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文化 >> 东非国家油气合作潜力分析
文
罗佐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东非油气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EIA统计,年非洲石油储量达到×bbl,天然气储量达到.3×ft3,仅次于中东和南美。目前非洲的石油产量主要集中在西非、中非和北非,东非的石油产量比较低(下表)。按照EIA划分,东非总共包含21个国家,目前原油产量主要分布在苏丹和南苏丹。非洲的炼油产能分布和原油分布匹配,以北非、西非为主,年非洲下游的炼化产能达到×bbl/d,东非基本没有炼化产能。总体看来,非洲油气资源及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的“西重东轻”之特点。
但是,近年来东非地区接连不断地获得油气重大发现,非洲地区的油气版图正在发生改变。
年以来,英国天然气公司和Ophir能源公司先后在坦桑尼亚的海上1/3/4号区块发现大型天然气田,天然气储量达10×ft3;在海上2号区块,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发现的天然气田储量约为(15~17)×ft3;埃尼和阿纳达科公司在莫桑比克海域发现了×ft3的天然气和20.4×bbl石油的储量,在其西南陆上也发现了5.76×bbl石油;图洛石油公司于年在乌干达西部与刚果(金)边界获得首个商业石油发现之后乌干达境内勘探投入持续增长。根据乌干达能源矿产开发部近期统计,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6)×bbl,预计乌境内石油总储量约20×bbl,未来油气产量可能超过20×bbl油当量/d。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年全球十大油气发现中,非洲国家的发现占8个,其中东非国家占4个,全部位于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位于莫桑比克鲁伍玛盆地的Espadarte和Aquiha两大新发现油气田油气储量分别达到13×bbl和8.9×bbl,位居十大发现的前两位。坦桑尼亚的Tangawizi油气田油气储量达6.6×bbl,天然气储量达3.5×ft3,位居十大发现之六。
2东非油气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及路径展望
东非油气大发现对东非国家而言意味着发展的机遇。东非国家多数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有了油气发现,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依靠资源产业化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目前东非各国家政府均已经表现出加快和提升本国经济的迫切愿望,发展油气产业已成必然选择。
2.1苏丹及南苏丹油气工业正在走出内乱阴影
苏丹及南苏丹油气勘探开发产业在东非相对成熟,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家虽有油气发现,但距离大规模的商业化开采还需时日。因此,若从整个东非地区油气产业层面考虑,苏丹、南苏丹油气产业很长一段时期内领先整个东非地区。
南苏丹于年宣告独立之后控制了前苏丹的大部分石油产量。由于地处内陆,基础设施缺乏,独立之后的南苏丹需要借助苏丹的石油管道输送石油至苏丹港。鉴于南苏丹独立后苏丹失去了大部分油田,财政收入下降,苏丹政府出于弥补损失之目的拟提高南苏丹石油过境苏丹的运输费用。在非盟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斡旋下,苏丹和南苏丹展开了一系列谈判,双方于年8月就管道运费和利益补偿问题达成协议。
石油产业是南北苏丹的经济支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年苏丹政府57%的财政收入以及78%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南苏丹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更高,政府财政收入的98%来自石油。换言之,如若两国在石油运输问题上长期对峙和僵持,对双方国家利益的损伤都将是致命的。从这一点看,南北苏丹没有理由不想办法解决危机,特别是南苏丹,一定不愿看到管道运输长期受制于苏丹的现象存在。
目前南苏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已经着手讨论修建南苏丹至肯尼亚拉姆港口的管道以及修建南苏丹经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至曼德海峡的输油管道事宜。该计划虽未变成现实,但足以对苏丹形成反制。整个东非油气一旦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采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届时建设贯穿油气生产国与消费国的系统管网将成为多国共识。
对于苏丹政府而言,也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未来在对待南苏丹石油过境问题上可能会有一定的让步。从这一点看,东非油气大发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南苏丹石油生产的恢复,商业化步伐越大,南苏丹石油生产恢复节奏就越快。
2.2新兴油气国家3~5年内将普遍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2.2.1莫桑比克天然气勘探开发及LNG一体化进程已被提上日程
