总统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JaafarNimeiry)违反《亚的斯亚贝巴协定》,试图在苏丹全境推行伊斯兰教法,并且取消了南苏丹的自治地位。也因如此,同年5月,第二次苏丹内战打响。◆尼迈里,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年任苏丹总统。其执政期间,以其强硬的伊斯兰政策著称,年尼迈里在又一次政变中下台,流亡埃及。图片来源:Wikipedia(2)石油的经济利益。年前后,南苏丹地区发现大量油田,南北力量争夺石油资源的新矛盾突起。而在苏丹的「国家名义」下,南苏丹完全被排挤出了石油市场。且不说石油的经济命脉被苏丹控制,就连最底层的石油工人,苏丹中央政府都不轻易允许由南苏丹民众担任,理由仍是部族、宗教的冲突。苏丹政府认为,南苏丹民众是一种潜在的安全威胁。对于南苏丹政治势力而言,他们没有因油田的开发而分得半杯羹;对于南苏丹底层民众而言,在自己的家园开发油田,竟然连份工作都无法获得,还要面临被驱逐出油田周边地区的命运,实在惨不忍睹。可以说,第二次苏丹内战就是围绕着油田展开的:「许多战役的直接目的就是争夺石油资源的控制权,而石油利益分配问题也是几乎每一次南北谈判的焦点议题。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谈判桌上,苏丹南北双方在石油问题上都坚持强硬立场,很少退让。」——《苏丹石油:从内政焦点到外交难题》(西亚非洲.年06期)如今,南北苏丹虽已成为两个独立国家,但位于南北边界、富有油田的阿卜耶伊地区,仍是两国争抢的领土焦点。◆苏丹与南苏丹油田分布状况,及争议区阿卜耶伊(Abyei)位置。图片来源:Twitter族群、宗教事关文化、传统、尊严与群体意识,不容忽视,而经济利益事关民生,是普罗民众的最切实生活利益,更不容小觑。除了族群文化冲突,能够直接导致南苏丹人民奋起反抗的,恐怕就是这种最切实际的生存权利。就像南苏丹前领导人约翰·加朗(JohnGarang)在年公开宣讲的那样:「历届喀土穆(Khartoum,苏丹首都)政府以独特的方式剥削、压迫、掠夺南方人......南方的发展计划如迈卢特、曼卡拉的制糖厂,瓦乌的啤酒厂,恩扎拉、曼卡拉的纺织厂,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南方的发展计划只是那些当地人不受益的计划,如雪佛龙公司(Chevron)对本提乌的石油开采......南方的社会政治发展被忽视,经济落后,不发达加剧,而且不断恶化。」南苏丹民众的经济、生存权利被侵扰,这是除「民族、群体意识」之外、南苏丹奋起反抗的另一关键因素。与第一次苏丹内战不同,第二次苏丹内战的领导者不再是年签署《亚的斯亚贝巴协定》的「南苏丹解放运动」(SSLM),而是约翰·加朗(JohnGarang)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军运动」(SudanPeoplesLiberationMovement,SPLM,即「苏人解」)。约翰·加朗生于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南苏丹人,不满20岁时便参加了第一次苏丹内战。年《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后,加朗按协议规定加入了苏丹中央政府军,并成为了一名级别不低的将领。年5月,加朗接到一个任务,去安抚有骚乱情绪的南部士兵,结果加朗到地方后,直接策划这些士兵拿起枪,掀起了第二次苏丹内战。战争打响之际,加朗在南苏丹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苏人解」。第二次苏丹内战,领导者是苏人解;南苏丹独立后,执政党也是苏人解。◆南苏丹的苏人解士兵。图片来源:联合国苏丹特派团,TimothyMckulka/摄第二次苏丹内战持续22年之久,造成了万人死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由于死亡人数众多、且苏丹对南苏丹平民大肆驱赶、杀害,2年,美国通过一份《苏丹和平法案》,正式将苏丹对南苏丹的战争罪定性为「种族灭绝」。直至年,在美国的协调下,苏丹中央政府与南苏丹苏人解达成《全面和平协议》(CPA),苏丹大规模的内战才得以暂时缓解。年的这份和平协议再次规定了南苏丹的自治权利,更重要的是,它还规定了南苏丹公投独立的权利(关于一个地区是否应该有公投独立的权利,参见《现代国家的原则,就是有退出的自由》)。