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好书共享17建筑必读100本

发布时间:2019/3/29 3:35:13   点击数:

原创整理:凡加方案手绘(ID:shfanjia)

以设计为导向的先锋手绘。

大家好,

我是小加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

讨论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作品

《场所精神》

建筑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的方式。

————(挪)诺伯舒兹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C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建筑精神上的涵意而非实用上的层面,尽管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该书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机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

一.内容介绍

目录

场所?自然场所人为场所布拉格喀土木罗马场所今日的场所注释图片引用来源译名对照译跋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二.作者简介

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

年生于挪威奥斯陆,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年在哈佛大学

以及-年在罗马继续研习。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年4月辞世。

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国Ulm造型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Trondheim技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达拉斯大学、并于-年担任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除了教职以外,亦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并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等著名的建筑杂志撰文。

三.推荐理由

什么是场所呢?我们日常接触的人、动物。花、树、森林、石头、城镇、道路、窗户、太阳、月亮、白昼、季节的变换、无形的感觉等等这些都是抽象的东西或工具,能满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目的,但往往我们对工具却往往比对生活世界还要重视。这些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却矛盾的关系,他们共同为我们创造出来一个环境。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场所却又不止是抽象的区位。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是定性的整体的。一处场所具有独特的地方认同性,建筑物站立于大地,葱香苍穹,与环境产生关联,产生人为场所。场所结构以空间和特性来进行分析。空间暗示构成场所的元素,比如凯文林奇《城市的意向》一书中介绍的节点、路径、边界和地区这些概念。建筑理论常常以具体定量的角度来描述空间,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是具体空间的主要观点,也暗示了空间有各自的扩展和包被。特性往往与气氛相关,是一个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可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比如“欢愉的”“庄严的”“可怕的”“保护的”“实用的”。这些特性由场所的材料、造型所决定。特性和空间在边界处结合在。建筑的目的就是揭示原始的环境中的意义赋予其这种意义下的特性,使环境成为场所。有认同感的场所是有具体的环境特质的,认同感是归属感的基础,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建筑帮助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定居,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特质,并使这种特质与人产生密切关系,场所精神形成。

首先对于自然的理解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只是方法,而是一种存在的概念,暗示意义的体验。理解自然的三种方法:以自然的力量作为出发点,同时是这些力量与具体的自然元素产生关联(山丘、山峰相对于平原,与人保持着距离,因此在中世纪的绘画里,岩石和山是蛮荒的象征);自变迁的时间中抽取出一个有系统的宇宙秩序(古埃及人认为太阳升起的东方是生命的领域,而西方代表了死亡);对自然场所的定义,将自然场所与人基本的特征向比拟(希腊人往往将岩石洞穴水井等拟人化为神人同形的众神)。“物”“秩序”“特性”“光”“时间”是对自然理解的主要范畴。场所的结构可以用节点、路径和区域加以描述,有些元素界定了空间的方向,有些界定了扩展的模式。透过地表、欺负、植物和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特性的场所。

人类存在空间最简单的模式是在水平面上和垂直轴线在平面上,我们创造中心、路径、领域,组成了人类日常世界的具体空间。讨论自然场所的基本类型时,常常是和天地相关的。在以地为主宰的地景中,以原型的“物”的差异来进行分类。首先浪漫式地景常常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人以亲密的感觉与自然生活在一起。个体在自然中寻找其本身的隐蔽场所,北欧的森林往往是这种自然环境的典型代表。当环境是一个绝对的外在的秩序试时(沙漠),人必须去了解场所的存在物,才有办法是住所成为可能,这类场所被归为宇宙式地景。古典地景的场所精神最主要的表现是很清楚地界定人的爱心所关怀的自然场所。前三种就形态而言很少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是参与在各种不同的综合体中,这就形成了复合式地景。地景决定了主要的存在意义,因此许多人在搬到陌生的地景是会感到陌生(平原、山地;成都、重庆)。

当人参与到环境中,对环境进行处理,形成了人为环境。人为环境反应出人对自然环境和一般的存在情境的理解,常常有三种模式。模式一:将自然力量具体化。一种方法是将此力量直接用线条和装饰来表现,哥特式教堂建筑常常表现了这种思想;另一种方法是将其具体化为人为的物,比如金字塔。模式二:将宇宙秩序由空间的组织加以形象化,特性则由造型的明晰性来象征。用路径具体时间的向度,路径-行进-时间-中心。所有人为的聚落都表现出集结的特性,农庄、村落、市镇、城市。前者直接与土地产生关联,后者将具有地方性根源的造型加以结合。

