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旅游 >> 阿布欧舍的一场ldquo及时雨rd
点击蓝字 医院是中国为苏丹援建的3医院之一,其所在的阿布欧舍小镇位于苏丹杰济拉州中部,青尼罗河就从村后缓缓流过,是医疗队历史最悠久的医疗点,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口碑。医院原由马厩改建而成,外观简朴,规模不大。但在中国医疗队近半个世纪的精心经营下,医院已是科室齐全,设备先进,能够完成多种高难度手术,在当地家喻户晓。去年12月,中国医疗队员成功救治一场重大车祸中的多名伤员,得到了杰济拉州州长的亲切接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苏丹采取了封锁州界的防控措施,严格限制各州之间的人员往来。按照工作计划,应该转移到其他医疗点工作的队员被迫滞留在阿布欧舍。三个多月来,十几位留守队员坚守岗位,积极应变,创造条件继续开展工作。他们为身边的同事、当地民众科普疫情相关知识,向州卫生局介绍中国的防控经验。
疫情在苏丹的不断扩散蔓延,使人口较为稠密的杰济拉州逐渐成为喀土穆以外的疫情“震中”。当地的检测能力和首都相比有很大差距,医疗队员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很大。
“再远也要去”,得知还有十多名医疗队员坚守在阿布欧舍,专家组组长周林提出一定要到那里看望队员,为队员们举行一次现场培训。
当天早上,中国医疗队员们不惧烈日酷暑,来到几公里之外的镇门口迎接专家组,和他们一起的还有杰济拉州卫生局局长伊哈白博士、医院院长阿姆加德。医院的设施医院相提并论,会议室内,两张乒乓球台因陋就简地拼成了会议桌。伊哈白博士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医院的防疫物资。他说,昨天在卫生部组织的视频连线中,刚刚和周林组长等几位专家进行交流,中国专家的见解、建议对杰济拉州的疫情防控工作很有帮助,令人深受启发。
周林组长说,医院是中苏友谊的一张“金名片”,见证了中国援苏医疗队近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几十年里,杰济拉州卫生局为中国医疗队在此工作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和帮助,我们非常感谢。此番专家组前来,作为赴外地考察的唯一一站,就是要和阿布欧舍的朋友们站在一起,携手战胜疫情。
援苏医疗队阿布欧舍医疗点负责人邱艳玲向周林组长和郭亚东队长汇报了有关疫情防控的内外工作。周林组长对此表示肯定,也进一步提出了一些设想。时间紧迫,来自院感科的袁喆、呼吸科的刘煜亮、中医科的仁毅和感染科的贾蓓等数位专家,分别对医疗队员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回答。专家们还带领每一位队员现场演练了隔离衣的穿脱流程。之后,周林医院的接诊区、手术室等院感重点区域,以及队员宿舍和厨房等配套设施。
郭队长说,专家组的到来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每一位医疗队员的心里有了底。国内出现疫情时,专家们不计个人安危,忘我工作,同病毒短兵相接,我们身在苏丹也想同国内的战友共分担,齐战斗。如今,专家们刚刚结束国内的“战疫”,又马不停蹄地驰援非洲,为医疗队员开展指导培训。专家们的奉献、敬业和博爱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医疗队员,成为我们坚守苏丹的勇气和动力。
专家组即将返程时,真就下了一场“及时雨”,给燥热的天气带来一丝清凉。6月下雨在常年干旱的苏丹实属罕见。阿姆加德院长高兴地说,我们阿拉伯人喜欢雨天,认为雨水带来了凉爽、丰收、幸福和好运。实际上,中国也有“贵人出门招风雨”之说,今天阿布欧舍的这场夏雨不也正应验了这句古话吗!
返程又是将近3个小时的颠簸,一路陪伴专家们的是静静流淌的尼罗河水。夕阳西下,路旁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种植着小麦、棉花和鹰嘴豆,偶尔可以看到晚归的农夫。暮色中,苏丹人民淳朴的面容浮现在专家们的眼前。十多天里,专家们深切感受到了苏丹人民对中国的深情厚谊,无论是卫生机构的苏丹同行还是病房里的患者,都会说上一句“你好”或者高喊“CHINA”,来表达欢迎和感谢。
返回宾馆用过晚饭后,专家们来不及休息,又开始积极筹备第二天的工作。明天,他们将向苏丹政府提交一份抗疫考察报告,这是专家组在苏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送给苏丹朋友的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驻苏丹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