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报道上海医药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样本

发布时间:2021/2/26 8:18:27   点击数:

上海医药苏丹项目通过最初与合作方采取产品包销转向制药全产业链的模式,降低了海外投资的风险

与路、桥、高铁等海外基建的投资路径不同,医药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一开始便呈现协同产业的特点,即从投资建设端走向生产销售端,而带有产业链条的基础设施投资模式。

作为上海地方国企为数不多的成功的海外基础工业项目,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成为上海医药首个海外生产基地项目,顺利完成投资建厂和产业园区建设,对提升中国基础设施海外投资的层级具备借鉴意义。

“在中国基础设施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中断交易的项目案例很多。如果缺乏合作方的协同一致和信任,就不可能有上海医药现在的海外制药基地。上海医药苏丹项目通过最初与合作方采取产品包销转向制药全产业链的模式,降低了海外投资的风险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为其他医药企业提供了经验。”曾为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第一、第二任总经理、现任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国际总部总经理陈牧对《上海国资》表示,虽然海外建厂步履维艰,但奠定了集团海外业务的第一块版图。

1艰难起步

上海医药走向海外,源于外贸亦高于外贸。

作为年代初第一批国家试点出口型外贸企业之一,一直做内贸业务的上海医药成为拥有“商业物资进出口权”的企业,开始在医药市场空间广大的非洲地区开展业务。

而探索进军苏丹则缘起于年的一次海外业务合作。当时的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与苏丹客商在广州外贸广交会上达成购买抗生素药品的业务,此后上海医药代表团便奔赴苏丹考察。

“苏丹地区疟疾多发,缺药少医,且医疗机构匮乏,12家制药企业中11家为私营性质,且所需的片剂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全苏丹药品市场年销售额约为万美元左右,而其国内生产的药品仅占10%。”陈牧表示。

“当时苏丹国营医药供应公司希望我们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药厂,以提升当地的工业水平。而这家苏丹国内最大的国有医药供应经销公司,直属苏丹国家卫生部管辖,主医院、公有市场采购供应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等任务,占到全国市场一半左右的份额,药品年销售额仅为万美元。”陈牧表示。

机不可失,上海医药决定走出去试试。

年,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即SPC)与苏丹国营医药公司(简称CMS)签署30年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在发展贸易的基础上,合资在苏丹首都喀土穆筹建药品分装厂,即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简称SSPC),项目建设和企业管理营销等均由上海医药运作。中方投资控股占比55%,苏丹方占45%。同年6月,该项目获得市外经贸委批准立项。

年2月,陈牧等三人赴苏丹筹建合资药厂;但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却多次遭遇困境。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做一个包装厂即可。年,我们带着设计院的药厂生产线等图纸,前往苏丹喀土穆准备实施建厂方案,不料到了现场却傻了眼。尽管前期也有过短暂考察,但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甚远。”陈牧表示。

一方面是建厂的环境条件很差。经过几次挑选厂址后,最终确定在苏丹喀土穆北喀工业区购买一块工业用地,花费约2万—3万美元。虽然该园区发展空间较大,但却是一片荒地,缺电缺水,基础配套设施包括铺设电缆、供水管道、道路交通等全部都要自己建设。而且,国内设计的图纸并不符合当地建筑的要求,最后由当地建筑公司进行了修改。

另一方面是项目的建设投资,“起初以为80万美元的包装厂投入应绰绰有余,但考察之后发现当地工厂的设施都比我们更好,生产层级已经很高。比如希法药厂投资达两三千万美元,生产设备大部分从欧洲进口”。为此,陈牧认为,“如果新建的药厂水准不高,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不久就会被淘汰。同时,当地的环境温度达45摄氏度以上,原先拟采用国内生产的冷冻机组、空调设备等均达不到高温条件下的运作功效,亦必须进行升级更新。”

就这样,制药厂开始引入国际GMP标准,这开创了喀土穆当地所有药厂的先例,也是苏丹第一家通过GMP标准认证的制药企业。为了达到加工分装厂房内部净化要求,在房屋材料上,从国内进口彩色钢板,实施厂房内部的功能区域分隔;在设备上,采购国外适合当地环境温度的中央空调系统和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而生产线则引进国内性价比较高的设备。

“把我们国内药厂的GMP标准搬到苏丹制药厂,实际上帮助了当地医药企业确立了GMP标准,促进和提升了当地的制药工业水平。目前其他非洲国家项目也开始向国家药监局提出改善监控药品机制,例如出口到尼日利亚的药品,制药工厂的生产线、产品都需要由中国的代理机构进行验证,从长期可持续性的角度看,是利于企业发展的。”

年3月,上海—苏丹制药公司开始建厂动工,至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亦基本完成。

2基础设施融资

在基础设施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文化差异、管理经验、政治信用风险、项目终止毁约、资金不到位等不确定性风险上屡屡碰壁。风控机制的构建将直接提升开拓海外市场的成功几率,传统的“走出去”融资模式也面临转型。

“在资金的把控上,我们实现了分步走的方式。当时第一期项目的双方投资资金,是按照苏丹方资金先到位、我方再跟进的方式进行。在分装厂运转成熟、产品上市后,开始第二期项目的原料制粒,二期资金再进行追加。”

