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海外创业故事会庞裕民激情燃烧的岁月

发布时间:2017/12/8 13:35:33   点击数:
故事简介

?他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海外石油人,说着外语穿着西装,在最好的年纪,来到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方。无惧战争、酷暑、蚊虫、沙暴、工期的煎熬,只为一个宏大的愿望:拿下大油田。中国石油最早的海外石油人,就是以这样最中国的方式,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家国情怀用“舍得”定义,人伦亲情以“奉献”注解。中国石油的海外业务就是在他们的奠基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成长。

激情燃烧的岁月

大家好,我叫庞裕民,今年61岁,已经退休。在中石油工作44年中,最让我难以忘怀还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参与海外创业的那段激情燃烧岁月。

我从90年代初就参与了中石油的国际市场开发,但是真正进入到海外勘探开发业务还是从年开始,从那时候起把去海外项目工作叫“上项目”,“苏丹”就是我参与的第一个海外油气项目。那时候我们多是通过各种媒体知道“苏丹”是非洲一个集贫穷、饥饿、疾病、战乱的遥远国度,人民的生存都是问题,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生会和它发生什么联系,但是人生的经历就是这样,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公司领导为了确保中石油第一个重要海外项目的运作成功,迫切需要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合资公司工作,当领导找到我的时候,自己思考了许多。首先是没有在联合公司的工作经验,但是这正是自己需要提高完善的挑战和机会呀;再者苏丹的条件很恶劣,可是我们国家派出的医疗队在那里已经工作了几十年了,别人能去我也应该没有问题;非洲对我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大陆,能有机会去这儿工作也应算是机遇吧;还有麻烦的就是孩子小,98年他正在上小学,一旦上了项目就等于孩子的教育和家里的事情全都落到爱人自己身上,去还是不去?抉择很重要。

但我征求家人的意见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父亲和岳父觉得男人出去闯荡应该支持,可是母亲和岳母认为在家了平平安安的过日子挺好的,不希望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当我问及我爱人的时候,她很平静地说:“你自己的事儿,你自己定,你愿意出去,我不反对”。也可能是她感觉到了我想尝试的念头,作为一种夫妻的支持和信任,没有阻拦我。但这一去就是十年,等到回国工作的时候,孩子已经上了大学,我的父亲也在这段时间里离开了我们,这就是我们这批海外人已经、正在和将要承受的经历。

苏丹项目的成功不是靠运气,靠的是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这一点从我开始接触CNODC(那时候叫国际合作局)就深深的感觉到了,它跟别的单位不一样,工作紧张,计划性强,很多目标都是在很难完成甚至说不可能完成的背景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圆满完成的。从我接到上项目的通知到出发,只有一周准备时间,当我来到北京青年湖办公室,出国组的工作人员将全套的出国证件、机票和手续交到我的手中,安排了临时休息的酒店,用车准时送到机场,到迪拜后转机也都已安排妥当;到了苏丹,那时的喀土穆非常破旧,但小尼罗的工作人员用车接送到中方驻地,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一气呵成,我开始感觉到了某种不同了,到了驻地后住房里的个人用品全套的配好,洗衣、吃饭等各种服务一应俱全,在一个落后、社会依托很差的国家,能把这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算是国际化的开始。

等到后来我也知道,咱们更早期到苏丹的石油人才是真的艰苦,BGP第一批地震队到苏丹,船上拉的除了施工器材,还有大米白面等生活资料,更有甚者施工所需的柴油都是用船自己带去,那时候苏丹甚至没有能力供应施工所需的燃料。

在那个年代,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有人长途跋涉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人为您接风洗尘,吃个饭喝个酒什么的。但那时的苏丹项目更好像是战场,我到了驻地是下午,除了接我的工作人员把我安排到房间,告诉我注意事项和几点开饭,谁都没见到。晚餐到饭厅吃饭,初来乍到谁也不认识,找了一个没人的小桌坐下,等我快吃完了来了个女同志坐我对面,吃着饭一直在想事,估计吃的什么自己都不知道,半天没说一句话。突然她好像是发现了我,开口问我:“你是刚到?”我连忙点头说:“对对对。”这时我就想她是谁呀?她也不给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国内就知道苏丹项目有一个叫王莎莉的,要我立刻上去就是她要求的,于是试探着问了一句:“你是莎莉总吗?”她愣了一下,马上问:“你应该是庞裕民吧?”我说是的,“今天晚上7点,会议室开采办会,你要参加”。这就是我第一天到苏丹,简单朴实,用一个工作会已迎接了我,这就是海外的工作节奏和效率。

