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在地球的另一端三曾经红海沿岸通往麦

发布时间:2020/10/29 16:01:39   点击数: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點擊上方藍字,和我一起域外尋詩吧

在地球的另一端·之三

非洲各国朝覲的海上通道——萨瓦金

作者、摄影:流苏

接上篇:在地球的另一端(二)

“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

引子:初来苏丹时,翻译过一篇报道,说土耳其援助苏丹萨瓦金的旅游项目已经动工,在这里将恢复奥斯曼王朝统治时期的建筑群,可谓意义重大。而今亲临此地,才惊觉,这就是萨瓦金呀,如此有故事的地方,究竟发生过些什么?

萨瓦金是从喀土穆到苏丹港方向的倒数第二站,已经在苏丹港转悠了3、4天,我们预备再返回萨瓦金,去这个只在新闻翻译时看到过的陌生地方瞧一瞧。

1

在路上

陌生可以变得熟悉···

苏丹港的天气一直很凉爽,云彩也很浓重,那天一早吃过苏丹式茶点(有一句歌词是:???????????????????????)的我们一行三人打着蹦蹦车(????)先到了大市场(????????),经问人后步行找到了专门去萨瓦金的出租车,一问价每人60镑,走起。

一路就是要下雨的天气,笔直的公路两旁是旷野,没有人迹也没有山花。就这样一小时的行程里,车厢里不时和司机和副驾的寒暄能稍微让潮湿的空气流淌得快乐些,等到了目的地,首先看到的就是YouTub上很火的一个苏丹宣传片里的镜头——萨瓦金城堡的大门。

土黄色的城门就像出现在手机屏幕里的一样庄严,靠近后拍照留念,周围并没有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像是被废弃的花园,宣传片里被忽略掉的铁丝网、杂草、垃圾、砖块儿、生锈的炮筒和残垣断壁,我都看到了。

如果这世上的景色只凭一纸滤镜就能美轮美奂,我们需要畅言真实么?在我眼里,这样的破败比任何为吸引游客进行的翻修更有内涵,比任何虚情假意的尊重历史更自然,凋敝本身就是历史的必然结局。

2

岛???????

从被遗忘的时光里回归

从萨瓦金的大门一直向里走去,本以为很远就打了辆三轮摩的,没想到两分钟后就到了,正前方一个新修葺的白色大门,门内就是被称作???????(岛)的地方,而门外正是我们刚才经过的一条笔直的马路。

站在门口向后回望,马路左右两侧正是停满了渔船的浅海啊!这些彩色的渔船规格大小一模一样,静静地在淅沥沥的小雨点下靠岸排列,有的晾着渔网,即使没有打鱼人的守护,它们也不曾孤单过,簇拥着伙伴与波浪,啜饮着海边的泡沫,日复一日的晚霞与朝阳在它们的东边和西边出现,守恒中同样寓着变化,小岛的梦里,岛民们也梦的正酣。

萨瓦金的味道

进入“岛”之前,我们仔细打量了门口的两尊大炮,还有墙上刻着的几个字——“年土耳其政府答应援建萨瓦金旅游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复兴岛上曾经奥斯曼时期的古建筑,那些曾经见证过萨瓦金兴荣的海上贸易的废基残址,那些曾经商人政要和非洲各国的朝圣者来来往往的驿站长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一片片砖的铺陈中,就能让它们从被遗忘的时空回归。

萨瓦金(阿拉伯语:?????)是苏丹东北部港口城市,位于苏丹港南部红海海岸。始建于12世纪,13世纪初,位于萨瓦金北部的港口?Aydhāb毁灭后一度成为非洲红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成为渡海前往麦加朝圣的重要口岸。16世纪,萨瓦金被土耳其人占领后逐渐衰落。年被埃及占领。20世纪20年代,由于在北部58公里处兴建新的苏丹港,加上珊瑚礁的阻碍,进一步影响了萨瓦金的港口地位,现仍为苏丹第二大港口。(摘自维基)

