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美景 >> 苏丹古代史简述下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基
作者简介
姜恒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人员,明危咨询东非研究小组成员,长期从事苏丹和南苏丹问题研究。
伊斯兰的进入最终改变了苏丹的社会性质,并推动了国家的南北分裂。伊斯兰也促进了其信徒的政治团结、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但是,这些好处在很大程度上仅局限在城市和商业中心。
伊斯兰的传播始于年先知穆罕默德辞世后不久。此前,他和他的追随者已经使阿拉伯半岛的大多数部落和城镇皈依了(准确地讲应该是服从于)伊斯兰教,这些穆斯林按照真主的旨意在个人信仰、国家及社会方面保持着一致。因此,伊斯兰统治者行使着世俗的和宗教的权力。起源于《可兰经》的伊斯兰法(沙里亚)约束着称作穆斯林的信徒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穆罕默德辞世后的一代人时间内(大约25-30年),阿拉伯军队已经将伊斯兰带进了北非。穆斯林们以哈里发(先知的继承者,是现世的伊斯兰至高领袖)的名义对被占领土实施着政治统治。年,伊斯兰军队在的黎波里取得了进入北非的首次胜利。然而,穆斯林总共花了大约75年的时间才征服了整个北非。阿拉伯人在年和年两次入侵努比亚,他们对栋古拉城实施了围攻并摧毁了栋古拉大教堂。努比亚人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并迫使阿拉伯人接受停战和撤除军队的条件。
阿拉伯人的侵蚀
冲仍在持
在伊斯兰教进入之前,努比亚人早就同阿拉伯人有过接触,但是尼罗河流域的阿拉伯化却是一个经历了近千年的缓慢过程。阿拉伯游牧民不断漂泊于这一地区,寻找着新鲜的牧场;阿拉伯航海家和商人们也在红海港口从事香料和奴隶贸易。通婚和同化也在促进了该地区的阿拉伯化。在最初的军事征服尝试失败后,埃及的阿拉伯首领阿布德·阿拉·伊本·萨阿德(AbdAllahibnSaad)首先同努比亚人缔结了一系列可定期更新的条约。这些条约约束着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达年之久,期间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短暂中断。只要阿拉伯人统治着埃及,努比亚边界就不会有战事。但是当非阿拉伯人取得尼罗河三角洲的控制权后,上埃及的局面就开始紧张了。
阿拉伯人意识到同努比亚人保持和平可以带来商业利益,他们通过条约来保证跨境旅游和贸易的顺利进行。条约还包含着安全协定,籍此双方同意在双方中的一方遭到第三方的进攻时另一方不得参与进攻。条约要求双方每年交换礼物以示善意,努比亚人提供奴隶,阿拉伯人提供粮食。这一礼节仅仅是双方发展贸易的象征,参与贸易的商品也不仅仅是这两种,阿拉伯人还将马匹和手工制品带到努比亚,而阿拉伯人也将象牙、黄金、宝石、阿拉伯橡胶以及家畜带回埃及或运往阿拉伯半岛。
接受条约并不意味着努比亚人向阿拉伯人的屈服,但是条约的确强加了努比亚人同阿拉伯人保持“友好”的条款,这些条款最终使阿拉伯人在努比亚取得了特权。例如,条款允许阿拉伯人从边界以南阿斯旺的努比亚人手中购买土地;阿拉伯商人可以在努比亚的城镇建立市场以方便粮食和奴隶的交换;阿拉伯技师监管尼罗河以东的采矿业,他们在那里用奴隶来提取黄金和翡翠;穆斯林朝觐者可从阿伊达卜(Aydhab)和萨瓦金(Sawakin)乘船渡过红海前往麦加,这些港口还要接纳从印度前往埃及的货船。
尼罗河流域混合人口中的大多数传统家系都追其宗源为这一时期移居本地区的阿拉伯部落。甚至那些不讲阿拉伯语的族群也声称他们是阿拉伯先祖的子孙。努比亚的两个最重要的操阿拉伯语的部族是贾阿林人(Jaali)和朱海纳人(Juhayna)。他们的体格都与本土的前伊斯兰人(pre-Islamicpopulation)有着延续性。贾阿林人称他们是先知穆罕默德所属部落的古莱氏人(Quraysh)的后裔。历史上,贾阿林人曾是定居的耕民和牧民,或者是尼罗河两岸和杰济拉(AlJazirah)的定居市民。而游牧的朱海纳人的家族则由包括卡巴比什人(Kababish)、巴卡拉人(Baqqara)和苏克里亚人(Shukriya)在内的部落组成。这些部落都是13世纪后移居到从尼罗河西部的稀树大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到尼罗河东部的阿比西尼亚丘陵地带广大地区的阿拉伯人的后裔。这两大部族在基督教努比亚王国破碎后形成了一系列的部落,两大部族相互之间以及同邻近的非阿拉伯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土著民,比如贝贾人(Beja),也会同化居住在他们中间的阿拉伯移民。贝贾人的统治家族后来通过声称其祖先为阿拉伯人而获得正统性。