苏丹是我们海外创业的第一个大项目,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吃了不少苦头,付了学费和血的代价,项目的成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海外创业的优秀人才,成为了支撑中石油海外事业的中坚力量。

苏丹的自然环境很恶劣,社会依托也几乎为零。在野外经常能看到一米多长的蜥蜴横穿公路,还能随意看到路边的水草里一群群水獭在里面张望。可以看到像老鹰一样的大黑鸟快速地从天空俯冲下来抓起一条蛇。这鸟甚至能俯冲下来从我们的碗中抢肉吃。更可怕的是热带疾病,防不胜防,一旦得上又缺医少药,大家的健康乃至生命都受到很大的威胁。苏丹是大陆热带气候,6月到11月雨季时洪水泛滥,12月到来年5月旱季的时候,干燥无比,地都会裂出口子。那里的沙尘暴很厉害,总是强风带着尘土像一堵几百米高的墙从远处平移过来,速度特快,每秒十几米,排山倒海的气势啊。到了雨季呢,地势低的地方都会变成一片汪洋,洪涝灾害特别多,毒蛇也很多,野外它们经常和电缆线缠在一起,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咬伤。

记得我们接管苏丹6区项目伊始,由于过去的几年没有正常的作业,油田现场遗留下来的材料分布在方圆上百公里的四个存放地点,根本就不能称其为库房,就是一个个露天的场地,大部分材料裸露堆放,围栏封闭不严,牛和羊经常在里面溜达;至于库存种类数量等等,没有人搞得清。筹建前线库房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在苏丹油田没有库房任何作业都无法开展,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时候我们生活的配套设施都没到位,连生存最基本的水电都没有。可是时间不等人啊,如果不在雨季整好库房,保证旱季施工,随便耽误一两个月就意味着要耽误近一年的工期。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发扬没有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了。没有住房和办公室,就用运材料腾出的集装箱睡觉和办公,没有食堂和炊事员,靠每周一次从喀土穆配送点生活物资,想吃口热饭需要自己动手做;没有厕所,没有热水,没有空调,天气最热的时候,集装箱里能达到60多度,只能等到晚上太阳下山人才能进去,可这时候讨厌的蚊子又成群结队地来了;集装箱里用了几张行军床,比联合国难民营的水平还要差。我当时对兄弟说,生活条件再差,硬着头皮也得上,我承诺你们3个月住上有空调、有热水、有厕所的集装箱。

困难和挑战现在想想仍然是心有余悸,但是同事们没有退缩,纷纷表示听从分配,坚决干好。于是我选了两个最优秀的同志去了前线。这个地方当时人烟稀少,雇不了几个当地员工,大部分时间他们既是库房的管理者,又是搬运工。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他们既要开辟新的库房场地,自己动手搭料棚;还要去各地查清库存,进行筛检和搬运。他们白天不是在高温的场地就是要钻到集装箱里面工作,将混装的材料查清后重新分类摆放,晚上要登记做账。工作强度之大难以想象,且不说钻井材料那刺鼻气味,光是6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就让人工作几分钟后浑身上下像水浇一般。

这两个兄弟非常能干,白天工作时裸露的地方都被晒得脱了几层皮,好多关节处由于干活出汗而磨得发了炎,由于长期蚊虫叮咬和疲劳过度,这两个同志都感染了马来热,由于防护措施有限,身上被蚊子叮咬的到处是包,一段时间下来被晒得很黑,跟当地的非洲人一样一样的了。

其中的一个人回国休假路过喀土穆,大家猛一下愣没认出他来。留下来的那名同志,由于超负荷工作患了眼病,但他自己吃点消炎药坚持工作,其他去库房办事的同事发现后告诉我们才知道,等到派人上去将其换下的时候,他的结膜炎已经很严重了,发展到视线模糊,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苏丹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扬了“先生产后生活”的精神,工作嘛确实就是这么干下来了。时代不同了,现在承受那种的艰苦机会已经不多,可以说是那种艰苦是无法复制了,也正是这种的磨练,造就了新一代的海外精英,当年的这个小伙现在已成长为海外项目的总经理。