保障投融资渠道的通畅,无疑成为风控机制的关键一环。对中国企业而言,可以采取的融资方式是:

首先,援外贷款。虽然一般争取到援外贷款的几率不大,但如可行,则一方面可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政府支持的援外贷款扩大项目影响力。

其次,利用中非基金。在开展中非经贸合作中,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好的投资项目进入非洲国家,中非基金以参股的方式,共同承担项目风险,项目完成后收取一定收益后即退出。

再次,PPP融资方式。今年APEC会议上,中国宣布已建立国家层面的PPP中心,并或将利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减贫和区域合作基金万美元,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开发。无疑PPP融资方式也将降低项目终止和政策变更的风险,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共进退。

最后,利用自贸区开展境内外融资创新。陈牧表示,上海医药年已在上海自贸区注册设立外高桥医药分销中心有限公司,占比65%控股。考虑到注册规模因素,未来或将加大投入。海外项目利用自贸区的投融资政策来实现同样值得探索和期待。

除了融资问题,合作方沟通、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我们在苏丹之所以进展还比较顺利,源于与合作方之间的互信。而这是推动双方持续往前走的重要动力。”陈牧表示。

“从发展方向上,未来海外贸易和工业合作项目将继续向非洲其他国家推进。除了药品生产外,也积极寻求苏丹生产的药品在其他国家注册和出口。”陈牧建议,基础设施海外投资是一种长远持续的战略,寻找好的产业项目、合作伙伴和团队,从自身战略和当地需求出发,投资前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才能有的放矢,降低风险。

3合作模式

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项目分前后两期,共实现投资万美元。这与中苏双方的合作模式相关,即采取先贸易、再建厂的路径。

第一期为年至年分装厂的建设工程,年开始即从上海进口的“大包装药品”实施本土分装,直接供应到市场;第二期为从年开始实现包装向制药的战略转型,从原料制粒开始,形成完整的医药生产线。

合资药厂一期项目的产品由直属卫生部的合作方以下订单的方式组织生产,药厂生产的产品全部由苏丹合作方包销。

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拉动国内贸易出口,目前中国每年出口至苏丹的销售量达3万元,近年来带动国内出口的效益已远超项目本身。基于苏丹地区贸易、政局等不稳定的情况,与隶属卫生部的合作方合作,能够提供在药品招标、账款等方面的优势和保障。陈牧表示,这种“内外联动、稳定出口”是目前海外工业投资的良好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合资药厂本地化生产,每年也获得较好效益。年左右,通过制药工厂的盈利收入已实现全部投资收回。

陈牧表示,前几年公立市场的空间逐渐缩小,价格较低,收入有限,进入私立市场无疑带来新机会。经过深入到各州第一线区域的销售,合资药厂中原本仅占10%的私立市场份额,现在已达到90%,收入也更有优势。

由于合资药厂只有三年的包装生产过渡期,而且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能只停留于包装厂的层面。因此,上海医药转变自身战略,实现从“分装”向“原料”的转型,二期工程拉开帷幕。

二期项目从年5月开始施工,10月结束。投资双方追加万美元,建立原料制粒工序生产线,对园区厂房布局重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调整,年即实现利润万元。

期间,针对原当地长期普遍使用的抗疟疾药品磷酸氯喹等产生抗药性疗效减弱的状况,年10月,合资厂研发新型抗疟疾药品青蒿琥脂片,批准生产进入市场后,疗效显著。

陈牧表示,未来将视市场及合资药厂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开拓第三期工程项目,以填补当地制药工业新剂型的空白。

“我们之所以从合作初期同意这种合作方式,在于认识到分装包销针对公立市场时不需要注册就可以生产,有利于尽快打开市场。如果一开始就想进入私立市场,从原料制粒开始生产药品到完成注册需要较长时间,药品至少要进行半年至一年的稳定性测试,分析合格后才能申请报批注册,短时间内无法上市。”

截至目前,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共占地面积0平方米,员工近人,其中中方员工8人,拥有片剂、胶囊、颗粒剂三条生产线,年产量达2亿粒/片,平均年销售量0万—万人民币;已组建自身销售队伍;完成当地40多种药品的注册。

作为中国同苏丹在药品工业领域的唯一合作项目,上海—苏丹制药公司实现了从原料到多剂型制造以及自营销售产业链的延伸。从社会效益看,正如苏丹总统所评价的,这是中非友谊与合作的结晶。而从经济效益看,为当地供应了各类药品;通过医药贸易,带动相应出口;因为合资企业利益的一体化,更促进了中苏多方面的贸易合作。这种全新的工商贸模式,是上海医药基础设施“走出去”的智慧产物。

上海医药—苏丹项目是上海医药国际化战略的一个缩影和成功向海外工业拓展的实践,而上海医药与国际知名药企合资建厂的经验及近期在研发、营销领域国际合作的深化,进一步明确了其未来国际化的布局重点和实施路径:以产品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国际注册认证、研发合作、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等举措,拓展欧美亚非等新兴市场,深层推动工业产品“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优质企业,或者境内设立合资企业方式,进一步优化产品线,拓展服务健康领域的综合能力。

上海医药国际化成效,未来或可值得期待。

本文摘自《上海国资》年第12期

上海国资记者陈怡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203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