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瞭望智库
温州模式的横空出世,无疑是浙江40年改革开放史最重大的标志性事件。
它的姿态是那么的异端,它的内核是那么的莫测,它的震撼是那么的猛烈,以至于作家丁临一曾发出了与温州传奇同样“疯狂”的断语:
没有一个改革典型,曾经像温州那样引起过如此剧烈且持久的激辩。温州模式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温州街头的“五马奔腾”雕塑(图源:视觉中国)
1
被遗忘的城市
多年来,温州从来都是一个极易被人“遗忘”的地方。
温州依山傍海,山川秀美,境内拥有闻名遐迩的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人孙广图在《忆江南·温州好》一词中就发出由衷的赞美:“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山色异朝昏。”
然而,温州之美只是“异域之美”。
当中原文化、经济迅速发展时,古属东越、东瓯或瓯越的温州,还因“断发文身”和以蛇蛙为食而被嗤以蛮夷之地。秦末,群雄纷起,拥兵抗秦。越王勾践的后裔驺摇也率瓯人起义。西汉汉惠帝三年(公元前年),驺摇获封东海王,都东瓯,建东瓯国,这是温州历史上第一次见诸记载的行政建置。由于偏居东南一隅,天高皇帝远,这里历来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
温州三面环山,且多为山高壑深,瓯江和飞云江拦腰横截,行路难不输蜀道。唐代孟浩然早有诗云:“我行穷水国,孤帆天一涯。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直至年,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中,仅温州既不通铁路,也没有机场。
公元年,瓯人周伫第一个漂洋过海,远走高丽(今朝鲜)经商,水路成了温州人唯一的希望通道。多少年来,温州至上海的船票一直是抢手货,虽然需历时20多个小时,仍免不了舟楫之苦,但相比之下,这已属豪华舒适的出行方式了。无怪乎温州人叹言:温州、温州,只有水(当地方言谐音同“死”)路一条。1年3月,也就是在周伫出国定居年之后,温州至上海的水路航班才宣布停开。
年时温州市区最繁华的路段大南交叉口
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又地处浙江距离台湾最近的前哨,长期以来,国家除了从战略角度考虑,在温州修筑必要的军事设施外,经济建设投资基本不予考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浙江得到的国有投资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就是最少的,温州更是可怜。到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仅为宁波的1/4。在同期国家对浙江省的投资总额中,温州只占3.24%,与其作为浙江三大城市之一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型国营企业一个没有,市属人以上的中型国营企业只有冶炼、矾矿、日陶、面砖等7个,—人的企业也不过区区20个。城市面貌残破不堪,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至于“姑娘、小嫂挑着粪桶满街跑”一直是温州人羞于启齿的心头之痛。
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百姓的穷苦仍可以用“令人震惊”来形容。
温州国家级贫困县文成民政局曾做了个调查,称全县当时有户人家卖儿、卖女、典妻,缺半年以上口粮的人口占全县的35%。县里的一位年轻干部不相信,下乡核实。在一个村子,他发现有一位农民因自己顽疾缠身,为糊口活命,将老婆典给邻居1年,换得区区番薯丝斤;还有一对老光棍兄弟,由于没钱讨媳妇,竟然暗地里共用一个老婆。时间久了,全村人都知道,默认了。
2
“四千精神”
正因为穷、因为痛,当改革刚刚透出第一线松动的光亮,温州人就蜂拥而上了。改革往往需要付出难以预料的代价,但温州人已经穷得没有什么值得自己犹豫了。
谁也说不清确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许多地方——无论泱泱都市或穷乡僻壤——冒出了一批批神秘人物。他们操着奇怪的方言,喜欢聚居,行色匆匆。在他们身后浩浩荡荡尾随而至的,是铺天盖地、五光十色的各类小商品。至今人人尚深感紧缺、当时更为稀缺的货币,一点一滴地装入了这伙人的囊中。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
顺着歪歪扭扭的行进路线,好奇的目光聚焦到了同一个地方:温州。
当中国各地还在为奋力翻越“两个凡是”的藩篱大汗淋漓,为真理标准的确立慷慨陈词之时,这一片土地上早已是炉火正旺热翻了天:家家户户不知从何处拼装而成的机器疯了似的旋转;大街小巷的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密得连苍蝇都叮不出一道缝;河埠头、乡间路上,肩挑车载的商贩如集市般嘈杂。
温州人富起来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这里首先成为历史明证。
