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旅游 >> 优质牧草品种及栽培利用技术
高丹草
一、高丹草,一年生禾本科牧草,为母本高粱雄性不育系于父本苏丹草杂交而成的杂种一代(F1),该草综合了高梁茎粗、叶宽和苏丹草分蘖力、再生力极强的特点,杂种优势非常明显。产草量高,草质好,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牛、羊、兔、鱼等多种畜禽的优质青饲料。
二、栽培管理技术:
1、整地施肥:整地要求精耕细作,一般要求耕深25厘米以上,田间土块须打碎耙细。整地前每亩施-公斤农家肥作基肥。
2、播种期:高丹草喜欢温暖环境,对低温和霜冻较为敏感。一般建议在日均温达15℃以上时播种,我市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过早播种,由于土温低,如果湿度过大容易引起种子腐烂,即所谓“粉种”。根据生产需要也可以分期播种,以延长利用期。
3、播种量:通常较肥沃土壤每亩播种2公斤即可,较瘦弱的土壤播种量应控制在2-2.5公斤以内为好。合理密植是提高高丹草品质和产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4、播种方法:以条播为宜,行距35-40厘米,播深2-3厘米。若进行点播,按株行距20×30厘米,每穴下籽2-3粒,播深2-2.5厘米为宜。
5、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主要是围绕清除杂草、施肥和灌水等几个环节。高丹草幼苗期较脆弱,生长较缓慢,与杂草竞争养分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当幼苗长至20公分左右时应及时清除杂草,以确保幼苗生长。由于高丹草根系发达,生长期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因此除施足底肥外,为满足幼苗生长需要,应结合除杂增施追肥,以促进幼苗生长,以后每刈割一次也应增施适量追肥。高丹草虽然耐旱,但只有供给足够的水肥才能获得高产,因此,有条件的要注意及时灌水施肥。
三、收获利用
1、收获:高丹草前期生长较为缓慢,为了提高前期生长速度,施足氮肥或农家肥很有必要。
高丹草分蘖能力很强,第一次分蘖可达5-10株,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分蘖数也会增加,即越割越密,因为经常刈割有利于植株生长。一般的刈割标准是当植株高1.2-1.5米时进行,这时约为播种后的45-60天。在冷凉山区,可以降低第一次收割高度,以刺激第二茬生长。
2、利用:刈割下来的鲜草应铡短饲喂。制作青贮用的高丹草刈割后应晾晒一定时间,使水分降到65-70%时青贮效果最佳,亦可混合麦秸、稻草、玉米秸秆青贮。高丹草亦可嗮制优质青干草。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被世界上誉为“牧草之王”,原产地古代的米甸国,即今伊朗。现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中国多在黄河流域以北地区栽培。它的主要优点是:(1)适应性广,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种植。(2)产量高而稳,一年可刈割3-4次,亩产青草-公斤,高者达公斤,利用年限5-8年。(3)饲用价值高。粗蛋白含量高达23%,可代替部分精料。(4)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5)用途广,不仅可饲用,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蜜源作物,幼嫩茎叶还可以作蔬菜食用,各种畜禽均喜食。
一、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半干燥气候,生长最适温度25℃左右。耐寒性强,在南方高温、潮湿气候下,生长不良。抗旱性强,在年降水量~毫米的地带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钙质土壤上生长最好。略能耐盐碱,不耐酸,生长期内最忌积水。为异花授粉植物,开花最适温度为22-27℃。
二、高产栽培技术
1、播前整地:播种前要求精细整地,并保持土壤墒情。在贫瘠土壤上需施入适量厩肥和磷肥作底肥。当土壤pH值过低时,应施入20~40公斤/亩石灰。播种前有条件的应接种根瘤菌。
2、播种时间:春播、秋播均可,以秋播为宜。
3、播种量:一般情况下每亩地播种1.2—1.5公斤,土壤条件不好时可加大到2公斤/亩,要保证每平方米至少有株幼苗。
4、播种方式:有条播或撒播,以条播为宜。条播时,行距为25-30厘米,播种深度为0.5-1.2厘米,可单播,也可与猫尾草、苇状羊茅、鸭茅等混插。
5、田间管理:
(1)除草:苗期应及时除草。在早春返青前或刘割后进行中耕松土,有利于保墒和改善土壤通气性。
(2)灌水:在干早季节、早春和每次刘割后浇水,可显著提高产量。
(3)施肥:苜蓿很少施氮肥。除磷钾肥外,苜蓿对硫的需求量较大,每两年每亩地可施1.7-3.4公斤的硫酸盐。
苜蓿喜欢有机肥,每亩地每年可施肥-公斤。建议有机肥在耕地前施入,表施有机肥时,每次每亩地的用量不应超过公斤。
三、收获利用
1、收获时间:
现蕾中期至末期为苜蓿刈割的最佳时间,此时苜蓿的产量、质量和营养物质贮藏量都比较高。
为确保幼苗根系的良好发育,第一次收获应在开花期,即至少有30%的小花已开放的时候进行刈割。此后最好在现蕾末期刈割。最后两次刈割时的留茬高度为5-8厘米,人工收获时的留茬高度一般为5厘米。秋季最后一次刈割要适当增加刈割高度,以利越冬。