当时从喀土穆到6区现场的道路都是土路,一到雨季路就找不到了,运送人员和物资只能靠飞机。而6区原有的机场跑道只有米,只能起降小飞机,根本适应不了油田作业需求,既要加长跑道又要节省成本,还要抢时间,怎么办?我们找了跑道的设计公司、监理公司和筑路公司,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建成了长达米的砾石跑道,中国石油人在海外建飞机跑道,六区开创了先列。跑道是砾石的,飞机呢?都是飞了几十年的苏联货机,人货都是从飞机屁股上去。记得有一次,飞机在欧贝伊德经停时轮胎瘪了,就在现场修补轮胎。然后,还得靠我们自己把飞机推到跑道的正确位置,才能重新起飞。

为了搞好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飞机经常要免费让当地部落的老百姓乘坐,有时他们会把鸡和羊等牲畜带上飞机,就出现了人和动物一起做飞机的有趣场景。那些货机都是乘客在飞机的两侧面对面坐着,中间就堆放我们的生产生活物资,还有当地老百姓的活牲畜。

当时在喀土穆的工作条件没有现场那么艰苦,但是工作压力非常大,只要上了项目都是一周工作七天,从早上一直干到深夜,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工作加工作,让油田早投产。早期到苏丹创业的人每天主要的业余活动,就是在楼顶的那片二三百平米的空地上锻炼,大家从楼顶的一边一字排开往前走,走到头就一起转身往回去,这么往返几十次。人多的时候,就会分成几排,交叉着走。还有的人一言不发,沿着边缘一圈一圈地跑。如果你不了解情况,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感到很害怕的。很多苏丹人看到后就以为这是中国人的某种祈祷仪式。

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里,我们和其他的伙伴、当地员工们一起拼搏奋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作业绩——

年5月,中国石油海外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苏丹正式投产,用时仅11个月。

年8月30日,苏丹第一船原油装船出口。苏丹由原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年5月16日,用不到两年时间,在苏丹建成的中国石油海外第一座炼油厂喀土穆炼厂,被誉为“非洲大陆上的一颗明珠”。至此,苏丹上中下游一体化油气产业链已具雏形。

年7月,苏丹6区进入商业开采阶段。

年7月,苏丹37区投产,成为海外第二个千万吨级大油田。

可以说,那些年我们在苏丹的创业是风生水起,势如破竹。

然而,近些年来,苏丹却陷入了越来越频繁的战乱和武装冲突之中,投资环境发生巨变,苏丹业务进入“二次创业”阶段。

年7月,苏丹南北分国而治,南苏丹独立。

年1月,南苏丹政府责令南37区和南区全面停产。

年4月,南苏丹区、37区相继复产。

年12月,南苏丹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区再次停产,37区也处在了停产的边缘。苏丹“二次创业”愈加艰难。

武装冲突造成油田设施损毁严重、工程服务队伍大批撤离、许多当地雇员为躲避战乱离岗、物资匮乏、交通瘫痪。可以说,苏丹的投资环境又回到了从前,甚至更差;但是与当年不同的是,我们的员工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有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再创辉煌。

年,我快退休了,回想40多年的工作经历,最充实的一段是在海外工作这十几年。我总觉得自己职业生涯的句号要落在海外,画在一个有意义的地方才圆满。公司领导理解和支持我的要求,希望我再去苏丹。

在苏丹我经历了艰苦创业的磨难和成功的喜悦,这次是要经历在战争环境中工作的新挑战。就在大批人员撤离的时候,我第三次奔赴南苏丹,开始经历战火中的苏丹项目“二次创业”的艰辛,体验中石油海外员工的执着和坚强。

讲述一个南苏丹阿达尔油田遇到袭击的真实事件。那一次,我们的监督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急促的对讲机叫醒。营地经理急促地报告:油田附近有紧急情况,要求员工立即转移。不到5分钟,营地的中外方员工都集中到停车场,准备从预先开通的西门转移。正在清点人数的时候,营地东侧几十米处突然响起枪声。他立刻大喊:“趴下!趴下!”枪声瞬间猛烈起来,子弹打在附近的营房上发出“嘭嘭”的声音和汽车轮胎被打爆所发出的“嘶嘶”声让大家担心会有人中枪!10多分钟后枪声渐渐稀疏。有人准备站起身跑离,监督急得大喊:“别动,趴下,再等等!”话音未落,枪声再次大作。又过了10多分钟,枪声再一次稀疏和渐远,大家听从指挥,按照防恐培训的要求,匐匍前进,一直爬过营房,沿着演练过多次的道路,听着依旧噼里啪啦的枪声,闻着空中弥漫的火药味,摸黑前进,弯腰跑到转输站的集合点。经历战火后,大家要像往常一样给家人报平安,说的话跟以前都一样:“放心吧,这儿一切正常、平安。”

