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旅游 >> 读书分享场所精神精华篇下
火炉之城——喀土穆
如果说布拉格的第一感受是神秘和美丽,那么到喀土穆感受就是孤独和坚韧了~~
喀土穆是苏丹共和国的首都,非洲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平原城市。
1.意象
到喀土穆游览,自然的强烈特质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荒芜的沙漠,伟大生命的赋予者尼罗河缓慢地流淌着,无垠的天空和热的火球,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且强烈的环境特点——那就是单调且无生命力……
进入城市,低矮的建筑水平蔓延着,很多狭小的街巷,你很难通过特色知道你正在哪条街,处处都被沙土围墙所包被,整体呈现着沙的色彩……
这里,广袤的城市外部沙漠与真实的城市内部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满眼都是平坦的、沙的世界......
尤其是当沙尘暴来临时,河边的嵩特林里、村内道路和房子四周,都会被沙粒所覆盖。
进入这里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大地怎么变得这么无情,虽然赋予了人存在的空间,却无自然的馈赠和太多的生存提示,让人类孤独地去创造能活下去的环境!
1.没有尼罗河,这里将变得毫无意义。
被认作是母亲河的尼罗河,在非洲人心中的意义是崇高的,因此它的汇流是最值得考量的地方!
2.喀土穆由“一个岛加三个镇”组成。
图提岛——地方文化为主的原始岛
恩图曼镇——本土和伊斯兰文化为主的城镇
喀土穆镇——英殖民和伊斯兰文化并存的城镇
工业北镇——后期为工业发展而建的现代城镇
恩图曼镇(左)喀土穆镇(右)不同特色文化的城市风景在宽阔无垠的宇宙式地景下,所有的自然环境给予的信息都是匮乏的,但平坦的地势成为了包容其他“外来的”基础,为后来的伊斯兰文化、英国殖民文化能在这里扎下根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后来的四个“空间结构和场所特性”都不相同的城镇的基础。
3.图提岛和恩提曼镇的场所,至今都有着亲密且清晰的地方化特质:(1)密集且水平扩展的建筑(2)尺度亲切的街巷(3)强烈包被感的土胚围墙(4)差强人意的建筑明晰性(5)理想化“别有洞天”的院落内庭4.英殖民建的喀土穆镇,像另一个世界的风景
在沙漠中几乎没有什么可依赖的自然环境特性来启迪人们创造建造人工城市空间。因此,英殖民者创造的新喀土穆镇扮演“图案”的角色,被沙漠大地所接受。
海德格尔:一个自然场所必然有它作为“与人有关”的场所的使命!人们要去理解这处自然场所是如何向人展示他的邀请。所以在单调、水平扩展的宇宙式自然地景中,人创造可以自己理解、自己认同的“图案”是可以的!
喀土穆镇
5.在这里立足,人要创造出受保护的内部世界。
面对着“死亡的”沙漠,人们在实现生存、安居之前,首先需要我们的“心”受到呵护的内部世界,那就要“包被”出一小片天地,用建筑和围墙围合(当地称作藩篱或墙垣),并且刻意营造出内部空间的丰富多彩,以满足人的内心需求。
围合的小集市住宅内院
2.空间
1.地理位置
喀土穆被无限扩展的沙漠和大草原所环绕,领地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形成边界,开放平坦的地景缺少了真实的“微结构”。
喀土穆向北延伸,横跨过北纬15线——那是两端大陆的潮湿带,那里有伟大的伊斯兰沙漠文化。这一连接,使伊斯兰文化进入喀土穆这片大地,变成难得存有的一个事实。2.尼罗河
苏丹的北面是埃及,埃及具有包被的尼罗河山谷,有着“永恒的秩序”,也为聚落创造了自给自足的基础;南面是尼罗河是含混的浮游植物沼泽地和非洲黑色土地的世界;西面是无垠的沙漠;艾提欧皮亚粗狂的高山是在东面稍远些。
从地理环境看,苏丹被周边国家认同是位于非洲沙漠里“中心位置”的内部空间。
