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历史 >> 年草鱼市场前景分析及早期鱼池管理
年早已悄然过去,这一年3斤以上规格的草鱼塘头价格跌破4.00元/斤的历史冰点,让草鱼主养大省湖北的养殖户经历了心理上悲凉的寒冬!白鲢价格一直在2.00元/斤上下徘徊;大规格花鲢价格4-4.50元/斤,比前年同期下降1.50-2.00元/斤;青鱼由于销售渠道单一(走钓鱼台、过年送礼、腌制腊鱼)的原因,全年价格也是极度低迷。年对四大家鱼行业内人员(养殖者、饲料经销商、鱼药经销商)来说真可谓是饱受打击!到处看见的是颓废丧气的表情,听到的是满满的哀叹声音!
年,相当一部分草鱼养殖户已转行种藕,或者养殖龙虾、螃蟹及其他品种。目前草鱼苗种价格已经突破7.00元/斤且有买不到苗的现象;2-3斤规格的小草鱼塘头价目前在湖北已经上升到4.30元/斤,广东的草鱼价格已经超过了6.00元/斤,后期还有一定上涨空间;从目前部分鱼饲料厂公布的价格来看,今年28个蛋白的草鱼料预计在元/吨左右,比前两年高峰的元/吨的饲料价格要低很多!综合目前各路信息分析:年将极有可能是草鱼养殖户扳回一局的一年!抓住机遇如何争取今年养殖利润的最大化值得行业内人员好好思索!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年草鱼市场行情走势的一个分析和预估,实际养殖成败更多取决于管理、资金、技术层面。草鱼养殖过程中,每年“大麦黄”时节的发病情况是最不可控制、最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今年,在苗种价格高且短缺的年份里,早期的管理及鱼病预防工作将决定全年的养殖成败!以下结合我多年来在一线工作的一些粗浅实践经验,谈一谈早期鱼池管理重点、鱼病预防及技术处理措施,以帮助广大养殖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布局。
一、水霉病目前此病无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病,市面上所有针对水霉的鱼药产品,包括违禁药孔雀石绿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因为一旦长出“白毛”,说明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已经深入鱼体肌肉、组织、血液里攫取营养用于真菌自身的繁殖及扩张,鱼体外泼洒药物根本不可能彻底杀灭病原体。尤其是“春分”节气后放苗、转塘以及“呛浑水”后的鱼苗感染水霉后基本无解,死亡率一般是达到%;关于水霉病的病原、症状、确诊我在这里不作叙述,因为这是一种最简单直观的鱼病,大家基本上都能了解。
鳞片脱落和鱼体受伤是水霉感染的基本条件,没有拉网、转塘、其他引起鳞片脱落创伤的鱼苗基本不发生此病。
为避免爆发水霉病,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看,在鱼苗转运入池塘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连续用药两次,基本可以保证不发生水霉病。原因是:所有的抗真菌药物虽然对寄生在鱼体肌肉里的真菌杀灭作用不彻底,但是在水霉爆发前用药杀灭游离在水中的真菌孢子或菌丝体效果还是很好的!
二、早期鱼池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1、水位浅,加上春季气温无常,早晚温差大,鱼因此而应激反应强烈且频繁。大家都知道:鱼是变温动物,水温的高低决定鱼体温的高低。如果在短时间内水温变化太快,而造成鱼体温的剧烈变化,会导致鱼体不适应、各项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而产生各种疾病。这就是为什么鱼发病高峰期都是在季节交替或者是雨后天晴时间段的原因。
尤其严重的是湖北部分种草养鱼的回型鱼池。这些池塘早期回沟里面的水深可以达到2米,而种草位置的水深只有几十公分,鱼在“开口”后由于本能的驱使会在回沟和浅滩之间不停往返觅食,深水区和浅滩的温差较大,加上青草对鱼肠道的磨损伤害、青草采食量的不可控制,这三个因素就是每年回型种青鱼池发病严重、死亡率高的真正原因!解决办法:
1)、对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的种草养鱼模式坚决予以淘汰!把回型鱼池改造成标准的精养鱼池。池埂上不再种植黑麦草、苏丹草,改种经济作物(黄豆、花生、芝麻等)的效益远远高于种草养鱼的效益。
2)、加大水深。从春节后开始逐步加注新水,使池塘平均水深在清明节之前达到1.5米以上。绝大多数资料宣传的“早春鱼池水深控制在0.5-1.0米为宜,利于鱼池水温的上升,可以延长鱼的生长周期”。缺点是水浅直接造成草鱼在季节交替期的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加上饲料鱼普遍存在的的营养代谢问题,对于草鱼这一成活率低发病率高的品种来说“加大水深--利大于弊”。
2、鱼塘存在大量毒素。产生的原因:由于去年鱼价格及销售不畅通的因素,卖鱼干塘晚,有的根本就没有经过干塘、清塘、解毒、暴晒、纳水程序,全年一整年鱼的粪便、饲料残渣、各种消毒杀虫药物残留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投放苗种了。