世界银行和莫桑比克政府曾委托咨询公司ICF制定了莫桑比克天然气发展规划。该规划于年8月完成,规划相关数据显示,莫桑比克国内7个地区含有油气,石油储量达×bbl,天然气储量为×ft3。其中,超过70%的资源分布在鲁伍玛盆地海域北部地区。
作业者在莫桑比克发现天然气田之后便开始着手制定LNG发展规划。年12月,阿纳达科与埃尼签署了在莫桑比克北部省CaboDelgado建设LNG加工厂的协议,双方计划投资亿美元,阿纳达科还计划建造4辆×t级的LNG运输列车,根据规划,已发现气田满负荷生产会持续至—年,阿纳达科计划年开始销售LNG。
2.2.2坦桑尼亚气田开发、管网建设与GLNG并进
坦桑尼亚天然气大发现之后,天然气储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足以使其变成一个天然气出口国。
埃克森美孚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坦桑尼亚获得天然气发现后计划建设LNG生产设施。EIA认为,坦桑尼亚发现的天然气藏规模要小于莫桑比克,商业化开发估计要在莫桑比克之后。莫桑比克的天然气商业化开采可能要到—年,照此推算,坦桑尼亚的天然气商业化开发应该在年以后。
2.2.3乌干达油气产业预计年进入小规模生产阶段
年图洛公司在乌干达艾伯特盆地获得第一个油气商业发现后,作业者在艾伯特湖盆地先后钻探了50多口井,多数井有油气显示。成功的钻井评价进一步核实并使人们相信乌干达的油气储量水平。
年乌干达尚无油气储量记录,到年1月石油储量达25×bbl,天然气储量达×ft3。尽管勘探有进展,但乌干达目前的油气产业化水平总体比较低,已发现的多数油气田处于等待开发及评价阶段。道达尔预测小规模的石油生产年可以实现。
2.2.4肯尼亚积极打造东非油气贸易“枢纽”
年肯尼亚的邻国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发现天然气之后,投资者重新将目光转向曾经以为资源贫瘠的肯尼亚。年图洛石油公司与非洲石油公司、马拉松公司一道在肯尼亚的10B区块和13T区块发现石油,阿帕奇也在肯尼亚发现天然气。虽然有油气发现,但肯尼亚实现油气商业化生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肯尼亚方面预测,实现油气商业化生产和经营还至少需要6年时间。
肯尼亚虽未实现油气商业化开采,但是当前及未来东非地区油气贸易的交通枢纽,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目前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口是肯尼亚和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和南苏丹发展对外贸易的枢纽,主要功能是进口石油。肯尼亚还拥有一条石油化工产品运输管线,由蒙巴萨至内罗毕,为该国西部提供石化产品。为提升管道运输能力,肯尼亚扩建了西肯尼亚管线延伸线,由内罗毕辐射至纳库鲁、苏姆等其他城市。
肯尼亚还在考虑与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共同修建拉姆港,以作为进出口港口,连通肯尼亚、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3国的跨国油气管线。肯尼亚已经计划将拉姆港建设深水港,同时建设加工能力为12×bbl/d的炼化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计划但落实比较滞后,计划于年建成的炼油厂目前还没有动工,其他计划管线如内罗毕至坦桑尼亚阿鲁沙、乌干达艾伯塔湖至肯尼亚海岸管线也仅在考虑之中。
2.2.5马达加斯加加快国内重油和油砂开发
马达加斯加Tsimiroro油田(简称T油田)发现于一个世纪以前。年以前,该油田一直被认为只有30×bbl的储量,没有商业开采价值。然而近几年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评价结果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根据近期马达加斯加国家石油公司的测评结果,T油田储量为17×bbl。马达加斯加拥有丰富的油砂储量,分布在穆龙达瓦盆地,储量约为20×bbl。
马达加斯加国家石油公司认为,目前已投入工作量勘探的马南布卢河地区、穆龙达瓦及Manandaza地区含有(2.4~5)×bbl的油气储量,其中Manandaza的油气潜力保障程度最高,因为这里曾经有过原油发现。
至于马达加斯加的海上油气潜力,USGS估计穆龙达瓦盆地技术可采资源量为×bbl原油、×ft3天然气及50×bbl天然气液(凝析油)。东非油气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油田开发热潮无疑对马达加斯加的油气田开发带来冲击。但是,综合考虑到国内的发展条件,以T油田的开发为起点,EIA预计3~5年后才能进入加快发展阶段。
马达加斯加国家石油公司预计到年年底,T油田产量可达bbl/d,当前有25口探井在检验蒸汽加热法在该油田应用的商业价值。公司希望通过此法降低采出原油提炼前的黏度,将采收率由目前CSS法的16%提高到70%。如果实验成功,公司预计到年该油田可实现商业化开采,到年左右达到峰值(15~16)×bbl/d。
综合考虑当前东非油气产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经济发展差异等诸多因素,未来东非地区油气业发展将表现出苏丹、南苏丹领跑,新兴国家加快产业化推进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具体而言,苏丹和南苏丹作为成熟油气国,将继续领衔东非地区的油气工业。作为后起之秀,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以及马达加斯加5国将紧随苏丹、南苏丹之后,成为新的油气新兴国家。
3我国与东非油气合作状况
3.1苏丹、南苏丹是我国在东非的主要石油贸易伙伴
截至目前,我国与东非国家油气合作主要通过贸易和投资。贸易方面,中国与苏丹、南苏丹有石油贸易业务。年苏丹80%的石油出口销往中国,是中国第六大石油供应国。然而自从南苏丹宣告独立以后,南苏丹和苏丹产生利益纷争,导致南苏丹境内石油生产停滞,年的苏丹和南苏丹的石油出口几乎为零,影响到中国的石油进口。