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报道《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文中指出“温州市农村家庭工业蓬勃兴起,短短几年,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已为人们公认。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温州模式自此与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各领风骚。
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第一篇将“温州模式”这一概念见诸媒体的报道。
33年前的那次采访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温州瑞安市塘下区农民告诉他,当地家家户户都生产编织袋。一台国有厂子淘汰的生产编织袋的旧机器只需多元,而一年所创造的利润超过1万元!塘下每年可创产值1.8亿元。
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报样
“这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创造这天文数字的竟然是一群第一次摆弄机器的地道的乡巴佬。”祖籍江苏无锡的桑晋泉由此确信,依靠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并非中国乡村工业化唯一的致富路径。为了揭示温州家庭工业爆发式生长的动因,这篇报道还首次概括了“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
据统计,到年年底,当时人口余万的温州共有万人从传统农业转入工商业,家庭工业已飞涨为14.65万户,多个专业市场粗具规模,10万农民购销员遍布全国。
3
到温州去
可以说,温州是在没有预谋、没有准备、没有人为策划的情况下,极不自然地被推上“典型”的巅峰的。
年9月,浙江省委召开扩大会议,经过反复热烈的讨论,通过了送交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温州试验区的报告》。报告设计了五大试验内容,提出:温州的试验带有“投石问路”性质,因此,试验内容、范围、方式、步骤不受传统理论、现行体制和具体政策的限制。允许打破常规、放手探索,准备承担一点风险。
中央领导来了,体改谋士来了,经济学家来了。通往温州的几条年久失修、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尘土飞扬。
这是一支不见首尾、“滚雪球”式的参观考察大军:从中央各部委,各省委、省政府,扩大到政协、顾问委员会、人大常委会、纪检委,继而是各厅、局、处、科,再接着是各地、市、县,各区镇和厂矿……
弹丸之地的温州终于招架不住了。
*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院成了停车场,大型长途专车鱼贯出入,一拨拨“对口学习”的考察团挤满了会议室、办公室。
*温州市区大大小小的饭店、旅馆,一万多张床位爆满,就连走廊、过道、饭厅里也支起了临时铺位。
*一些有名气的专业户家中参观者盈门,全家整日忙于招待,讲得口干舌燥,无法生产。不得已,有的被迫仓皇出走,以闭门谢客。
*新兴“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每天要接待上万人,所有饭店、食堂24小时开餐,仍无法满足需求。
年11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前往温州考察。同天抵达的全国仅地市级以上的参观团就有10多个。田纪云大吃一惊,当即给国务院打电话,要求坚决制止这一现象。
几天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共和国第一个要求控制参观区域模式的文件——《关于各地立即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从现在起到明年春,各地各级政府要立即停止和取消到温州参观、考察的安排。确有必要去的,也需事先征得浙江省政府同意,严格限制人数,分期分批前往。希望各地从严执行,以利于温州市各级政府和人民集中精力开展经济改革。
“截至年,温州突如其来地遭遇了第一轮席卷全国的“温州热”,累计参观人数超过60万人次。其中被称作“温州年”的年,仅副省级以上官员就达93人次。高潮中的高潮——年9—10月,从杭州、宁波连接温州的两条公路上车流阻塞,车祸激增:两个月发生交通事故多起,日均5起。共翻车57辆,死71人,伤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倍。
对于那些为中国的未来虔诚祈福的真正的改革者来说,温州的爆发式发展呈现出了来自民间的巨大生命力。
4
每一天都有奇迹发生
在年年底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州苍南县宜山的再生纺织业,第一次引起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注意,并建议“大家都应该到宜山看看”。令万里兴致盎然的,是宜山发生的匪夷所思的“奇迹”。
宜山一片商品经济的海洋:当地各类纺织机达3.7万台,从业人员6.7万人,有4个专业乡,58个专业村,7个专业市场。全国各地国有、集体企业吃剩的晴纶布边角料,在这里经过农妇们粗糙的大手开花纺线,每年1.5亿件再生腈纶衫、2亿件腈纶拼料童衣裤、50万公斤再生腈纶棉,又被销往大江南北。
据统计,每年,流进宜山的腈纶布边角料达万公斤。
年,时任物资部部长的柳随年来到宜山。耳闻目睹了这一场面后他算了一笔账:万公斤也就是1.7万吨,按一节车皮载重20吨——纺织品是抛货,载重少于常规——每列火车挂30节车皮计,共需个车皮、约30趟专列。加工后再生腈纶产品外销全国,又是一个万公斤!