2、干草调制:调制干草控制水份含量是关键。一般刈割后就地曝晒,并上下翻动以促进水份蒸发,含水量降至50%时集成窄行,继续风干,至含水量降至20-25%时打捆。含水量降至15-18%时一般可安全贮藏。
3、利用:可青饲利用,也可单独青贮或与其他牧草混贮利用,也可晒制干草并加工成多种草产品。若直接用于放牧,家畜会因食用过多而发生臌胀病。因此,在放牧草地上提倡与鸭茅、苇状羊茅等混播。这样,既可防止臌胀病,又可提高草地的饲用价值。
多年生黑麦草
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原产于欧洲,现在世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我国南方、华北、西南地区均有种植。喜温凉、湿润气候,怕炎热,不耐严寒、干早,最适于年降雨量~毫米地区种植。生长最适温度为20℃,在10℃时亦能较好生长,气温在35℃以上时,生长不良,高于39~40℃时,分蘖枯萎或全株死亡。抗寒性差,难耐-15℃的低温。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或黏土,适宜的pH值为6一7。在较贫瘠的微酸性土壤上也能生长。生长速度快,株高达1米以上。适口性好,可饲喂多种畜禽及鱼类,粗蛋白质含量达9.2%,可多次刈割,年亩产鲜草-公斤。绿期长,一次种植可利用5年以上,是解决冬春季节青绿饲草缺乏的优良牧草。
栽培管理技术:
1、土壤与耕作:播种多年生黑麦草不必深耕,但要求种床平整细碎,保持良好的土壤水分。应选择土质较肥沃,排灌方便的地方种植,整地时要施足农家肥作底肥。
2、播种时间:在我市春夏秋均可播种,春播以3月中下旬为宜。但以秋季9—10月份播种为宜。
3、播种方式及播种量:单播时,播种量为1.2-1.5公斤/亩,一般以条播为宜,行距15-20厘米,播深1-2厘米即可。多年生黑麦草可与紫花苜蓿、白三叶等豆科牧草混播,也可与鸭茅、苇状羊茅、牛尾草等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播种量为0.7-1.0公斤。
4、田间管理:在适宜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7—10天出苗,分蘖能力强、生长快,不久即可茂密成丛,因此苗期除草次数不需太多,或者当其生长到两个月时连同杂草一起刈割,刈割后,多年生黑麦草生长迅速,加之分蘖多,茎叶旺盛,可抑制杂草生长。水肥充足是多年生黑麦草发挥生产潜力的关键性措施,施用氮肥效果尤为突出,每次刈割后都应追施入粪尿、牛猪粪尿,每亩20担为宜,或施尿素每亩7.5公斤。多年生黑麦草是需水较多的牧草,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以及每次刈割后均应及时灌溉,保证水分的供应,以发挥多年生黑麦草高产的特性;夏季灌溉可降低土温,有利于越夏。
5、利用方式:多年生黑麦草草质柔嫩,叶量丰富,所有畜、禽、鱼均喜食,除鲜草利用外,可嗮制干草或制作青贮料。如做放牧利用,放牧应在草丛高20-30厘米时进行为宜;如刈割利用,可鲜喂或调制干草,若制作青贮,应于孕穗后期刈割为好,刈割时一般留茬高度不低于5厘米。
多花黑麦草
多花黑麦草又名意大利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原产欧洲南部和地中海周边,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地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大面积栽培。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于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的地方生长,在昼夜温度为12~27℃时生长最好。较耐湿,耐盐碱,在含氯盐0.25%以下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再生力较强,耐刈割,耐放牧,可多次刈割割利用。但寿命较短,通常为1年。草质好,柔嫩多汁,适口性好,为各种家畜及鱼类所喜食,生长迅速。秋播至次年可刈割4-5次,亩产鲜草-公斤。
栽培管理技术:
1、选地:多花黑麦草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宜选用质地松散肥沃,并且有一定排灌条件的田地,如冬闲田、低缓坡地等种植。
2、播种期:我市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下旬,适当早播可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
3、播种方法:可采用翻耕播种的条播方法。将田地翻犁耙细平整后,按幅宽2米左右起畦,以行距20-30厘米、播幅5厘米撒播。每亩施用农家肥1—2吨或每亩用复合肥40公斤做底肥。每亩用种量1.5公斤左右,播后覆土1厘米,以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4、田间管理:多花黑麦草的特点是喜湿但又怕水浸水渍。因此,田间管理应围绕水、肥两个环节。一定要及时排灌水,该草对氮肥敏感,施氮肥并结合灌水,可提高其产量和质量。要求每次刈割后都要进行追肥,追肥以复合肥为主,在刈割后两天后进行,以免灼伤草茬,引起腐烂,每次施肥量约每亩10-15公斤。
5、收割利用:播种45-50天后就可刈割第一次,刈割时无论长势好坏必须刈割,第一次刈割留茬不能低于5厘米,以利于分蘖。以后视长势情况,每隔20-30天刈割一次。如果用来喂牛、羊,可留至拔节期再刈割,可提高对干物质的利用量。多花黑麦草的水分含量较高,如发现畜禽有拉稀现象,可采取提前一天刈割摊开晾晒萎蔫后再利用。(孙颖华)
编辑:陈小林
审核:付丽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