首都喀土穆又位于苏丹的中心,也位于是尼罗河的交汇处,所以它被称作“场所中的场所”!南苏丹人们视其地理位置是这片大地给予其生存意义的明确启示!——即,我在中心。
因此,这座城市从最早的恩图曼镇为中心,改为图提岛为中心的集合镇,成为了一个有深切意义的都市空间:
开放的沙漠,四周浩瀚的沙漠没有界定,尼罗河的汇流完成了场所设定的基本需求,这样的地景给予了整片区域最基本的空间结构:三个可以相互不同特色却紧紧围合在周边的城镇,和一个位于核心位置的图提岛(被喀土穆人至今保护着的最为地方化的古老聚落)。
在这里,喀土穆城区能和天津城区做个比较~~自然环境方面,两地的自然地景都具有平坦的地形地势,也都有重要河流穿过;之后建造上,两者的城市空间架构也都很好地尊重了地理环境结构,都属于“宇宙式地景”。
“宇宙式地景”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即如果有“外来的”一种空间组织架构,再融合重要的地方特质,就可以在喀土木和天津这种自然地景中“落地”,喀土穆曾经建成了英殖民设计的喀土木镇,天津也有原九国租界片区,“五大道”、“意式风情区”地区至今保留着原有风貌特征。
同一尺度下的喀土穆和天津的空照图非洲的尼罗河自南向北流淌着,到了喀土穆这里有了开阔的尺度,三个镇和图提岛的人工建设自河岸向后退缩,以至于站在任何一个镇都无法对另一个有完整的视觉意义,彼此感觉都很遥远。
这么缺水的城市为什么居住还远离河流?那是因为尼罗河的河岸几乎是平坦的,雨季河水漫过的范围不可小视,居住因此需要远离季节性泛滥区域。但这不是喀土穆人远离水岸而居的主要原因,浅滩用作农业土地是人们繁衍生命最重要的基础需要,所以农田更靠近水源。
至今,喀土穆从聚落发展到城镇,也还一直维持着这种与河流的“距离”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喀土穆人心中一直认同自己是沙漠中的一个部分。
尼罗河边的农田
3.维持原始状态的图提岛
从地理关系看,图提岛位于喀土穆的“心脏”位置,因此图提岛在这里表达了“都市”概念中“集合”的那层含义。并且,南苏丹认为自己是沙漠的中心,要把这份认同具象地转译到喀土穆,就要用图提岛地理上的中心来表达“苏丹是沙漠中的焦点”的这层意义,毕竟图提岛是尼罗河上的中心岛这一事实,是能通过真实的视觉看到的!
同时图提岛被南苏丹人特意留为都市发展中一个特别的“休止符”~~它现在还保持着当地古老聚落的模式,我们在此可以体验到原始沙漠中“人开始在这里生活”最初是怎样的,借此苏丹人想向世界证明他们顽强的意志。
一直保持地方原始状态的图提岛
4.迷宫式结构的恩图曼镇
亲密感、狭窄、弯曲的街巷,并非是几何逻辑下设计出来的,而是强烈自然力整体化的使然。
当年对于一个没有自然边界作为防御设施的城市来说,像迷宫一样的街网会把外来侵扰者绕的头晕,也能让本地居民随时找到隐蔽自己对外攻击的位置。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贴墙行走,可以躲过了强烈的日晒和沙尘暴来袭时的大量沙尘。
恩图曼镇的迷宫式结构
5.几何逻辑下,变形的巴洛克式城市结构
英国年征服此地后,面对沙漠环境和伊斯兰信仰,奇谦纳国王对喀土穆镇进行了城市规划,采用了新的空间结构,小心地吸收着当地特质,融合成一个图案式的复杂系统,是一般性几何要素和地方本土性要素的结合。
喀土穆镇的巴洛克式结构南北向双重轴线,一条在正中间,经过重要公共建筑的宽阔大道;另一条经过清真寺所在广场的正中间,平均分割一个广场,并穿过正中央壮丽的清真寺。清真寺的摆向是朝向麦加,周边45度斜向道路呼应清真寺的朝向。
同时,清真寺所在的中央广场不再像欧洲广场集结周边建筑来围合,而是开放的,在这里的“广场”仅是一个节点。
东西向双重轴线,一条串起高登学院、教堂、修道院等代表性建筑的河边景观大道;另一条扮演着串联地区重要商业设施的“脊梁”角色。
这种即是英式的也是伊斯兰式的平面结构,是有趣而又有意义的都市结构,在当时是具有原创性的。
3.特性
1.住所
在单调的沙漠环境中,“住所”成为基本而又强烈的介入,这里的住所就是人要逃避“死亡”努力活下去的坚韧表达。
在其他地方常见的“个性化”和“装饰化”建筑外表,在此地变得没有意义了。但有着包被感并美化的私人领域,在这里是人们内心需求的,也是人在特殊环境下与自然互动的必然反应。