人为场所的结构往往是一系列的环境层次,从市镇到村庄到住宅再到其内部。他们最明显的品质就是包被、而边界决定了包被的程度和空间方向(集中性、纵向性)。它的意义和特性不能只以造型或美学的观点来说明,而是要仅仅和创作过程发生关系。将人为场所的精神和意义具体化,通过建筑来表示,所以和前面对自然场所的分类相类似,用建筑来表示人造场所的具体化,将人造场所谈论成“浪漫史建筑”“宇宙式建筑”“古典式建筑”“复合式建筑”。第一种以活泼动态的特性著名(中世纪城镇),第二种带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绝对的秩序,理性而抽象(伊斯兰建筑),第三章人为环境常常引发人的可想象性和明晰的秩序(希腊建筑)。在都市中,集结了各种意义,能够提供了许多认同感的可能性,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比在一个陌生的地景中更容易有“在家”的感觉。

之后,作者以三个城市为例,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人为环境的一些具体特点。这三个城市分别是布拉格、喀土穆、罗马。对三个城市的介绍作者都是从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开始叙述,分别阐述了不同场所的意向、结构、意义。在布拉格,所有老房子同时是恋地的也是高耸的,结构将难以捉摸的内部系在一起。旧城镇在结构上遵循早起的中世纪模式,新城镇则可以规划,空间结构被浓缩在主要的公共性建筑内部。内部的神秘性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反应,而外部的魅力来源于非凡的连续性。而喀土穆是由三个不相同但却息息相关的聚落组成。空间呈密集的水平型。沙漠、绿洲、阳光成为这里主要的自然元素,对自然的依赖表现在对地方性材料以及演的的运用上。住所的内向型和外部环境的广袤无垠形成辩证关系。罗马永远保持自己的认同感,充满纪念性,各种尺度和形状的建筑物和空间形成一个庞大的簇群。外部空间同样具有室内性。抽象的轴线是城市变成广阔整体中的焦点。罗马集结了一个完美的环境并予以形象化。

场所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归属感,这取决于人对它的认同感。一个场所的认同是有区位、空间配置和特性是否明晰所决定的。自然的意义在于将物、宇宙秩序、阳光、气候、时间统一在一起,人与自然之间是挑战与回应的关系,而非对立,人也是自然以及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人在建造自然的同时也建造了自己,对于意义的寻找不在于凭空构想,意义是世界上所固有的,大多来自于地方性。人对于场所意义的体验通过建筑来具体化。对意义主体的彰显和变异,是艺术具现的主要方法。当这些所有的要素都很好的具体化是,便产生了强势的场所,强势的场所能够给人以强烈的环境认同感。时间的流逝会带来实用的变迁、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必须以尊重场所精神的方式予以具现。尊重场所精神并不表示抄袭旧的模式,而意味着肯定场所的认同性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这和伊势神宫如此项次。对场所精神的体会与领悟要求我们脱离乌托邦的图纸构想,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在现在的都市里,传统意识里的街道与广场不复存在,都市成为了单元任意的组合。地景失去了它的意义成为了广泛的拓展。大部分的现代建筑与地景毫不相干,没有一种连贯性和都市整体感,因此在都市中环境经常让人没有方向感。然而造成这样的结果却是因为人们希望追求很好的人类环境。这源于两个原因:一是都市问题,城市作为一种现代聚落常被视为一栋膨胀的建筑而不是一种都市场所,现代运动开始时以实质的观点来理解环境的概念,仅仅是对空气、阳光和绿地的需求。另一个原因在于国际样式的流行,在20年代主张现代建筑不应该是地方性或区域性的,而应该遵循一些四海皆准的原则。若要赋予建筑物和场所独特性,设计应该将地方性和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而不是一般性的类型和法则。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注重建筑的心理尺度,创造出“一条全神贯注静默沉思的船”,它也变成了场所中一个有意义的真实中心和集结力量。若是对物的理解倾向于形式上而非存在上的感受,那么“浪漫式”的建筑很容易流落为一种肤浅的情感,建成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会简约成一种乡愁。场所理论提供了一种思路,提供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建筑的方向与目标:对于建筑的设计应该是对场所的重建。

好啦,

今天的推荐就到这儿啦~

大家看的还过瘾嘛?

哈哈,没有过瘾的

点击

相关阅读哦~

无问西东——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好书共享-01|建筑必读本—《建筑师成长记录》

好书共享-02|建筑必读本—《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好书共享-03|建筑必读本—《城市意象》

好书共享-04|建筑必读本—《建筑家安藤忠雄》

好书共享-05|建筑必读本—《走向新建筑》

好书共享-06|建筑必读本—《交往与空间》

好书共享-07|建筑必读本—《建筑语汇》

好书共享-08|建筑必读本—《非常建筑》

好书共享-09|建筑必读本—《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

好书共享-10|建筑必读本—《建筑师的20岁》

好书共享-11|建筑必读本—《清式营造则例》

好书共享-12|建筑必读本—《外部空间设计》

好书共享-13|建筑必读本——《存在·空间·建筑》

好书共享-14|建筑必读本——《癫狂的纽约》

好书共享-15|建筑必读本——《建筑十书》

好书共享-16|建筑必读本——《“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

编辑丨小加

/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凡加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

van

shjifan.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如何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177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