南37区的同志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生产,继续发扬着苏丹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保证了苏丹“二次创业”的成功,至今依然是CNODC重要的现金流贡献者,这个成绩真的来之不易。

在海外工作,岗位频繁调动是很正常的。我在CNODC工作17年,11年在海外,期间换了9次岗位,这还不包括临时派去支持新项目启动等工作。

有时候,一纸调令,或者领导的一个电话,就行李打包换个国家;有时候,回国休假的箱子还没打开,就接到通知赶飞机出国执行紧急任务。我们那一批老同志基本都是这个“随时准备出发,哪里需要去哪里”的状态。这应该是多年受党的教育和海外经历沉淀给我们的一种时代的性格特质吧。

我认为海外的工作虽然环境艰苦,极具挑战,但是也会有很多收获。特别是眼界的开阔,精神上的充实,是在国内工作难以获得,也更能体现“舍得”这两个字的含义。

当我在海外工作的时候,都会把这些经历和认识同家人分享,告诉他们国外有意思的所见所闻,非洲是什么样,中东是什么样,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每次回国,我都会给孩子买一些新鲜玩意儿,吃的、玩的、学习的都有,还会带一些国外杂志,跟他讲上面的故事。我记得家里还没买彩电的时候,就花了比买彩电还贵的钱,给儿子买了一个很棒的乐高智力玩具,带电动机、传感器,有电脑编程和接收器的那种,那时候这些东西在国内还买不到,也很贵,但是我觉得这是智力投资,很值得,以至于现在想起来仍然有自豪感。

有人说到海外工作,孩子完全照顾不上,会缺失父爱母爱,影响孩子的成长。从时间上来说和子女的交流是少了许多,但由于对世界上各种文化能有实际的体验,个人国际化程度也大幅提高,这对于我们和子女的沟通有另一种帮助。我和儿子在国内相处的时间确实不多,但我能一直努力和他保持着良好沟通,能够像朋友一样的交流。我觉得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伦理起作用,更多的是我常年海外工作培养出来的国际化视野起了作用,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帮助了我们。我们之间的交流很简单,但是很流畅,他无论遇到高兴还是困惑都会和我沟通,因为我让他感觉到,我不仅是父亲还是一个他可以信赖的朋友。

我们第一批上项目的海外员工子女现在大都已经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我们每每听到的都是一个比一个优秀,这应该也是海外创业的重要成果之一吧。

海外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特别是作为配偶的各种付出;她们中很多人是党员,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全力支持另一半在海外拼搏,成为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的特色之一,我和大家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我就特别要感谢我的老婆。如果没有她把家里料理得妥妥当当,把孩子培养得堂堂正正,我也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此生能找到这样的伴侣是我的福气。记得年,我儿子在准备高考,而我父亲又恰好病危住院,我在海外项目上,我爱人一边照顾孩子学习,医院送2次饭,从来没有医院的病号饭,也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

父亲去世以后,我母亲就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老人的生活起居由我老婆照顾,特别是我在海外,儿子在国外读书的几年,她们两人整天生活在一起,亲如母女,以至于我的母亲总说她的媳妇比女儿好。

她的爱心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10年前第一次海外员工家属特别奉献奖就授予了她。当和儿子聊起要找什么样的媳妇时,我说,就按您妈的标准找;儿子跟我说,那这辈子我可能找不着了。

30多年前结婚的时候,我们夫妻俩有过约定,当我们有谁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不要放弃,要相互支持,让一个困难变成半个困难;当我们中有谁遇到好事儿的时候,另一个人要泼泼冷水,降降温,不要高兴过头,凡事过犹不及吗,平平淡淡过正常的日子才是真,就是这种平淡伴随着我们几十年。

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们有太少的机会去细致的体会生活,好像整日在忙碌中度过;现在退休了,回想一下好像需要补课的项目太多太多,我们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来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憧憬一下未来,我们要努力争取把日常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我们会有更多的二人时光,虽然没有了年轻时候的卿卿我我,但是我们有了更多的相互关爱和欣赏;我们要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品尝各地的美味佳肴,去世界各地领略异国风情,去海岛上享用休闲时光。

作为一个老海外,我为能够参与那段创业时光感到自豪,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END-

赞赏

长按







































初期白癜风
白癜风临床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138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