协议规定,南苏丹在6年过渡期后,将通过公投决定是否独立。年,公投如期举行,南苏丹以99%的支持率通过公投。年7月9日,南苏丹正式独立。但是,独立后的南苏丹日子并没有好过,南苏丹自己的内战,打响了。◆年6月,联合国南苏丹维和部队在南苏丹。南苏丹独立后,苏人解产生分化,并最终演变为南苏丹内战。图片来源:AP而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以及中苏丹地区,战火还在燃烧。努巴战争与达尔富尔战争:武装冲突下的公民权利西苏丹与中苏丹战火的背后,仍是部族与宗教的群体冲突,以及政策不平等下的生存权利危机。中苏丹作为南北苏丹的分界区域,处在阿拉伯世界与传统非洲世界分野的前沿地带。这一区域主要包括南科尔多凡省与青尼罗省,因努巴山脉(NubaMountains)分布在南科尔多凡省、青尼罗河(BlueNileRiver)流经青尼罗省,又可称「努巴山区-青尼罗河」地区。中苏丹主体民众为众多非洲部族,据统计,仅努巴山区周围便有约个非洲部族,其中约45%信仰伊斯兰教,45%信仰基督教,10%信仰非洲民间宗教或不信教。◆努巴山区的两个显著特征,硕大的单体巨石与极具特色的村落房屋。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而位于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单从宗教信仰来看,大多均为穆斯林群体,但这些穆斯林群体并未阿拉伯化,从整体上看,许多部族仍多为非洲传统部族。如达尔富尔地区主要族群之一富尔人,便是一支说着富尔语、信仰伊斯兰教的非洲部族。◆年4月,西达尔富尔的一处难民营冒出浓烟。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年6月7日,南达尔富尔的一场冲突刚刚造成36人死亡。达尔富尔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图片来源:UnitedNations中苏丹、西苏丹与苏丹的武装冲突,均爆发于第二次苏丹内战期间。首先是中苏丹地区,尤以努巴山区爆发的战争最为惨烈。中苏丹及努巴山区虽不属于阿拉伯世界,但较于南苏丹与阿拉伯部族接触更多、穆斯林信仰群体也更多,故而,它与北部苏丹的矛盾起初并没有那么突出。在建国之初,中苏丹地区与苏丹中央政府整体和平相处,其最后走向武装冲突的道路,多少有点「官逼民反上梁山」的感觉。逼反中苏丹努巴人的是苏丹中央政府,把努巴人「赚上梁山」则是南苏丹苏人解。北部苏丹的阿拉伯化政策对努巴人造成冲击。在文化上,阿拉伯语正逐渐取代努巴当地语言,在经济上,苏丹政府主要集中资源发展北部苏丹,中、南、西部苏丹遭到忽视,政策显示出对非阿拉伯部族的不公。这种不公虽未带来直接的冲突,但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努巴山区中的传统非洲部族村落,像极了西安半坡遗址中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映衬着背后的农田、山脉,极具浓厚的原始风情。图片来源:OperationBrokenSilence年,尼迈里通过政变上台,这位以强硬伊斯兰政策著称的总统,加紧了对非阿拉伯部族的不公政策。年,苏丹出台了一部土地法,按照努巴山区的传统习惯,努巴周围的农田属努巴部族共有,为传统公有制,但这部土地法却规定,未登记姓名的土地,将自动收归苏丹政府。在70年代伊斯兰政策与不公平经济政策的双重压力加剧下,努巴人从松散的多部族走向了统一的政党领导,正式的对抗开启了。恰巧此时,苏丹与南苏丹的冲突也在加剧,年,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中苏丹与南苏丹顺理成章地合流。当时,南苏丹苏人解直接在中苏丹努巴山区部署兵力,努巴山区成了南北内战的最前线。同时,中苏丹的努巴人也向南苏丹派遣人员,进行军事训练,并成立了努巴人自己的「苏人解-北方局」。刚开始的战争只是小规模的持续交火,为了彻底击垮努巴山区,年,时任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Omaral-Bashir)开始全面大规模进攻及封锁努巴山区。◆苏丹前总统奥马尔·巴希尔。巴希尔于年发动政变上台,独裁统治苏丹30年之久,直至年在又一次政变中被赶下台。