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历史 >> 本报专访汉中首位援非医疗女医生在苏丹
——专访汉中首位援非女医生沈兰兰
我省援助苏丹医疗队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而她是第31期赴苏丹援外医疗团队中唯一的汉中女医生,也是汉中第一位赴非洲地区援外医疗的女医生,今年10月回到汉中。沈兰兰,祖籍江苏,从小在汉中生活成长。年参加工作,如今已有22年的从医经历,目前是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在遥远的异域,忍受亲人相隔之苦;不畏艰辛,甘冒生命之险,为当地百姓消除病痛。在他们眼里只有病患,没有国界之分。
年8月,沈兰兰所在的陕西省第31期赴非洲国家苏丹的援外医疗队正式出发了,在为期两年的医疗救治中,他们思索的不仅仅是如何在落后的医疗环境中进行救治,更是一次对生命、人性的重新探知与洗礼。
他们的目的地是离苏丹首都喀土穆公里的阿布欧舍,在这里有医院,“阿布欧舍”医院。用沈医生的话说就是:卫生院的硬件医院相当。
医院工作的两年中,累计接诊患者门诊诊疗病人余例,完成各类手术余例。其中巨大子宫肌瘤切除2例,复杂性子宫肌瘤剥除3例,经阴道子宫切除15例。率先开展了老年子宫脱垂阴道封闭手术15例,妊娠合并巨大卵巢肿瘤手术1例。医院手术史的空白,给缺医少药的非洲地区带去了福音,也为中国医疗队争得了荣誉。
缺药少医的苏丹
记者:是怎样的机缘使您加入了援外医疗组织前往苏丹?
沈兰兰:医院有这样的机会时,我只是试着申请并没有想到会选上我。确定入选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前培训,最重要的就是外语培训。
记者:苏丹当地的医疗现状是什么样的?
沈兰兰:就像众所周知的,很落后,经济条件也不好,缺医少药现象严重,致使正常的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举个例子,遇见心衰病人没有西地兰,只好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比如说:利尿剂、其他扩管药,病人情况好些再给口服强心药治疗。宫口全开的病人从家里来,血库中是没有备用血的,苏丹都是亲属(艾户)之间献血,作为大夫这时候只有无助地等待。停电了手术室没有灯,窗帘拉开全靠日光,继续手。苍蝇蚊虫随意出入手术间,甚至落在手术台上。想找人,也可以随时进出术中的手术室。
消毒设备更是无从谈起。比如说,一个手术器械多个病人用,洗手护士只用肥皂水洗手后就上台,手术室消毒液不加盖,暴露在空气中,使用浸泡消毒时间不够。还有就是当地妇女的医学知识很匮乏,经济条件也差,医院做检查的,有些人家甚至连生产都是自己在家解决,所以孕、产妇的死亡率很高。
大部分医疗设施、设备都是咱们中国援建、支援的,没有这些援助,他们都很难开展正常的医疗救治。
在苏丹的日子这样过
记者:初到苏丹,工作、生活方面都会很不适应吧?是怎样克服的?
沈兰兰:工作方面,像是在手术配合上面很难达到我们的预期。医院护士少,整场手术可能就这一个护士,递器械、拉钩全是她一个人,手忙脚乱是常有的事儿。
有时候会碰到一些年龄很大的护士,这些老护士经济条件都不好,全家就靠她一个人养活,所以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工作。医院审查得不严格,有的护士身体状况不是太好,还在协助我们做手术。手术中碰到很紧急的情况,她们非但帮不上忙,还会影响到手术的正常进行。所以一遇到大手术就只能叫上其他外科医生协助进行。
考虑队员安全,援外医疗队管理条例规定,队员不允许私自外出,如果外出必须请假而且两人结伴方可外出,这样医疗队员的活动范围就非常有限,医院、驻地两点一线。
为了排解寂寞,医疗队们在驻地的院子里种菜、种花、种草。不过医生们种菜的水平大多不怎么样,所以蔬菜基本没有收获。如果种的花开了,队员都会去拍照留念,给援外生活增添了乐趣。
想家了,通过 医疗队员除了自己医务工作外,还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排班轮流买菜和休息日做饭。所以最后队员们都会用阿拉伯语同商贩讨价还价,知道哪里的东西便宜,哪个商店卖肉,哪个地方买米和面。
初到苏丹大多数队员不会做饭,没办法上网查资料看牛肉怎么炖、鸡块怎么烧,只能请教会做饭的老队员,两年的磨练,厨艺大大提高了,我也学会了做清炖羊肉,蒸凉皮。
记者:中国医生在那边的居住环境怎么样?
沈兰兰:我们医生居住的环境还是可以的,都是咱们中国人自己建的宿舍。相比较当地居民的砖瓦房、茅草房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缺水少电是常有的事。在那边常年都是高温,最热的时候室外能达到五十几度,所以一停电没了空调马上就是汗流浃背。但往往一停电就停水,回到宿舍也没水可以洗澡。最后大家都有经验了,常常提前存些水应急。
患者眼里的中国医生
记者:在这两年援非期间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吗?
沈兰兰:印象深刻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但其中有两例产妇死亡的病例让我十分感慨,它是个遗憾更是个悲剧。在苏丹的这两年时间里,我接诊了很多患者,唯独这两例死亡的病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一个产妇在怀孕期间就患有重度贫血,医院的时候就已经无力回天了。另一个是产妇自己在家里生产,发生大出血后才被医院,送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医院根本没有血库,很难及时救治病人。
这两个病人放在国内很难想象会造成死亡,她们医院生产的意识,医院做医院生产,这些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记者:当地人民对咱们中国医生是什么样的印象?
沈兰兰:就是信任!很多当地的患者一听有中国医生都是慕名而来,大老远坐十几个小时车来的人不在少数。
在当地人的心中,“中国医生”就代表着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救治。
编辑张晓旭师韵
监制杨柳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生活的帮手
孩子成长的伙伴
阅读报纸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年度《三秦广播电视报·汉中版》。
联系—
联系人:朱洪翔杨柳
投稿邮箱:mxxf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