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历史 >> 因为石油大发现和大开发详解苏丹政变,石油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小字"看更多精彩内容
苏丹突发政变!
当地时间4月11日,苏丹武装部队发布声明称:解除总统奥马尔·巴希尔(OmarAl-Bashir)的一切职务。苏丹,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投资对象国,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伙伴国,4月11日,其政局剧变。
据悉,武装部队已经控制首都喀土穆广播电视台总部,并通过广播发布这一声明。
据外媒报道,民众走上街头高呼抗议或引发严重暴力事件,甚至引发屠杀,需十分警惕。
来自文汇客户端
目前,苏丹军方已在首都街头增设了部队,街上看不到警察,喀土穆国际机场已关闭。
有“中国人民老朋友”之谓的奥马尔·巴希尔总统被赶下台。
据当天新华社喀土穆电,苏丹国防部长穆罕穆德·艾哈迈德·伊夫·奥夫11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巴希尔政权,国家进入为期3个月的紧急状态。
从目前来看,苏丹政变未发生暴力冲突,局势平稳,所以在苏中国人安全状况无虞。
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苏丹是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国之一,也是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重点国家。俄罗斯媒体报道说,投资总额大约亿美元,占苏丹所有外国投资额的一半。
因此,苏丹今后向何处去,说小了,直接决定了中国投资是否会打水漂,大而言之则将会影响到中国能源多样化战略。
据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苏丹办事处副主任王磊介绍,中国石油在苏丹,除了尼罗河公司和喀土穆炼厂,还有大庆油田分公司、长城钻探、东方物探、工程建设公司、技术开发公司、管道局等9家石油企业,目前员工都安全。
中国石油集团国际部海外防恐安全办公室李金海副处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称,苏丹前方目前相对平静,没有发生暴动,当地军方控制了主要街道,商场等公用设施已关闭。中石油在苏丹工作的名甲乙方员工目前都很安全,项目目前没有受到影响,油田、炼厂等离首都喀土穆距离较远。他表示,从去年12月以来,公司一直在做应急预案的准备,并不断更新应急预案内容。
苏丹首都喀土穆
早在年,中国石油就已进入苏丹,开展中苏石油合作,在苏丹、南苏丹先后有10个投资项目,包括:
苏丹1/2/4区项目、南苏丹1/2/4区项目、苏丹3/7区项目、南苏丹3/7区项目、苏丹6区项目、苏丹15区项目(已退出)、苏丹13区项目(已退出)、喀土穆炼油厂项目和喀土穆化工有限公司、石化贸易公司,同时拥有6座加油站和1座成品油库。
中国石油在上述地区业务范围涵盖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已形成石油工业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的链式经营格局。
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建国后,苏丹1/2/4区项目、苏丹3/7区项目被一分为二,中国石油与合作伙伴在南苏丹注册了南苏丹1/2/4区项目公司和南苏丹3/7区项目公司,仍然由中国石油主导生产经营。
01
苏丹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自年独立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近六十年多年时间里,发生了三次内战,一次国家分裂。
第一次内战在苏丹独立前爆发,南北之间打打停停17年,直到年才达成停战协定,战争造成50万人死亡。
但是随后的和平只有短短的十年多,年内战再起,这一次一打就是21年,到5年初落幕时已经造成了万人死亡。
年,南苏丹通过全民公投独立建国。但南苏丹共和国诞生仅2年多,内部就开始了新的部族火并。
当然,北苏丹也不会有心情看南苏丹的笑话。
因为,3年,随着位于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危机被引爆,冲突迅速升级,各种内外势力掺杂其中,一打也是十多年。
更致命的是,战争透支了苏丹本就羸弱的财政。年,巴希尔宣布要提高面包等生活用品的价格,终于让首都人大规模走上街头。
抗议之中,保护游行者的军人与巴希尔的护卫发生了冲突,6名军人丧生。这成了引发政变的导火索。
然而,就是在波诡云谲的苏丹局势中,随着西方全面撤离苏丹,中国一跃成为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
要说,中国人真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了赚钱天下没有不敢去的地方。
02
中国与苏丹的经济交往超过三十年,最重大的合作就发生在巴希尔执政期间。
年,苏丹两次内战之间难得和平窗口期,中国人开始规模化地出现在了苏丹。那时,苏丹已发现了石油,不过石油是西方公司的“蛋糕”,中国人则主要活跃在港口、电力、住宅、公路桥梁等诸多项目中,身份为外劳。
年巴希尔执政后,由于全面伊斯兰化,苏丹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交恶。很快,苏丹遭受到严厉的国际制裁,西方资本全面撤出。
一穷二白的苏丹很快便将注意力转向中国,当时只有中国能够提供苏丹进行石油开发的技术、资金与设备。
不过,由于第二次内战的爆发,尤其是当时中国还属于石油净出口国,中国对于苏丹石油并不热心。
年后,中国石油进口直线上升,等到年苏丹局势初步稳定,中国开始了对苏丹的大规模直接投资。
中苏经贸关系上升很快。仅9年一年,中国对苏丹投资就达到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能源领域。
中国在苏丹的采油设施
目前,中国在苏丹的企业超过家。中国最多的时候每年从苏丹进口石油超过0万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
苏丹政变,难免会让人想起中国当年在利比亚惨痛一幕。由于卡扎菲一夕垮台,中国对利比亚超过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历史会重演吗?
