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文化 >> 如果不是因为热,苏丹我能陪你更久一点
歌名献给苏丹,歌词代表苏丹,作者为啥叫苏丹我就不知道了
这是今天的写作环境,5美金的空调房,独立卫生间,大水管子冲凉,幸福到爆炸。
今天是年4月27日,地点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长途汽车站附近小旅馆,室外气温42摄氏度,刚刚出门买个水,便已经汗流浃背,脑子发胀,登山鞋穿在脚上,好似把脚伸进烧红的瓮中,上一次经历如此高的温度,好像在凯恩斯,但人家是湿热,可以下海避暑啊,在苏丹,你只能玩沙子。
苏丹室外温度相当于国内洗浴中心泡澡浴池的温度,脸都热膨胀了,啥感受你们脑补一下吧。
苏丹概况:苏丹共和国????,首都喀土穆,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对外依赖性强。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4-7月为最热的季节,一般日间气温40℃,酷热季节气温可达50℃,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苏丹也背靠尼罗河,喀土穆还是青、白两条尼罗河的交汇处,却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个资源,我也是服了苏丹人的智商。河边完全比不了埃及的水草丰美,你随便挖个水渠灌溉一下,都可以绿树成荫好不好。
近期大事件:年2月22日,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在发表电视讲话时宣布国家进入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并解散政府。年4月11日,苏丹武装部队发布声明,宣布解除总统奥马尔·巴希尔的一切职务。
苏丹是非洲第三大面积国家,但全国90%以上面积是沙漠
最初知道苏丹这个国家,是年2月的“达尔富尔”问题,估计现在鲜有人知了,因为该问题是第一次,地球上“一抹灰尘”一样的区域与中国牵扯在了一起,中方和西方媒体就区域自治、援建动机和干预他国内政等问题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互杵,当时中国外交部多次召开记者会澄清诸多西方媒体的指责(想了解具体是什么问题,你们百度吧,如果不信百度,就查查维基百科)。当年的我,特意在地图上找了找达尔富尔地区在哪,结果只看到了苏丹,却没找到达尔富尔,16年后的今天,我竟然站在了苏丹这片“热土”上,也算梦想照进现实。而且我觉得当年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但已经没有媒体再去指责,或者再敢指责。
说真的,我纠结了好久该以何种方式,何种主题来讲述这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不在主流媒体的视线里,是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外国游客少有人到访,只有坏消息发生才会见诸报端,人们甚至对它的地理位置都很模糊。
所以,我想好好写写我看到的苏丹,可又写不好。一是我想公允地讲述苏丹的现状;二是我很怕我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误导了大家;三是我才在苏丹停留了6天,真的无法准确判断我看到的苏丹是热浪下的“海市蜃楼“,还是墨镜下的匆匆一瞥。毕竟,我不会去评判或者定义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尤其是以一个旅行者的眼光去看待今日的苏丹。但我还是要尽力用图片一张张去介绍这个国家,因为这个地方,留有我们国家曾经的影子,也拥有我们曾经熟识的热情。