巴希尔于年上台后,积极巩固权力与准备战争,并在年全面扩大了第二次苏丹内战,故而努巴战争在年之后走向绝境,巴希尔是造成南苏丹种族灭绝、努巴种族灭绝、达尔富尔种族灭绝的主要推动者。图片来源:Reuters巴希尔以苏丹军队及阿拉伯民兵封锁努巴山区近十年之久,据统计,仅年一年,苏丹就杀掉了7万努巴人。努巴人被迫躲入深山、山洞。被苏丹封锁时期,他们不仅要面临苏丹的飞机轰炸,还有面对饥饿、疾病、物质匮乏带来的死亡。由于众多平民的死亡与几近与世隔绝的封锁,中苏丹的努巴战争亦被国际主流认定为「种族灭绝」。◆努巴山区中的儿童。图片来源:OperationBrokenSilence封锁期间,不少国际组织想方设法进入努巴山区、提供援助,但都收获甚微。1年,联合国开始通过空运向努巴山区输送物资;同时,随着第二次内战的僵局及美国等国际社会的干预,努巴封锁危机才慢慢解除。努巴人在第二次苏丹内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在年第二次内战结束之际,中苏丹及努巴山区并未在CPA和平协议中获得任何好处。年,南苏丹根据协议独立了,中苏丹却像个被遗弃的孤儿。只能靠自己了。于是,苏人解-北方局走上了独自抗争的道路。年之后,苏人解-北方局再次与苏丹爆发全面冲突,由于武力不足,中苏丹的青尼罗省迅速丢掉,苏人解-北方局选择在努巴山区继续反抗,为努巴人及中苏丹族群的权利而斗争。◆年6月,由努巴人组成的一支苏人解部队。图片来源:Reuters达尔富尔地区的冲突加剧稍晚于努巴山区,出现在第二次苏丹内战末期。一样的理由,由于族群对立及苏丹政府的激进阿拉伯化政策,达尔富尔地区的非洲部族本就与苏丹政府存在着小规模冲突,随着第二次苏丹内战的加剧与扩大,达尔富尔地区的形势也在不断加剧,多个部族武装及政治势力应声而起。3年,达尔富尔地区的正义平等运动(JusticeandEqualityMovement,简称JEM)与苏丹解放运动(SudanLiberationMovement,简称SLM)指控苏丹政府压迫达尔富尔非阿拉伯人,大规模的战争正式打响。而如今,苏丹反对派武装联盟「苏丹革命阵线中」的四个主要成员,有三个均来自达尔富尔地区:正义平等运动、苏丹解放运动-明尼·米纳维派、苏丹解放军(SudanLiberationArmy,脱胎于SLM)瓦希德派。◆达尔富尔战争中的一个村落。图片来源:非洲联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达尔富尔战争亦被国际社会视为一场「种族灭绝」。3年,一支受苏丹支持的达尔富尔地区阿拉伯游牧武装迅速崛起,它就是达尔富尔地区「种族灭绝」的主导者:「金戈威德」(Janjaweed)。金戈威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骑着马的民兵。◆骑着马的金戈威德游牧士兵。图片来源:Flickr据统计,在达尔富尔战争中,金戈威德屠杀了超过十万达尔富尔平民,万人成为难民。年,联合国将达尔富尔战争问题交给国际刑事法庭承办。7年,国际刑事法庭将金戈威德首领阿里·库沙布列为通缉对象。年6月,库沙布向国际刑事法庭自首。据媒体报道,年5月,库沙布一案在国际刑事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国际刑事法院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关于达尔富尔战争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到了「阿里·库沙布」一案。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CriminalCourt但战争与冲突仍在持续,在刚刚过去的6月7日,一场南达尔富尔的部族冲突造成了36人死亡。一场场的战争、冲突、死亡告诉我们,自年苏丹独立后,这块土地上的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这让苏丹成为了世界上最混乱的地方之一。部族、宗教、文化,本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产物,却又成了人们互相厮杀的理由。但是,族群冲突真的是唯一的、根源的问题吗?也许,更多的普通民众只在乎如何过上富足的、和平的、属于「人」的生活,而不在乎他属于哪个宗教、是哪个国家的公民。而关键正在于,苏丹政府并未将苏丹境内的非阿拉伯族群作为它的「公民」看待。公民,是现代国家与现代政治中的一个最基础概念。