“就是我这个部长手里也一下子调不出这么多车皮指标。而这些甚至可能连火车都没坐过的宜山农民,却将这么多的原料和产品从不通铁路、不通公路的宜山调运自如。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柳随年大为感慨。
创造“宜山奇迹”的,都是些土得掉渣的小人物。下面举两个例子。
先说说小人物赵开良。年,他44岁,搞购销已经整整19年了。像他这样的购销员,在11万人的宜山区就有8多个。
宜山的土纺土织颇有些年份了,几乎家家都置办手摇纺车和老式织布机。购销员牛得很,是纺织作坊的龙头,从原料进购、选择品种、质量鉴定到产品推销,都是他们说了算。能干的购销员下面固定或流动的纺织工业户会多达—家。
年,完全是不经意间,赵开良改变了日后的宜山。
那年6月,他在邯郸一家纺织厂搞到了一批棉布边角料。这家厂的仓库里还积压着一大堆腈纶布的边角料没法处理,厂方趁机一定要他“搭了去算了”。他想,好在这种边角料只要几分钱一斤,咬咬牙就背回了宜山。
在宜山街头摆了好些天,几乎无人问津。问题在于,当时宜山的再生布原料从来都是棉布,而腈纶、涤纶的边角料放上开花机,转速一快,就会冒烟起火。
正当赵开良一筹莫展、准备自认倒霉时,第二个小人物出现了。
孙阿茶是宜山一个村子里的普通老太,摇了一辈子的纺机。这天清晨,她喊女儿上街去买废棉布。结果,不内行的女儿恰巧买回来一堆赵开良的腈纶布边角料。退货,别人肯定不认账了。犯难的孙阿茶不思茶饭,关在屋子里反复琢磨。
她尝试着用手工操作对腈纶边角料进行“开花”。接着,又制作了一架改进型的简易“开花机”。
当孙阿茶惴惴不安地捧着第一匹再生腈纶布来到集市上的时候,大家都吃了一惊:这是什么布呀?这么光滑、柔软。腈纶的?可比土纺棉布强多了。
宜山轰动了!乡亲们潮水般涌进了孙阿茶家。你想想看,因为工艺太难处理,当时腈纶边角料可是没人要的,价格比废棉布便宜多了。这意味着,再生腈纶的利润会翻番。
孙阿茶没有指望靠这个“绝活”独自发财。对每一位上门求教的乡亲,她都热心地指点诀窍。
风一般地,宜山家家户户转而搞起了再生腈纶加工,山乡处处机杼之声。孙阿茶的“绝活”变成了宜山人的“绝活”,无数的小人物你追我赶,“宜山奇迹”冲出了山坳。
最后,这两位孕育了“宜山奇迹”的关键性小人物都很风光。
赵开良:几年后,他作为宜山区的唯一人选,出席了浙江省购销员先进分子代表大会,还受到了省政府官员的接见和亲切握手。
孙阿茶:年春天去世。整整3天,没有人通告,也没有人组织,宜山村村不闻机杼声。数千户家庭的男男女女停下了上万台纺机,向这位被誉为“当代黄道婆”的老人致敬。出殡那天,送行的队伍长又长,绕过了一座山。
“宜山奇迹”只是温州巨大的改革创造力的最初序曲。在浙江乃至中国改革史册上,温州向我们展示了太多的“第一”,太多的“奇迹”:
年,温州人章华妹领取了改革开放后中国
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编号“”
*全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全国第一个探索“挂户经营”;
*全国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
*全国第一个私人钱庄;
*全国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
*全国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
*全国第一个实行全社会养老保险;
*全国第一座农民城;
*全国第一个农民包机公司;
*全国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
*全国第一起农民告县长案;
*全国第一个成立个体私营企业联合党委;
……
支撑这些“温州奇迹”的主体,是无数赵开良、孙阿茶式的小人物。
5
胆大包天“包飞机”
随着各类“奇迹”的广泛传播、演绎,有些小人物就成了知名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胆大包天”的王均瑶。
王均瑶和赵开良是小同乡,苍南县金乡镇人,而且也是购销员出身,主要的业务点是湖南长沙。年春节,已经跑了5年购销业务的王均瑶准备回老家过年,因买不到火车票,就与一帮生意朋友从长沙包了一辆豪华大巴赶往温州。途中,他突发奇想:我能包汽车,为什么不能包飞机?长沙一带的温州商人就有1万多,从长沙到温州陆路行程多公里,乘火车转汽车起码得要两天。如果开通一条空中航线,还愁没人坐?