好了,按我到苏丹的时间顺序一一介绍吧。
图1
图1:这里是埃及(阿斯旺)至苏丹(哈勒法)的陆路口岸,地上堆满了电视、电冰箱和洗衣机还有很多日杂,比如锅碗瓢盆菜刀尿不湿之类的,这些都是苏丹人买回去带给家人或者卖给当地电器商日杂店的。
图2
图2:苏丹人很能背行李的,瘦瘦小小的一个人照顾三四个大包,而且我觉得苏丹男人很懒,不爱干活,都是女人在搬行李、在与边境口岸的官员沟通事情,因为边境不太允许拍照,所以就说说我看到的。
图3
图3:这边司机的概念里不存在放不下和超载,再加上每个人都带了好多东西,全部塞进车里就成了这个样子,反正就是只要车门能进去的东西,他们真的什么都往里塞。
图4
图4:苏丹第一站落脚在“瓦迪?哈勒法”,怎么说呢,在我眼里,这个地方也算占尽了天时地利的优势,是埃及和苏丹的唯一陆路口岸,不管是大宗商品还是单人背货,都会首先到这里,是商品的集散中心,有的会继续南下,有的直接分销。可是我感受的,这里就是个长途汽车站,主场区域就四分之三足球场大小,后面还有一片停车场,路面是黄土,每当有大巴车进出,瞬间扬沙漫天,我只想说,又是一个坐在金蛋上要饭的典型。
图5
图5:这张图片是瓦迪哈勒法凌晨2点半的样子,每个汽车公司门口都有一个卖咖啡的女人,之后有一堆男人围着她坐着各自聊天,我没说错,这张照片是我在搭乘哈勒法开往喀土穆的汽车时拍的。可能是因为白天太过炎热,人们习惯了晚睡9点至早上6点之间活动,之后白天睡大觉或者躲在茶馆抽烟喝茶,当然不是所有人,一部分吧。
图6
图6:这边也是有游戏室的,设备略显简陋,我在卢克索也见过类似的,只不过那里都是Xbox和平板电视,不像这里,眼神不好的真是看不清啊。
图7
图7:夜晚的哈勒法,白天原本人迹罕至的街道都摆满了桌椅,原本死气沉沉的商家瞬间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人们一边聊天一边用手抓着盆里的食物大口咀嚼着。
图8
图8:这里人们另一大爱好就是围着电视机看球赛,之后不管输赢,都是安安静静的,不像摩洛哥或者伊朗那样,大呼小叫,掀桌子踩椅子的。
图9
图9:偶遇游行队伍,很嗨皮,很欢乐,跟着走了一整条街,后来他们去了我住的地方的反方向,我就不跟了。还记得新闻说,年4月11日苏丹政变成功,总统下台嘛。当时办苏丹签证的时候,我也考虑了好久要不要来苏丹,有没有必要等问题。后来亲自跑到开罗苏丹大使馆问了管事的人,人家说很安全啊,欢迎国际游客,没有危险的。之后又读了一个人写的文章,我突然有种疑问,我在想,这个人写的这么吓人,为什么他还活着?现在可以告诉你们,苏丹现在很安全。他在哗众取宠,把看见游行称为亲临前线,把口号成为嘶吼,把不明原因的声音称为枪声或者爆炸,反正为了博眼球也是能理解的。也可能11号政变胜利了,一切都随风逝去了,找不到任何影子罢了,但我在首都喀土穆也一点影子也没看到啊,是不是很奇怪。之后我还特意问了这边的人,政变成功了你们什么感觉,他说,还好吧,现在是无政府状态,没人管我们了。也确实,在哈勒法3天,没见过警察和穿制服的在街上巡逻,只是在警察局里看见了很多穿天蓝色制服的人,他们身上都没有武器,很平和很低效率的在处理事务,因为我作为游客去他们那登记,竟然用了3小时。我想说,一个无政府无强制机构下苏丹,竟然如此井井有条,人们仍在安居乐业努力生活,换是其他国家其他社会环境下,估计该是另一种情况了吧。
图10
图10:人们欢乐的程度,不亚于一场集会或者一年一度的节日,很友好,见面会和你握手、打招呼,之后邀请你一起来感受,因为我乐感实在太差,还不会跳舞,只能自拍了。
图11