03
苏丹的麻烦很多,种族、宗教、石油……几乎集中了这个世界所有最麻烦的麻烦。
分裂之前,苏丹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国家。分裂后退居非洲第三。
北部苏丹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具有阿拉伯血统的族群,通用语言是阿拉伯语,控制着中央政府。
占据苏丹总面积四分之一的南苏丹则主要以黑人为主,信仰为基督教和原始宗教,通用语言英语。
这种区隔,显然是历史上阿拉伯帝国对该地区的侵略以及殖民征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次内战就因此爆发,南苏丹当年就有独立意向。
至于第二次内战则是因为石油大发现和大开发。
年,第一次内战结束,南方获得自治地位,停战协定规定南方的资源收益归南方。但2年后,可规模开采的石油被发现了,而且70%集中在南苏丹地区。
于是,苏丹政府反悔了。为了把石油收益尽可能控制在政府手中,苏丹政府不但调整了行政区划,在经济规划中把炼油工业设置在北方,同时出口通路也规划在北方的港口。对石油资源的争夺终于引爆了第二次内战。
至于达尔富尔危机,则是种族问题。当地百分之百信仰伊斯兰教,但是种族则是以黑人为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黑人和阿拉伯人经常争夺资源,到3年冲突终于转化为“内战”。
这样混乱的局面,依传统经验往往需要一个政治强人才能由乱而治,但是现实证明巴希尔也失败了。
04
奥马尔·巴希尔,年出生于苏丹北部一个阿拉伯农民家庭。16岁高中毕业后从军,因在内战中表现出色,一路擢升至旅长。
苏丹总统巴希尔
苏丹独立后借鉴西方民主政治,但显然并不成功。战乱不止,经济凋敝,民怨沸腾,苏丹一度是世界上最贫困国家之一。
年6月30日,巴希尔旅长发动政变。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自任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总理、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开始了他的强人政治时代。四年后,巴希尔改任总统,并于年、0年、年、年四次竞选连任成功,统治苏丹长达三十年。
巴希尔重要举措之一,并非尊重苏丹境内的多样性,而是在年在全国(除南苏丹之外)强行推行伊斯兰教法。这直接埋下了内乱的因子。
依靠外国的石油投资,苏丹在上世纪90年代曾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一举摆脱了最贫困国家的头衔,但是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苏丹经济遭遇困难,累积的麻烦终于总爆发了。
第二次内战加剧了苏丹的财政危机,达尔富尔危机引发的国际制裁,也让巴希尔成为第一个被国际刑事法院起诉、通缉的现任国家元首。
年当苏丹GDP再次下跌,同时通胀高达70%时,不满的人民开始大规模走上街头。苏丹军队历史上曾多次站在游行者一边,这次他们重演了历史。
05
和利比亚危机不同,苏丹政变并非由一个强大的反对派发动,而且政变之后政局并未迅速坠入不可控状态,这使得外界对苏丹局势有比较充裕的应对时间。
苏丹长期遭受西方全面制裁,巴希尔的下台虽然为缓和国际压力创造了条件,但按照西方国家的惯常做法,对苏丹的要价不会低,短期内苏丹和西方实现全面和解的可能性有限。
无论谁掌握苏丹,都必须继续维持和中国的联系。
苏丹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统治内核,所以在政变之后苏丹“利比亚化”或“索马里化”——也就是国家滑向全面失控——的可能性比较低,最糟糕的结果也许是“伊拉克化”。
最值得警惕的还是美国后续插手苏丹局势。
在巴希尔执政之前,美国和苏丹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关系恶化始于苏丹伊斯兰化,9·11事件后,美国认为苏丹庇护本·拉登和阿富汗“圣战者”,将其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实施全面制裁。
石油同样也是美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2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