处理措施:
1)、放苗前规范的准备工作程序:冬季干塘后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清塘、除杂、消毒,暴晒20-30天以上,进水,进水后再消毒一次,间隔3-5天解毒,待试水安全后即可放苗。
2)、对于没有按照上述程序操作的鱼池,用“换水+解毒”的办法解决。将池塘水排出一部分,保留平均水深50公分左右,立即解毒改底,3-5天后再加水,直至平均水深达到1.5米以上。
3、水清瘦、“腊水”、老化水、缺乏藻种、氮磷失衡、低温肥水困难、黄浑水、青苔水多发。
由于水温低、光照弱等多种原因,以上情况是早期最常见的水质水色问题。早期培养出具有一定透明度的肥、活、爽水具有如下意义:
1)、提高水体总的溶氧量,水体中90%的溶解氧都是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丰富则产氧多;
2)、藻类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利用太阳能量,适当的藻类丰度能提高水温;
3)、促进花白鲢提前生长,可以延长花白鲢生长期15-20天;
4)、天然饵料丰富,如水蚯蚓、底栖动物、轮虫、有机质等都是草鱼、鲫鱼、鲤鳊的开口饵料,充足的天然饵料可快速修复鱼越冬后的损耗,提高草鱼的抗病力。
所以,尽早肥水、调水是早期鱼池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
三、早期规范的鱼病预防流程。此阶段鱼病预防目的是降低“桑尖瘟”、“大麦黄”草鱼发病高峰期的死亡率!此阶段的草鱼病实际上是“草鱼新三病”:肝胆综合症、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老三病(赤皮、烂鳃、肠炎),绝大多数是几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或者是同时存在寄生虫、鱼体代谢障碍及水质问题,确诊复杂,治疗困难!
近几年来市场普遍宣传“两虫一菌”及“三早”操作步骤。
“两虫一菌”指的是:在池塘水温达到18℃(清明节前后)、连续三天晴天的时候,使用杀虫剂杀虫第一次。目的是同时广普性杀灭车轮虫和指环虫。间隔5-7天打样后显微镜检查,再针对性专杀虫一次:如果检查有车轮虫,他们提倡的药物是苦参碱;如果检查有指环虫,提倡的药物是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类。第二天消毒一次,用二氧化氯。
这种操作步骤是这几年绝大部分养殖户套用照搬的开年第一次用药防病流程。
“三早”即早投喂、早肥水、早内服与我上述是一致的!
对于“两虫一菌”我作以下补充:
1)、就我多年在一线服务的经验来看:目前尚无证据能证明严格执行“两虫一菌”操作的比不执行的草鱼发病率低。即使是严格按照“两虫一菌”要求的药物和剂量用药,用药后的2-7天内我仍然可以显微镜检测到较多的车轮虫、指环虫。
2)、如果水特别清瘦或者浑浊,没有调节好水质及内服调整好鱼体质的前提下,盲目“两虫一菌”伤鱼更伤水。这也是早期鱼药事故多发的原因。
3)、“两虫一菌”的核心是杀灭车轮虫、指环虫。鱼病预防到底是走“消杀”模式正确还是走“调水、改底抑制病原+内服营养保健提高免疫力”的模式正确呢?这正是行业内几年来争论不休尚无定论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理想状态下正确的鱼病预防方针应该是:“适度的放养模式及密度”+“调水、改底创造水生动物良好的外部生长环境”+“科学健康的饲料营养”+“合理地定期内服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
但是“两虫一菌”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存在这么多年必然有他的合理性;我认为“两虫一菌”仅仅是水质改良的一种手段而已。有机磷类、阿维菌素类的杀虫剂都是杀灭后生类动物,同时清除一部分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间接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增加溶氧,促进水中物质循环畅通从而达到改良水环境的目的。硫酸铜和二氧化氯在消毒、净水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杀藻能力,可以杀灭鱼池中老化、花白鲢不能消化的小型藻类及有害藻类。总之,我认为“两虫一菌”的真正作用并不是杀灭寄生虫,而是让水体中的生物构成优化重组,促进物质能量循环,改良水环境。
年由于价格的原因,草鱼压塘的很多。在这里建议广大养殖户尽量不要惜售!成鱼压塘“掉膘”的损失本来就大,加上推迟销售耽误今年养殖周期的轮转,除了隔年价格涨幅特别大以外,绝大多数压塘是得不偿失的!
END
文章来源:汉宝水产任德发本刊编辑整理
征稿《当代水产》杂志创刊37年,是国内知名老牌市场性水产刊物,与旗下网站——腾氏水产商务网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2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