投资合作方面,与我国合作力度最大的东非国家也是苏丹,我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是中国石油外交的开山之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公司就参与了苏丹的油田开发及管线建设,帮助苏丹建立起自己的石油工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一是,年中国石油中标获得苏丹油田1/2/4区块开发项目,并负责组建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GNPOC),中方占40%的最大股份。该项目由3个区块和一条长达1km的原油外输管道组成,项目自运营以来,结束了苏丹进口原油的历史。
二是,年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公司与苏丹合作进行的3/7区项目,从风险勘探做起,成功完成了产能建设和原油外输工作。
三是,参与了炼油项目,年中国石油与苏丹能矿部共同组建了喀土穆炼油厂,产品除满足苏丹国内需求外还远销国际市场,帮助苏丹实现了石油工业一体化。投资方面的顺畅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的原油贸易,帮助我国在非洲建立了稳定的石油供应基地。年苏丹出口的石油中60%流向中国,之后比例越来越高。
时至今日,中资企业是苏丹和南苏丹境内外资企业的主力,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是苏丹境内GNOPC、DPOC、PEE等主力油气公司的主要控股方,这些公司是苏丹境内油田和管道的主要作业者。
3.2我国与东非新兴油气国家的合作已有进展
3.2.1中石油通过股权并购进入莫桑比克
年3月,中国石油收购埃尼集团全资子公司埃尼东非公司28.57%的股权,从而间接获得莫桑比克4区块项目20%的权益。由此开启了中国石油进军莫桑比克油气之旅。目前,莫桑比克4号区块由埃尼(50%)、中国石油(20%)、葡萄牙高浦能源(10%)、韩国天然气公司(10%)、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10%)共同投资。
3.2.2中国进出口银行投资坦桑尼亚油气管道项目
坦桑尼亚东南沿岸地区有两处天然气田,分别是姆纳兹湾气田和Msimbati气田,其中一口井MB1井的产量已经达到2×ft3/d,出产的天然气通过一条17mile长的管道被输往Mtwara电厂。
姆纳兹湾气田大规模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姆纳兹湾至达累斯萨拉姆的天然气管道的修建,该管线长mile,年11月开始修建,预计工期18mon,中国进出口银行参与了此项工程的投资。目前工程因为遇到地方政府和Wentworth公司的问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拖延。
3.2.3中国海油投资乌干达Kingfisher油田
中资公司与乌干达的油气合作主要是中海油在乌干达的Kingfisher油田,中国国海油是目前的作业者,该油田在年就已经发现,目前处于待批准阶段。近期乌干达政府与道达尔、中海油达成协议,准备建一座处理能力为3×bbl/d的炼油厂。
乌干达政府并不想过快开发已发现油田以避免资源枯竭期的早日到来,而投资方则希望加快开发进程,早日达到20×bbl/d的产量。道达尔等投资方已经提出了出口管线的3种备选方案:
一是出口管线通往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口;
二是通向肯尼亚的拉姆港;
三是通向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
3.2.4延长石油投资马达加斯加油气田
目前中资介入马达加斯加油气业务主要是国内第四大油公司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石油)。延长石油在马达加斯加油田区块的勘探工程有一定进展。公司于年对该油田进行勘探,结果显示综合异常区面积约有数百平方千米,反映油气存在的可能性。年开展油田区块二维地质勘探,以进一步分析油气存在及分布情况。
我国与东非新兴石油公司的合作虽有一定进展,但若与同苏丹、南苏丹的合作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与苏丹、南苏丹的油气合作是“全天候”的,全面渗透至苏丹油气上中下游。一定程度上说,我国与苏丹、南苏丹的合作模式是中国在东非乃至非洲开展与资源国油气合作的标准模式。就这一点而言,我国与东非新兴国家油气合作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
4深化与东非油气合作的时机已经来临
4.1东非加快发展本国油气工业的规划已经加速付诸实施
东非油气大发现以及即将到来的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改变东非地区油气供需结构,改善各国财政收入水平;有利于吸引外资,带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区工业化;有助于加快非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
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东非国家需要依靠和借助外力来发展本国油气产业,如此势必有更多的与外资合作的机会被发掘和创造出来。
非洲地区是我国石油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战略目标区,面对如此形势,应有必要的先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2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