他越想越兴奋。大年一过,王均瑶一脚跨进了湖南省民航局。接待他的官员被吓着了,什么,私人包飞机?还是个农民?
但方案很诱人。由王均瑶承包长沙至温州的航线,每周两个航次。他必须按飞行架次、里程上缴营运费,而且是提前把承包款打进民航部门的口袋,盈亏自负。也就是说,王均瑶包飞机,民航部门包赚。于是,门开了一条缝:不声张,试试看。
说王均瑶胆大包天,那可是一点没错。此前,王均瑶没坐过飞机。生平第一次见到飞机,是十几岁时在金华市的公园里,和一架部队赠送的报废战斗机合了个影。
时任温州民航站站长张德志回忆说,其实,在王均瑶之前,年7月温州机场刚建成开航时,温州乐清有两个农民曾经包过杭州至温州的安24飞机。但很快,他们就以“非法经营”的罪名,被公安机关拘留起来,白白关押了17个月。要知道,那时候,买飞机票还需县团级以上政府部门的介绍信呢!
这一次,王均瑶成功了。年7月28日,一架被王均瑶“包”了的客机从长沙起飞,1小时30分钟后,稳稳地降落在了温州机场。一夜之间,王均瑶的大头照被登上了全国媒体的显著版面。
从始至终,王均瑶都不是生意做得最大、最成功的温州商人。但王均瑶肯定是迄今全国知名度最高的温州人之一。正是他,将温州创业的草根时代推向了名人时代。
这,与王均瑶的个性有关。他可能是最善于“弄出响动”的温州人。与绝大多数行事低调,习惯“少说话多赚钱”的传统温州商人不同,无论是登台亮相包飞机还是此后的大小生意,王均瑶总是能以“最开放的浙商”形象聚焦媒体的目光,谋事与谋势始终交织在一起。有人笑言:“王均瑶见到记者就来精神。”
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当年王均瑶包飞机的这一“奇迹”,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的中国农民的脸谱。想想看,还有什么比“胆大包天”,更能充分体现经历了改革洗礼的中国农民的新形象呢?无意间,王均瑶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图腾。他自己,也借势一步登天。
我心飞翔的王均瑶(右)
首次包机后,王均瑶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农民民营包机公司迅速包下了30多条航线,但结局可以说是“惨淡经营”:温州至昆明航线半年就亏损万元;深圳—义乌—北京航线两年竟巨亏万元。
王均瑶并没有倒下,而是继续弄出了更为巨大的响动:请香港当红歌星张学友为自己推出的均瑶牛奶做广告;以18%的股份参股东方航空武汉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入主垄断性民航业的私营企业;宣布投资6亿元收购并重新改造湖北宜昌机场。
4年11月7日,38岁的王均瑶因晚期肠癌病逝。此时,旗下均瑶集团总资产达35亿元。
王均瑶“胆大包天”15年后的6年9月25日上午9时55分,一架空中客车A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腾空而起——均瑶集团全资控股的民营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实现首航,其目的地:长沙。
温州的“奇迹”,几乎总是与“奇迹”般的温州人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发问:这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有何特别之处?他们又是怎样将贫瘠的温州变成财富之地的?
编辑/陶云丽
审稿/财今资讯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