虽然并非该地区所有的穆斯林都讲阿拉伯语,但他们的伊斯兰信仰的确促进了阿拉伯化过程。可是并没有任何关于改变信仰的政策,强迫皈依的情况更是极少有的。伊斯兰教通过通婚以及当地人同阿拉伯商人及定居者的交往且花了很长时间才渗透进这一地区的。穆斯林规则下的免税行为也是促使该地区改变宗教信仰的一个有力动因。
基督教努比亚王国的衰落
化
直到13世纪为止,努比亚王国还是能够显示出其在保持政治独立和承担基督教义务方面的适应力。在8世纪初期及10世纪,努比亚国王两次率兵进入埃及,迫使埃及释放监禁的科普特大主教并减轻受穆斯林统治者迫害的基督教信徒的痛苦。然而在年,马穆鲁克(Mamluk,阿语意为“被占有的”,是一个精锐但常常混乱的军人和军官集团,主要由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及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的奴隶组成)介入王朝纷争,他们驱逐了栋古拉的在位君主并把象征着努比亚王位的王冠和银十字架交给了努比亚的对手——埃及。此后,栋古拉便成了埃及的附属国。
由于努比亚贵族常常和阿拉伯宗教领袖(shaykhs)的女子联姻,两个精英集团的血统开始融合,穆斯林后嗣也取得了王室继承者的地位。年,努比亚王室血统的一个穆斯林王子登上了栋古拉国王的宝座。伊斯兰教的扩张刚好和努比亚基督教的衰落相一致。努比亚在15世纪被一个“黑暗时代”笼罩着。当时努比亚的政治权力破碎,奴隶搜捕加剧。尼罗河流域和稀树草原地区的社区为自己的安全而担心,它们组成了部落组织并接受了阿拉伯人的保护。在15或16世纪以前,生活在古老的努比亚地区的穆斯林或许并不占人口的多数。
哈里发的统治
阿拉伯哈里发利用马穆鲁克统治埃及达数世纪之久。13世纪,马穆鲁克夺取了国家权力,在埃及建立了伊斯兰教君主——素丹制并在16世纪初期以前一直统治着埃及。虽然马穆鲁克不断发动着削弱栋古拉的军事扩张战争,但他们并未直接统治努比亚。年,土耳其征服了埃及并把埃及合并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帕夏领地(pashalik,相当于一个省)。
奥斯曼军队将马穆鲁克追赶到了努比亚,而努比亚已经被宣布为埃及省的附属地。尽管他们在红海港口建立了行政机构,但土耳其人对努比亚内地几乎没有进行过什么统治。相反,土耳其人是依靠当地的军事首领卡希夫(kashif)来进行治理的,这些首领作为开罗的帕夏(pasha)的代理真正控制着他们的自治领地,控制这努比亚内地。卡希夫中的许多都是已经和土耳其人达成和平的马穆鲁克,他们对努比亚的统治持续了年。卡希夫们除了收税和奴隶贸易外并不关心什么,他们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常常为了权力和领地而相互混战。
虽然当今苏丹北部的部分地区名义上是埃及的属地,但在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Ali)以前(即年以前)的埃及帕夏除了要求统治那里的卡希夫定期纳贡外很少有别的要求。阿里统治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在他击败埃及的马穆鲁克后,一部分马穆鲁克向南逃离埃及。年,这些马穆鲁克在栋古拉建立了一个国家并以此为基地从事泥里贸易活动。年,散纳尔的素丹告知阿里他无法答应阿里驱逐马穆鲁克的要求。为了报复,阿里派遣了一支人的军队侵入苏丹,清除了那里的马穆鲁克并将散纳尔重新归并埃及。阿里的军队接受了卡希夫的屈服请求,驱散了栋古拉的马穆鲁克,占领了科尔多凡,并从最后一位芬吉素丹巴迪四世那里接受了散纳尔的投降。
两个伊斯兰王国
芬吉王国
在奥斯曼土耳其将努比亚北部纳入其势力范围的同时,一个新的国家——芬吉在努比亚南部兴起并取代了残存的古老的阿勒瓦基督教王国。年,一个叫做阿玛拉·敦卡斯(AmaraDunqas)的芬吉首领在散纳尔(Sannar)建立了黑人素丹制(BlackSultanate)。黑人素丹制最终成了芬吉帝国的统治基础。到16世纪中期,散纳尔控制了整个杰济拉地区并支配着北到第三瀑布南到热带雨林的众多诸侯国和部落地区。
