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美景 >> 研究生暑期国际学校理解中东历史概况与发
年7月24日,由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研究生(本科生)暑期国际学校——《理解中东:历史概况和发展趋势》圆满结课。本次暑期学校自7月15日开始,共计十天,特邀请希腊学者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和我校讲师、英国学者希万·萨义德博士主持授课。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在希腊马其顿大学担任讲师。先后用希腊语、土耳其语和英语发表了多篇关于中东和东欧政治的优秀论文,特别在土耳其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希万·萨义德博士目前在陕西师范大学担任讲师,年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取得中东政治学的博士学位。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多种语言,参加过多次国内外关于库尔德问题和中东研究的会议。
7月15日,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主持讲授第一讲《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扩张和构建》,主要聚焦于奥斯曼帝国在安纳托尼亚的诞生和崛起。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帝国从公元13世纪在安纳托尼亚西北部建立后,开始向周边不断进行的征服与扩张,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认为灵活娴熟的政策、良好的地理环境以及运气成分,使奥斯曼人获得超越对手的优势。他们得以成功进入巴尔干半岛,占据了无可比拟的战略优势。第二部分则讲述了通过几个世纪的征服活动,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的苏莱曼大帝时期达到鼎盛,进入了帝国的黄金时期。第三部分着重讲述了奥斯曼帝国的具体建构和组织结构,包括中央政府及其下属的机构;后宫与宫廷学校;世俗法律与伊斯兰教法共存的特征;以及经济领域的包税制与军队状况。
7月16日,第二讲《-年间的帝国》则主要讲述了内外交困、由盛转衰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随着年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围攻维也纳失败后,帝国失去了与欧洲国家间的军事平衡,欧洲国家君主制的建立也对奥斯曼帝国构成了新的威胁,奥斯曼帝国进入了领土收缩期,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军事失败及被迫割让大片领土的《卡洛维茨条约》、《贝尔格莱德条约》和《库楚克条约》等。这一时期的国内状况也日渐恶化,帝国经济逐渐丧失活力,国家财源锐减,近卫军团对政治的渗透加剧,地方上各行省的独立性也不断加强,瓦哈比运动与伊斯兰复兴思潮也先后兴起,对苏丹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7月17日,第三讲《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第一部分讲述了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较之前大幅减少,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遭到削弱,先后发生了多次内部叛乱,以及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思潮也开始兴起。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为了扩大苏丹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克服离心倾向,重建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辉煌,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三世和马哈茂德二世先后进行改革,在军事、政治、土地制度等多个方面实施新政。
7月18日,第四讲《奥斯曼帝国及其更广泛的世界:外交关系》主要讲述了由于奥斯曼人对伊斯兰教所拥有的绝对优越感,直到18世纪末奥斯曼人都忠于伊斯兰教戒律,与异教的欧洲保持距离,并对欧洲外交采取消极态度,拒绝向欧洲各国首都派遣驻地代表团。但奥斯曼帝国并不是一个正统的伊斯兰国家,它的政府和行政事务不是在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奥斯曼帝国最初是一个加齐国家,以伊斯兰教和圣战的思想为基础。但帝国在对外关系上比较务实地遵守伊斯兰教法的。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认为奥斯曼帝国是新兴欧洲平衡体系的积极参与者,苏丹奉行有意识的与欧洲列强平衡的政策,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国家的崛起。同时也在与欧洲人的贸易关系中追求平衡政策,简而言之,奥斯曼帝国是欧洲均势系统中的重要力量。两个区域行为体密切交织,并且不断相互作用。
7月19-21日,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围绕《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统治时期:年至年》重点讲述了19世纪晚期的奥斯曼帝国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与宗教矛盾相互交织,在欧洲国家的干预下,帝国境内欧洲部分的非穆斯林地区民族主义浪潮日益高涨,年《柏林条约》的签署使得罗马尼亚以及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地区脱离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局势日益艰难,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转而采取独裁统治,于年解散议会,镇压立宪派,在此之后的三十年间,奥斯曼帝国的极权政治达到顶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高压政策导致了宪政倾向与独裁统治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年奥斯曼帝国爆发青年土耳其党革命,青年土耳其党强调议会君主制的政治目标和泛奥斯曼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奥斯曼帝国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直到年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青年土耳其党政府也随之垮台。
7月22日,在《土耳其:凯末尔主义和一党政权的建立》一讲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帝国战败后,土耳其人争取独立的斗争,青年土耳其党人逃往国外,导致出现政治真空,许多团体相继争夺权力。凯末尔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建立临时政府,打败盟国派来的军队,从而获得胜利。随后废除了奥斯曼帝国,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第二部分讲述了穆斯塔法·凯末尔的政治生涯及个人状况,以及土耳其与各国签订的《洛桑条约》。第三部分重点叙述了囊括了共和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世俗主义、国家主义、改良主义六大支柱的凯末尔主义和凯末尔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宪法、行政制度、教育制度改革,废除苏丹制度和哈里发制度,在政治领域进行的多党制探索和一党制统治,同时,先后在公共领域、宗教等方面进行改革。
希万·萨义德博士在最后两天共八个课时的授课时间中,先是对之前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回顾,接着将主题转引至波斯帝国的历史,波斯经历的几代王朝皆与奥斯曼帝国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现代伊朗的发展继承了原有的宗教,进行了多次改革,是伊斯兰政治的典型。接着希万·萨义德博士讲到现代伊拉克的发展,作为一个“人为建立”的国家,伊拉克的历史有奥斯曼帝国和波斯两个源流,这造就了它本身的复杂性,另外,作为曾接受过委任统治的国家,伊拉克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曾经埋下的隐患。
在对伊拉克与伊朗进行简要的介绍之后,希万·萨义德博士还为我们介绍了中东的地区文化,干燥、高热的气候环境、大面积沙漠和小块绿洲的自然环境都对阿拉伯文化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李秉忠教授对此次暑期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了总结,李秉忠教授高度肯定两位学者数十天来的辛勤付出,称赞他们在炎炎酷暑下依然坚持授课,为同学们补充了相关知识、丰富了学习方法。随后,李教授与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和希万·萨义德博士就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教授提出“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当怎样研究中东历史?”的问题,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表示:中东局势复杂,对面临的问题包括宗教、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并且中东的地区的战争从未停止,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中追根溯源,研究曾经发生的战事和历史事件,从中发现端倪、着手研究、阐明观点。希万·萨义德博士也补充道:对中东地区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十分重要,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给两位外籍教师献上鲜花礼物,并发言感谢在课程期间两位老师的讲解,并合影留念。
在为期10天的授课过程中,两位学者与同学们实时互动,并鼓励大家积极提问,师生互动效果良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以实施国际化暑期课程为媒介,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我校研究生与外教学习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拓宽研究生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研究生暑期国际课程中,尼古劳斯·克里斯托弗博士和希万·萨义德博士为我校本科生、研究生带来一场富有吸引力的学术盛宴。各位学员通过学习、交流和讨论所获取的新思路、新方向与新观点,将成为大家更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支撑、源泉与动力,也希望学员们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与学习中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作者:宋小超、曾梦清、胡议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