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罗马名存实亡,蒙古帝国西征三次为何不掺

发布时间:2023/4/9 10:40:22   点击数: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自从蒙古高原各部在斡难河源头,召开誓师大会以来,属于他们的至尚时刻便来临了。大蒙古汗国从来不满足于足下统治的土地,一直在力图往西扩张。终蒙元一朝,先后三次向西行进。

分别是出征花拉子模,并且继续追击扎兰丁;第二次是则是拔都率领大军征服了伏尔加河以西的许多国家,也就是长子西征;第三次则是旭烈兀攻打波斯之战。三次西征下来,欧洲人对蒙古大军闻风丧胆,还将成吉思汗与阿提拉并称为“上帝之鞭”。

(一)、荣光不再的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罗马帝国的辉煌,世人皆知,也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东罗马帝国当时是无法与蒙古军队对抗的,因为十字军的第四次东征已经将其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连君士坦丁堡也被毁灭的大半成了废墟。而蒙古大军三次西征,偏偏绕过了这里而去选择了更加遥远的埃及、匈牙利、耶路撒冷等。

1.四分五裂,不知所措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的时间是在公元一二零四年到一二六一年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东罗马帝国已经不是鼎盛一时的大国家了。甚至,连君士坦丁堡都不在他们手中。十字军第四次东征以后,东罗马分裂成了三个部分。

蒙古军西征

分别是特拉布宗帝国,伊庇鲁斯专制国和尼西亚帝国。这三个国家,可以说是拜占庭帝国的残存势力。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帝国,它的势力也不是非常强劲。蒙古西征时,它正依附在罗姆苏丹国的庇荫之下。

简而言之,西征时都没有拜占庭帝国了,它的残存势力,也不会构成威胁。所以,蒙古军队不愿意再与其产生冲突。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都说自己是拜占庭帝国的合法继承人,但谁也没有这个能力能够担当其那份责任。

2.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君士坦丁堡都沦落在了他人之手,东罗马帝国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一个国家的首都沦于敌手,便标志着它已经覆灭了。即使,还有势力,也只能是苟延残喘。由它产生的三个政权,也都是各自为政。谁也没有能力,再度重塑拜占庭往日的辉煌。

原先归属于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在沦陷之时已经千疮百孔了。在此之前,君士坦丁堡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荣耀。然而,经过长时间战乱的影响,已经从一个都市转变为大的乡村了。当时的人口,已经骤然下降到了几万人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所以,就算蒙古军队不打那三个国家,转而去攻打拜占庭最具象征意义的君士坦丁堡,那也没有意义。彼时的君堡已经不是拜占庭的首都,也不是万人向往之地。攻打那里,对于蒙古人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白白的浪费军需,消耗士兵生命。

(二)、自身能力受限

蒙古帝国曾经创造过的辉煌和荣光,至今都被人铭记。他们能从一个部落联盟,逐步的发展为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自然有其可取之处。三次西征,打的欧洲国家泣涕涟涟。当时的它是有能力征服拜占庭帝国残留的,也有能力直接入君堡。但是没有这么做,就是因为得不偿失。而且,国家太大,跻身统治阶层的人就过多,其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的。

1.内部纷争不断

不同于汉人“嫡长子继承制”的是,蒙古流行“幼子守灶”,也就是说最小的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全部。在第二次西征时,蒙古铁蹄已经踏上了小亚细亚的领土。但是此时,成吉思汗突然离去。家族内部,就继任者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伊尔汗国贵族

各路人马,就自己的利益出发,很难达成共识。基本的形式就是,金帐汗国与埃及结盟。双方一起阻止伊尔汗国继续向西扩张。这对于小亚细亚的国家而言,有了可乘之机。大家都在顾着自己,无暇去想拜占庭帝国的残余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金帐汗国与伊尔汗国,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主掌的。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不惜与外人结盟。可见,在权力面前,亲情显得非常廉价且一文不值。话再说回来,他们都是自顾不暇,谁还会去在意那几个小国亦或者是当时如同废墟一般的君士坦丁堡。

2.其他政权的存在

蒙古军队想要继续深入小亚细亚,中间还夹杂着一个罗姆苏丹国。第三次西征,相当于是进入了亚细亚的边缘地带。此时的它想要长驱直入,攻打拜占庭,就无法绕开这个国家。此时罗姆苏丹国,曾经向蒙古称臣。