芬吉王国是一个松散的素丹制联邦国家,依靠团结在散纳尔的素丹周围的部落酋长来进行治理。作为宗主,散纳尔的素丹接受贡品,征收税金并在战时号召各个诸侯提供军队。诸侯国依次依靠素丹来解决本地的混乱和纷争。芬吉王国使当地的局面保持稳定,并将自己作为一个军事集团置于北部阿拉伯人、东部阿比西尼亚人和南部非穆斯林黑人之间。
芬吉素丹国的经济依赖于其在奴隶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杰济拉地区和南部雨林地区的农业和牧业也比较繁荣。散纳尔将其属地划分成部落领地即“达尔”(dar,复数为dur),由素丹授权当地人口进行耕种。居住在同一个达尔内的不同群体最终会将自己看作是这个部落内的一分子。从一个达尔到另一个达尔的迁移必然要引起部落认同的变化(现代苏丹的这些地区的部落区别可以回溯到这一时期)。每个达尔都有一个由素丹任命的酋长即纳兹尔(nazir;pl.,nawazir)来管理。酋长们依据惯例管理着达尔,征集税费并向素丹进贡。除了每个达尔的进贡外,素丹还有来自王室领地的丰厚收入。
在17世纪中叶其权力极盛时期,散纳尔击退了沿白尼罗河北上的尼罗特希鲁克人(NiloticShilluk)的进犯,迫使多数希鲁克人臣服于芬吉王国。此次胜利之后,素丹巴迪二世(1-)开始寻求散纳尔联邦政府的中央集权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巴迪二世引进了由奴隶士兵组成的常备军。常备军的建立使散纳尔不再依靠附属国的军事援助,同时也给素丹意志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芬吉贵族武士疏远王朝的运动于年废黜了在位的素丹并将其阶层内的一个武士推上了散纳尔的国王宝座。18世纪中叶是芬吉王国的又一个短暂的扩张期,期间它挡住了阿比尼西亚的入侵,击败了富尔人的进攻,并控制了科尔多凡大部分地区。但是内战和防卫需求消耗了太多的资源,也使其实力逐渐枯竭。
散纳尔王朝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其世袭维齐尔(vizier,大臣)的影响力的增长,这些非芬吉的附属部落酋长控制了王室事务。年,曾在战时领导过芬吉军队的维齐尔穆罕默德·阿布·凯拉克(MuhammadAbualKaylak)发动宫廷政变,使素丹的处于有名无实的地位。散纳尔控制的附属国逐渐减少,到19世纪初期更多的边远地区不再承认素丹的即便是名存实亡的权力。
富尔王国
达尔富尔是富尔人的家园。以骑兵称著的富尔部落经常同其生活在泊尔诺(Borno,尼日尔北部地区)的同胞卡努里人(Kanuri)结盟或敌对。在经过16世纪的一段混乱阶段(期间曾短暂归属泊尔诺)后,凯拉(Keira)部落的首领苏莱曼·索龙(SulaymanSolong,-)取代另一敌对部落首领而成为达尔富尔的首位素丹。苏莱曼宣布伊斯兰教为其素丹国的官方宗教。但是直到艾赫默德·巴克尔(AhmadBakr,-)统治之前大规模的宗教信仰转变并未出现。艾赫默德·巴克尔引进伊斯兰教导师,修建清真寺,并迫使其臣民成为穆斯林。18世纪的几个素丹巩固了王朝对达尔富尔地区的控制,建都法希尔(AlFashir)并同芬吉王国争夺对科尔多凡地区的控制权。
整个富尔王国的奴隶贸易由素丹们垄断着。他们向商人征收税款,向输往埃及的奴隶贸易征收出口税,并参与输入达尔富尔的奴隶贸易的分红。素丹宫廷的一些奴仆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他们对权力的掌握在18世纪末引起了富尔传统官员阶层的激烈反对。宫廷奴仆和传统精英阶层的对抗导致了富尔王国在整个19世纪的动荡不定。
马赫迪王国解体后,富尔王国的素丹阿里·第纳尔(AliDinar)宣布重新收回达尔富尔的王权(年被埃及人夺走),并承认奥斯曼帝国为其宗主国。英国承认了阿里·第纳尔的地位,条件是他每年都要向埃及的赫迪夫进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里·第纳尔宣布效忠于奥斯曼帝国,并响应土耳其王室的号召向盟国发起圣战。英国于年宣布其为埃及的保护国,并派遣少部分军队同阿里·第纳尔作战。阿里·第纳尔随后在战斗中阵亡。年,英国将达尔富尔归并于苏丹,从而终结了富尔人的素丹王国。
图文编辑:唐美美
东非研究小组是由“明危咨询”支持和组建的研究组织。本小组的宗旨是扩大学者和在两苏等东非国家的华人之间的交流,加深国人对中非关系的了解和认识。欢迎有研究能力和兴趣的朋友加入我们(联系方式:;),并欢迎广大朋友赐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