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举办ldquo疫

发布时间:2021/2/21 14:16:33   点击数: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举办

“疫情背景下中阿及中非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专题研讨会

年12月2日,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举行“疫情背景下中阿及中非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专题研讨会,探讨如何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阿及中非命运共同体。来自苏丹驻华大使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人民日报、连云港非洲艺博馆及苏丹研究中心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金铨教授首先在开幕式上致辞。王金铨教授指出,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支持高校,扬州大学与非洲国家的交往活动自上世纪70年代业已兴起。年,学校和苏丹喀土穆大学结对并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开启了双方友好合作的新篇章。王金铨教授表示,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平稳健康发展。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与非洲及阿拉伯国家相互声援、并肩战斗,友好互信进一步得到巩固。王金铨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有助于进一步科学研判中阿及中非合作面临的挑战,寻求进一步合作与共赢发展的良方,以巩固升华中阿及中非友谊。同时,本次研讨会也将推动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阿及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心的智慧与力量。

会议上半段为主旨发言,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金铨教授主持本环节。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南、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外籍专家安瓦尔博士分别作主旨发言。

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博士的发言题为“中苏关系的未来展望”。加法尔大使首先回顾了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加法尔大使指出,中苏关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自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平稳发展,双方在重要关切事务上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当前,中苏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合作机制,中方重视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与苏丹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苏丹也提出要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随后,加法尔大使分析了苏丹过渡时期的局势,重点解读了苏丹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除名问题和同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问题。关于未来的双边合作,加法尔大使认为,苏丹需要重建和发展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在内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和经济作物,建立工业自由贸易区;中国可以在自然资源开发、铁路和公路网络建设、自贸区和港口建设等方面与苏丹开展合作,推进双方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加法尔大使认为,中苏合作基础广泛,中苏友谊将会代代相传。加法尔大使还向苏丹研究中心赠送了数部有关中苏关系的中阿文书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的发言题为“中国中东外交七十年”。刘中民教授对中国自建国至今对中东外交的历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中国和西方在对待中东热点问题的主张、冲突解决方案、地区冲突治理特色等方面的区别。中国在对中东外交政策上具有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特点。中国倡导多边主义,重视联合国的作用,重视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和解决中东问题,并强调综合治理和标本兼治,这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刘中民教授认为,新冠疫情对国际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疫情加剧了国际社会在思想和思潮等方面的观念分裂,而美国作为全球霸权力量其破坏性作用仍异常强大,当前形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也面临着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导缺失、制度失灵等一系列危机。在此背景下,中阿双方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为核心加强信任建设,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深化安全合作尤其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同时在各层次加强全球卫生治理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的完善和进步。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的发言题为“国家与部落的竞逐与博弈——索马里国家建构进程中的部落问题”。韩志斌教授从索马里的部落特征、殖民政府对索马里的管理以及索马里共和国国家建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韩志斌教授认为父系血统下的部落社会制度致使索马里历史上长期处于“有部落,无国家”的社会中,而殖民统治对部落社会结构影响甚微。最后,韩志斌教授从国家构建视角分析了部族对索马里国家建构的影响。索马里共和国成立后,整个索马里仍然是一个建立在部落基础上的脆弱国家,索马里政府的政治稳定性始终取决于政治领导人是否有能力平衡众多部落之间竞争和敌对关系。韩志斌教授认为,索马里国家建构的困境在于,部落与国家竞逐社会权力,造成索马里“强社会”博弈“弱国家”的关系态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的发言题为“中国—苏丹经贸合作的问题与出路”。发言从当前苏丹经济困难及其问题根源,苏丹过渡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及中苏经贸关系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丁隆教授认为,当前苏丹经济面临高通胀率、货币贬值、燃料短缺、新冠和洪灾影响、埃塞难民涌入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缺乏造血机能、美国制裁、经济管理低效、长年内战。为此,过渡政府采取削减补贴、发展农业、畜牧业、矿业等措施。丁隆教授指出,当前苏丹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中苏经贸关系发展需要首先解决苏丹的沉重债务问题,同时要改革项目融资方式,吸引中资企业投资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中国要继续参与苏丹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促进中国适用技术的转移。

人民日报主任编辑、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南的发言题为“中苏铁路合作前景展望”。发言从苏丹区位优势、苏丹铁路与交通概况、中苏铁路相关合作项目、苏丹内外部发展环境、苏丹邻国与中国铁路合作以及中苏铁路合作的新机遇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王南研究员指出,随着苏丹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中苏铁路合作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中苏铁路建设合作可以围绕将苏丹现有铁路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和将苏丹铁路网同周边国家地区铁路网络联通建设两方面展开。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外籍专家安瓦尔博士的发言题为“‘一带一路’在非洲国家的成功案例对苏丹发展进程的启示”。安瓦尔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意义,并列举了部分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大陆开发的实例。在回顾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融资模式后,安瓦尔指出,在成本和可行性方面,中国与西方企业的发展融资模式存在区别。安瓦尔表示,苏丹可以充分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增加中国投资贸易额,恢复发展苏丹港和建立自由贸易区,开辟新的运输线路,从而降低运输进出口货物的成本。最后,安瓦尔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苏合作将实现双赢,并将为一个更加合作和更加公平的新世界铺平道路。

研讨下半段为“国别和区域研究”专家交流会。本环节由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姜恒昆主持,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艺博馆、苏丹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中阿中非合作、区域国别研究两大主题分享了各自看法。

非洲艺博馆馆长、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王少波的发言题为“简述国别文化艺术研究和部族文化艺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王馆长阐述了“国家”概念在非洲的源起,指出非洲的国家概念出现较晚,非洲文化艺术研究套用国家理论有其局限性。王馆长列举了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指出非洲的各类问题更多围绕着部族,因而部族艺术研究在非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开展非洲文化艺术研究,需要协调好国家与部族在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为北非阿拉伯国家的苏丹,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具备独立性的艺术形式,值得研究者们开展进一步探究。最后,王馆长对于苏丹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203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