走进???????,宽阔而平坦的路一直铺至有海的方向,细长的路灯整齐的排列在两侧,三个女孩冒着风,顶着酝酿许久的雨滴在这四下无人的寂静里用镜头记录起这必将过去的一切。

跟随脚步,偶尔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工人在施工,一切墙壁建筑都是新粉刷过的样子,正迷茫不知所向何处,却发现我的两个同伴已站在一座高地上唱起了一首令人忧伤的阿语歌曲(还我童年),实在应景。

再往深处去,无意中就像穿越般的走进了奥斯曼王国的基柱之下,两扇无门的堡垒正安静的任凭晶蓝的海面仰视着,你需要停下脚步,用发现蓝宝石般惊异的目光去注视有一瞥里蕴藏的神奇,它正隐隐绰绰地流动在门洞之间,它是配合阴天的协奏曲,它正在等待你的靠近。

石柱哭訴著千年的粗糲應和著風的旋律

确认过眼神,它就是萨瓦金的红海。台阶下,四五尊高大方挺的雕花棱柱无言地没入海水之中,静静安抚路过自己的浪花朵朵,我想像石柱脱离堡垒,倾斜着,又猛然地坠落撞击水面引起的震荡,如今它已经与最初拥抱她的海洋连成一体,谁说毁灭不能造就新生,岁月才是最好的设计师。

我坐在冰凉的柱子表面,任海风吹乱头纱,任激涌的海浪浇灌脸颊,招手回应着缓缓靠近岸边的汽艇上船工喊出的平安词,原来,为把这一瞬凝成永恒,我们才走了这么远的路啊···

3

萨瓦金的历史

曾经非洲各国朝觐的门户

萨瓦金历史如今都已被浓缩在一叫???????????????(穆罕默德·努尔·穆罕默德·罕塔布)的老爷爷建的博物馆里了,这个老爷爷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八九十岁高龄,如今依然健在,想到说不定还可以见到他,于是在结束了港口之行后,我们便乘坐了一辆黄色出租车,迫不及待地开始慕名寻觅博物馆的踪迹。

上车后发现司机是超级能聊的大叔,他讲话时你能明显听出他的埃及口音,包括相貌也非常接近埃及人的长相,头发密,高鼻梁,可惜他自己对埃及的印象并不好。他和我们侃宗教,侃文化,讲古兰圣训,直到我们三人都没了力气,他依然精力充沛,非常有趣的是,他是某学校监督考评学生在各个公司实习的老师,开出租只是他的副业,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他过些天就要娶妻,我们衷心地表达了祝愿。

到达博物馆前,可是费了一番功夫,终于要到的时候,发现这博物馆有可能在一片旷野里,疏松的草丛让清早下的雨有了储存的空间,沟沟坎坎在所难免,司机大叔选择绕路来避免车轮陷入其中,所以被迫把车停在了与博物馆有一定距离的地点,我们决定步行去寻找。

司机大叔自己很热心也很悠闲呀,开车送我们一路,竟还要亲自带我们去博物馆。就这样又是一番询问,遇到了正在举行郊游的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路过了娇嫩的小树和低矮的一间间房屋,博物馆这才姗姗来迟地屹立在视线之中。

一个专门看管博物馆的少年接待了我们,专门要来钥匙开门后,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进入了历史。

墙上悬挂着19世纪开始萨瓦金的老照片,那时的洋楼,美景,用红海特有的珊瑚礁修筑的建筑都定格在了黑白照片里,苏丹传统文化中经常会使用的生活用具和器械,一些被英国殖民时期古老的历史文献和名人著述都被完好的保存在这里。

当地一支著名的部落(????????)英勇抗击英军的史料更是让人钦佩,还有一处还原了苏丹当地人家新婚房屋布置的场景,颇有年代感,司机大叔和少年管理员陪着我们一路讲解,更是增加了我们对苏丹文化和萨瓦金被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知识,叹服萨瓦金作为曾经第一大港口承担着贸易运输、朝觐、和连接波斯湾沟通非亚的重要战略地位。