恩图曼镇住宅外部和室内对比
2.公共性场所
地方和伊斯兰文化的恩图曼镇里有“尺度亲密的街巷”和“墙垣包被的市集广场”。在伊斯兰文化中,门廊经常运用在内庭四周,与树、水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小片“绿洲”。
然而,北欧“接近自然”的期望在这片大地也不是格格不入的。
奇谦纳国王将本地文化中私人院落的“人工绿洲翻了出来了”。在蓝色尼罗河堤岸种植了7千棵树,这是一个人造的“景观门廊”,构筑了城镇与河流地景间的美丽过渡。
从此,人们在沙漠中有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喝着茶,坐在不被晒到的门廊里,欣赏着尼罗河沿岸的绿茵景致~~~
如果单看沙漠环境下烈日炎炎下的宽阔街道,这种做法在喀土穆是不能存在的!但是如果加上行道树和引导珍贵水资源定点浇灌的地下水网技术,以及路一侧的透视围墙、和里面展现美丽立面和门廊的欧式建筑和绿色的院落……这里的一切整体配合,就可以呈现出沙漠中另一种新生活方式了。
喀土穆镇的沿河绿廊
3.建筑细部——拱廊
尽管恩图曼镇以本土和伊斯兰文化为主,但在英国殖民喀土穆之后,新的文化也被当地人吸收,融入恩图曼镇的场所中,比如建筑的立面装饰有了变形的爱奥尼克柱式,但这个场所的本体还是阿拉伯形态的公共空间。
喀土穆镇的“拱廊”有着不寻常的明晰性:这里不是欧式经典的拱廊形式,喀土穆公共建筑上的拱廊在宽阔和狭窄的间隔变化中创造出一种独特、复杂的韵律,并且在喀土穆大学里出现了独特的“尖拱”,本土的角隅凉亭也加入进来,以装饰的作用存在。因此,喀土穆镇不是全盘的欧洲输入,这种解决方法让人想起埃及成功地在输入的造型上盖上地方性的戳记!
4.场所精神
1.人在此居住首先认同“自己是沙漠中的存在”,然后再添加一个属于自己的“内部世界”。
也就是说,人要有一个可以撤入的、精神上和实体上被刻意安排出现的“内部”空间,之后人就能够以一种“征服”的姿态重返沙漠。
从哲学角度讲,这是内向型住所和绝对化存在的外部沙漠间的辩证关系。这里,沙漠无限的扩展,太阳的东西轨道运转和尼罗河南北轴向,展现出独特而有力的自然秩序。在此,人的存在变成是广泛且近乎绝对系统中的要素,没有转变和毫厘之别。
2.宇宙式自然地景的单调性成为“能广泛涵构”的基础,尊重这里呈现的宇宙秩序、尼罗河流向、清真寺朝向麦加的方向,并带来铺设地下水管的最新技术,以及能亲临感受到的一种全新英式优越的生活方式……这些才是外来的方格网城市结构能在此真正落地的真正原因。
“外来的”喀土穆镇与“本土的”恩图曼镇的都市结构
3.传统住宅是内向性的,“躲避”着严酷的自然环境;而外来的欧式建筑是外向性的,向外展示优美的外观和连廊,在街上一目了然。换句话说,对于沙漠,我们其实除了“退缩自保”,还可以谈谈“和谐共处”~~
地方传统建筑与欧式柱廊建筑
4.尼罗河交汇之地必将聚集不同文化在此融合
尼罗河界定的“三极结构”,是的三个镇的后期建设远离河岸,向沙漠扩展,使得人们从内心接纳:这里可以有不同文化、不同空间结构的整体。
大漠的中心,艰难的生存环境,注定了喀土穆很久之前远离周遭文明,但随着地球上的人口增加,地理上的尼罗河的交汇位置,以及其潜在“中心”意义,必将能等到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殖民主义的国际运动,成就了喀土穆本土、非洲大陆、阿拉伯、欧洲文化在此的集结,再以非洲沙漠的真实生活的改进,具象地表达出来。
5.这个国家追求的意义,被位于中心的图提岛所传达
尼罗河交汇处的图提岛,是给在此生存的人们上的“首课”!因其自然结构所产生的意义使其被选为首都。中心的“图提岛”一直保存着地方化的原始聚落和住所,它时刻提醒着南苏丹人“是我们的祖先来到此地,并首先找到了和沙漠相处的智慧,生存下来的,而且我们是沙漠中最重要的存在,是沙漠的“中心”!
以上是三期《场所精神》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1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