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民心相通中国,我们的朋友

发布时间:2020/10/27 8:29:52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qsnbdf/200110/7745188.html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无论是国家外交,还是普通老百姓人际交往,中国人一向信奉“和”文化。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是我们崇尚的交往原则。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中国石油人的朋友圈也在扩大。

回望中国石油“走出去”的23年,在热带雨林、里海之滨、浩瀚沙海,到处都能看到中国石油人的身影,他们克服各种不适,入乡随俗,播撒友谊的种子,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们竖起大拇指:“中国,我们的朋友。”

这个站里,我是唯一的中国人

KUMS计量站中亚天然气管道上的跨国计量第一站,位于乌哈边境克孜勒库姆沙漠腹地,人迹罕至。站长褚军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个站里唯一的中国人。

与荒凉沙漠形成对比的是,褚军与哈萨克斯坦员工亲如一家,工作中为他们讲解输气知识、安全规定、管理程序,生活中相互信任尊重。

截至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中外籍员工人,本地化雇员超过90%。在印尼,本土化率甚至达到了99%以上。中国石油印尼公司副总经理布迪曾说:“我是印尼人,也是中国石油人。”

在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石油就业的土方人员更是累计超过2万人,约占土库曼斯坦全国就业人口的1%。

在土库曼斯坦,在中国石油就业的土方人员更是累计超过2万人,约占土库曼斯坦全国就业人口的1%。“到中企就业、到中国留学已成为土国国民的首选,”中国石油阿姆河公司土籍员工尼亚斯感慨道:“大多数家庭不缺钱了,城市变得漂亮了起来,中土天然气合作项目也为我们带来了整个国家层面的收益。”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仅上游项目缴税费就超过亿美元;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投入超过3亿美元;为当地提供超过3万个就业机会。

人人都是“外交官”

成为外交官是很多人的梦想,可在中国石油海外员工中,几乎人人都是“外交官”,他们在海外,不仅展示着中国石油人的风采,更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

欧莱德是欧洲一家设备制造公司的机械工程师,被安排到苏丹负责安装和调试一台产自欧洲的设备。

刚到苏丹时,面对中国员工,他经常爱搭不理,视而不见。可没想到一切顺利的调试工作在中期突然卡壳,这时,中国员工及时帮助了他,娴熟的手法、熟练地操作、清晰的思路都让这位欧洲人感到非常意外。

此后,他们发现原来欧莱德性格活泼开朗,喜欢逗趣,还总是和他们一起探讨一些设备的检修问题,成为亲密的朋友。

欧莱德说:“以前从未接触过中国人,对你们总是充满了误会,是你们,让我认识到真实的中国人。”

在苏丹,项目为中外员工提供菊花茶解暑

为边缘极度缺水的地区送水

在中国石油阿姆河公司的帮助下,学生们能够在温暖舒适的教室里上课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

在我们费尽心思学习外语时,中文也在世界范围内悄悄走红。为了能更好地跟中国员工交流,很多外籍员工都学习中文,对于他们来说,掌握中文也是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

在海外,中国员工不算流利的英文加上外籍员工蹩脚拗口的中文总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有时,当你搜肠刮肚想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英文单词时,外籍员工脱口说出你要说的汉语,这时,你的欣喜恐怕不亚于他的快乐。语言,让我们彼此加深理解;语言,为我们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中,充分考虑资源国、合作伙伴、当地社区的的需求,尽最大努力建设共赢局面,尤其注重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重视对当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与当地机构合作,以公司为平台提供就业和上岗培训;另一方面还会定期选派员工来中国学习。

苏丹喀土穆炼厂检修施工人员向外方人员传授技术

印尼巨港电厂内,大庆油田电力保运员工与外籍员工调试运行系统

苏丹总统巴希尔曾说过:“中苏之间的石油合作,最珍贵的礼物就是通过合作培养了许多苏丹年轻人,培养了许多苏丹的石油人才。”

飞越崇山峻岭,飞越戈壁沙漠,带着友谊、带着梦想,中国石油人阔步走向海外。

在奋斗的路上,我们收获最深的就是友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更加期待与世界更多的国家成为朋友。

责任编辑

杜赛男

来源

一带一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1967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