但是时间,非常短暂,自窝阔台汗去世以后,便不再听命于蒙古的调遣。因此,两者还缔结了仇怨。对于拜占庭人而言,他们是本土作战。而蒙古人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毕竟属于远征。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

蒙古可以打过罗姆苏丹进入拜占庭,但是如果他们再从后边来一个突然袭击,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同时,进君士坦丁堡也没有必要。尽管能够打过,但是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换回来的也不是熠熠生辉的都市,而是只有几万人口且民生凋敝的大型乡村。

而且尼西亚是分裂后拜占庭的代表之一,他们公开表示愿意臣服蒙古。其君主约翰三世还曾以高规格的礼节,接待了蒙古的大臣。至于罗姆苏丹国,其境内频繁爆发反抗蒙古的起义,因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人家都臣服了,那么还去打什么。蒙古帝国需要的不是拜占庭原先归属的土地,他们要的是世界霸主的地位。只要被承认了,只要被尊重了,只要肯称臣纳贡了,就可以免于大军的讨伐。

蒙古汗国西征,主要是因为花剌子模的自大。而后尝到了甜头,不断的向西推进。没有打拜占庭,其实类似于元朝建立以后和越南的关系。两者有一点不同,就是蒙古人被越南打败了。共同点就是,不是不能打也不是打不过,而是当时的情况没有必要那么做。

(三)、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东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和蒙古帝国的崛起几乎是同时间进行的。尼西亚帝国是分裂后的国家中,疆域最辽阔,土地最肥沃的。

而蒙古西征时,曾经阴差阳错的帮其打击了宿敌罗姆苏丹。而后,尼西亚人有人喘息之机,竟然收复了君士坦丁堡。等于是蒙古人,无意间帮助了其再度复国。因此,他们对于这群东方人也是极尽谄媚。

1.风马牛,不相及

很多人都喜欢将同时期的东、西方两个大国进行比较,但是也要注意时间节点。拜占庭帝国的首都都沦陷了,而成吉思汗此时才刚刚崛起。蒙古军队有可能也想会会这个盛极一时的国家,但是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尼西亚帝国也愿意和蒙古帝国交好,因为这可以说是他们强大的依靠。蒙哥大汗去世以后,对于帝国内部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每个人再次为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各种考量。第三次西征,戛然而止。

旭烈兀率军西行的目的,在于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帝国以及波斯。假设蒙哥汗不死,他们也不会注意到尼西亚帝国的。因为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小,而且没有丝毫的影响力。也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它不是罗马帝国,不是拜占庭帝国。

2.宗教因素的影响

“到西方伊朗、叙利亚、密昔儿、鲁木、亚美尼亚诸地区去”。蒙哥大汗主张再度西征,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木剌夷国的亦思马因派穆斯林,也叫“刺客派”。他们曾经有人企图暗杀蒙哥,这使其非常震怒。

所以,出于这种原因蒙古上层对于穆斯林国家没有什么好感。其实,大多数穆斯林国家也将木剌夷视为异端的存在。但蒙哥等人不管这一套,他们将自己的愤怒倾泻在其他国家之上。一举将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毁于一旦。

此外,旭烈兀的妻子脱古思可敦是景教信徒。在巴格大屠杀时,就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基督教徒幸免于难。也是受到妻子的影响,他本人对基督徒也是持相对友善的态度。而且第三次西征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阿拉伯国家,这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拜占庭帝国,也不能对其构成威胁,也不是阿拉伯帝国的附属之国,相反两者之间还有许多仇恨。所以,没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国家赶尽杀绝。荒诞的是,拜占庭帝国的覆灭,为基督的“狂热信徒”十字军所导致。

结语:

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使得其名声大振。而这个国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帝国。在它刚要崛起的时候,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就沦陷了,之后一直归于拉丁帝国统治。而正是因为蒙古人阴差阳错的帮了忙,尼西亚帝国才得以恢复首都。

如果打拜占庭,是毫无技术含量且毫无用处的。不论是第几次西征,拜占庭都不是他们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新元史》

《盛世余晖·拜占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mj/256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