公民有公民的权利,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宗教、文化群体。这种公民权利包括投票权、言论自由权、宗教自由权、教育权利、生存权利等等。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了这种健全的公民权,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公民,谁还在乎他的国名应该是Sudan,还是SouthSudan?反观苏丹中央政府,无论在族群、宗教等群体性问题上,还是在个体层面,均未给予非阿拉伯民众以公民权利。在族群问题上,苏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阿拉伯-伊斯兰政策,推行伊斯兰教法,建设伊斯兰学校,试图同化非阿拉伯部族,将苏丹打造为一个彻彻底底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个体权益、生存权利问题上,苏丹政府始终优先北苏丹的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南、中、西等边缘部族被忽视,经济、教育发展滞后,且在土地、石油等资源政策上遭到不公平对待。公民的生存状况,往往是一个政权合法性的基础,这无关族群、宗教。而苏丹中央政府统治下的非洲部族,却被剥夺了这些权利与权益。如此这般,民众怎能不奋起反抗?苏丹怎能不一日无战火?从这个层面来看,「民族国家」的悖论不在于一个国家下两个族群的冲突,而在于不同族群文化、每个个体生活,是否得到了公平对待与权利保护。更精确地说,现代国家的立国基础,在于民众的权利、福祉,而不在于什么「民族国家」。「民族独立」的诉求,往往只在有压迫的地方产生。所幸的是,苏丹的问题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年4月11日,独裁30年的奥马尔·巴希尔遭到自己部下发动的军事政变,军方宣布苏丹进入过渡政府时期。◆年4月5日的巴希尔,身着阿拉伯传统服饰。图片来源:Reuters在国内冲突问题上,过渡政府显得比之前任何一届政府更加积极。年10月,过渡政府与「苏丹革命阵线」达成全面和平协议;年12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正式将苏丹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移除,而之前苏丹已经在这个名单里躺了27年之久;年4月,过渡政府与中苏丹的苏人解-北方局发表联合声明,将就冲突问题进行全面和平谈判;年5月底及6月初,苏丹与苏人解-北方局的谈判正式开启;......谈判的内容有一项关于:将苏丹建设为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多元国家,而非一个单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一些好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是值得令人期待的。但我们也绝不能忘记,冲突并未真正停止,流血与死亡仍在不同部族之间发生。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危险的思想与政策,会产生于哪里,又将在哪里发生。■参考资料Sudan.Britannica.TheNubaMountainsWar.OperationBrokenSilence,-09-30.Nairobi/Brussels.Sudan’sSpreadingConflict(II):WarinBlueNile.CrisisGroup,-06-18.SamyMagdy.Report:TribalclashesinSudan’sDarfurkillatleast36.AP,-06-07.Jér?meTubiana.DarfurIsBleedingAgain:Sudan’sNewGovernmentConfrontsOldProblems.ForeignAffairs,-05-25.MichaelWoldemariamandAldenYoung.WhatHappensinSudanDoesn’tStayinSudan:WillKhartoum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