我们在博物馆里观赏领略到的这一切,没错,就是单凭一人之手收集而来的。

(遗憾的是,我们在博物馆参观时的照片都在舍友的手机里,后来遇摩的抢劫弄丢了,那些美好的画面,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封存···)

4

老人与博物馆

爱可以衍生出的,一切

穆罕默德·努尔·穆罕默德·罕塔布,这个年近百岁的老人(求主赐福他),是土生土长的萨瓦金人,他从小在这里上学,跟随多位老师研习宗教学科,他曾梦想成为与一名工程师,后来因为叔父的期望不得已放弃了学业,从少年时期就帮着叔父经商。

随着时间的推移,凭着他自身的才能和优秀的品德与意志,在商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学习英语,后来与德国在苏丹的货运公司合作从事贸易运输行业,去过亚非多个国家,作为一名出色的商人,还深受商业伙伴的尊敬与信任。

(临走时,

老爷爷送给我们的自传的封面上

正是他本人。

本文中有关他的内容,借鉴了此书的原文)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从德国人手里买下了一个当时设施非常齐全的军事基地,并在机缘巧合之中利用这片土地建造了苏丹第一个旅游度假村,穆罕默德·努尔老人意图通过这样的项目来振兴萨瓦金,建设他的家乡。

兴办度假村期间,在一次“世界旅游日”活动的举办中,陈列了许许多多展现萨瓦金文化和当地历史的罕见文物,这打开了老人为萨瓦金建造博物馆的契机——何不把这个展览长久的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萨瓦金的前世今生呢?

于是,这项工作迎来了众多萨瓦金当地父老乡亲和朋友们的支持,通过他们的捐助,收集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装裱过的罕见的老照片,还有丰富的萨瓦金文化遗产。一直到今天,穆罕默德·努尔老人一直住在这里,坚守在这里,这里就是他心爱的萨瓦金。

我们去探望老人时,他精神健硕,目光如炬。讲起是谁在什么时候帮助他做过什么的故事来,那些人名地名与事件依然记忆犹新。他身材瘦削,很高,手里的拐杖更是增添了整个人的威望,听他的故事,就是萨瓦金这个城市的历史,他不厌其烦的欢迎所有人,来萨瓦金,来博物馆,看那,这是我的家乡。

那自豪的心情已经融入他亲自修建设计的这里的一砖一瓦之中,不需言表,为这里,他的奉献也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也不止我此刻诉说的。

回程时,司机大叔指着刚才我们经过的这几亩湿润的旷野说,这就是当年老爷爷从德国人那儿买下的军事基地,也是后来的苏丹第一个旅游度假村。时光遏制了我的想象,历史也禁不起我们的揣测,这中间的起承转合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再听您言说?

穆罕默德爷爷的白袍在风中微微颤动着,他的权杖还握在手心,我们捧着他赠予的自传,一遍遍重复:愿安拉赐予你平安,amin…

5

尾声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就要结束这段旅程,想起萨瓦金于我还有个渊源。一次去一位苏丹女孩家做客,她问我汉语名字叫什么,我就用阿语拼写给她讲,她的母亲听了后说,怎么这么像苏丹的一个地名-萨瓦金呀!当时有些惊讶的同时,真是好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真有机会来到这里啊,这个与我名字相像的地方。

离开萨瓦金旧城的路上碰到的两个捡铁的小男孩,他们穿着沾满泥土的白袍,正在往袋子里装着像小石子一样的铁,他们笑容里有一种纯净如铁的气质感染着我。记得当时他俩悠然自得地用一句话问我:?????????(你有铁么?)。

那时遗憾没有“铁”留给你们,时至今日,我不遗憾用镜头和记忆,留下了你们。

親愛的朋友:

萨瓦金的故事结束了,我们的故事才刚开始,

如果你也有描绘苏丹生活的好文章,可以投稿到以下邮箱

(邮件请至: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1970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