图11:重点说一下这个老爷爷,我记得好像是69岁吧。在茶馆认识的,因为会英语,所以才没有插肩而过。和我聊了好久,还教了我很久阿拉伯语,可惜我从发音到语调,完全无法掌握其中的玄妙,只得作罢。只记得他知道我多大后,对我说了一句话,大意就是,你还很年轻,要珍惜这美好时光,做更多的事。当时听完后,突然感觉好熟悉,似曾相识的样子。记得22岁那年,澳洲一个咖啡馆里,当一位老人知道那天是我生日时,也说过:一定要珍惜你现在金子般的年龄,大胆做自己想做的事。看着他白发苍苍的样子,我深深地点了点头,继续吃起蛋糕来。你看看,澳洲老人,是不是比阿拉伯老人形容词用的更6一些。
图12
图12:苏丹人喝水的罐子,里面盛满水,定期有人往里面续水,罐子里有一个公用水杯,路人谁渴了就舀水来喝,但我盛起水看来看,肉眼可见的漂浮物。
图13
图13:在哈勒法洗了2条裤子,这边的洗衣业很发达哦,半条街4、5家都是洗衣店,洗完放在阳光下,不一会就干了,可以说,立等可取。
图14
图14:夕阳下的尼罗河岸边,爬到山上拍的,一个人静静坐在山口欣赏日落,要是能有一杯茶就更完美了。希望多年后我还会记得那个夕阳西下的尼罗河。
图15
图15:我爬的就是这座小山,因为觉得那个山口很好看,会在夕阳下出现神迹,就特意等到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爬上去看看。
图16
图16:事实告诉我,有一双足够强悍的登山鞋是多么重要,穿帆布鞋我是肯定不敢爬这么碎石的山头的。
图17
图17:路上休息区随处可见的饮水罐,还有喝水的“瓢”。
图18
图18:无论在埃及各大城市,还是苏丹的城市,你会经常看见这种钢筋支出墙体的房子。原因是:政府规定,所有完工的房屋,必须缴纳税费,什么税,缴纳多少我不知道。所以怎么办呢,聪明的人类就想到了,我只要将原本应该隐没在墙体里的钢筋裸露出来,不就相当于施工未完成嘛,于是人们争相效仿。
图19
图19:不知为什么,苏丹的烟店特别多,价格特别便宜,还有烟膏、唇烟之类的,估计是大晚上不睡觉,没啥事就抽烟玩吧。
图20
图20:小伙伴们千呼万唤的五星级酒店来了,这应该是我到喀土穆之后因为太热,头脑发胀后才选择了这家吧,算是喀土穆前五名的酒店,但说实话,不如国内4星标准,设施有的老旧,价格65美金,不含早餐。
图21
图21:在喀土穆吃的最好的一餐,其实不是没有更好的餐厅,只是外面太热了,我实在没有精力和心情去挨家找了,在这里,选择餐厅的方法是看有没有空调和不要是用手抓着吃就好了。
图22
图22:这是我在苏丹喀土穆见到的有中国文字的建筑,我在喀土穆,经常会被认为是工程师,因为苏丹很多基础建设、电厂、化工厂、炼油厂等都是中国参与援建的,外加上南北苏丹边境的油田资源,所以,中国成了这里的最大投资人,自然这里的中餐馆和华人也是蛮多的,可惜我没找对地方,感觉我去的几个地方都冷冷清清的,华人很少呢。
图23
图23:这里是苏丹与埃塞俄比亚的边境城市加拉巴特,又是一个平平淡淡、破破烂烂的地方,这里人们的生存方式,就是每天早上为打算过境的人们提供早餐,之后晚上提供食宿,再无他法。说实话,这种边境城市是最好做生意的地方,想想中缅边境、中越边境、还有俄罗斯那边,哪一个做的不是风生水起的,赚得盆满钵满,到了这边,真是浪费资源啊。反正不管怎么说吧,过了这个村子,我就进入埃塞俄比亚的地界了,我已经感受到了惬意的凉风和湿润的空气。
一口气说了23张照片,其实还有一张我没说,因为根本没有这张照片,却是我特别想说的。这张图片就是苏丹人特别友好,这一点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太热了这里,我真的会在哈勒法、恩图曼、加拉巴特这几个地方待更久的时间,和他们好好相处一阵子。每每我走在街道上,苏丹人真的会很热情很真诚的和你打招呼问好,有时会握手,邀请你坐下来一起喝茶,还会说wel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