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

发布时间:2018/5/13 19:42:38   点击数: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无驼政可言,骆驼均由民间牧养。由于交通运输落后,北方和西北荒漠地区的军需民用均需骆驼运输。如民国初年北京用煤仍由骆驼驮运(图l一9、图1-10)。新疆与内地不通公路,成立“新绥公司”大搞驮运,由内蒙古和甘肃输入数千峰骆驼,担任兰包、兰陕物资和盐碱等土特产的运务。因此,民间养驼业仍能正常发展。年统计,全国共有40万峰骆驼。其中内蒙古12万峰、新疆9万峰、宁夏6万峰、甘肃5万峰、青海4万峰。在日本侵华战争和反动派摧残下,养驼业积弱不振,骆驼数量锐减。到年,骆驼只有20余万峰了,13年减少一半。养驼业濒临破产的边缘,牧民生活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

国民党统治时期,年军政部设马政司,下设牧政、马事、兽医三科,各省设马政局,后改为国防部联勤总部马政司,掌管全国马牧。按照马政计划养驼业没有列入,仍由民间经营。仅于年原国防部为了巩固西北沙漠国防,确保玉门油矿安全生产,始以驼代马,仿效前苏联和英法在非洲建立骆驼战斗部队军制,在甘肃创办新型沙漠兵种,成立“陆军独立骆驼兵团”,贺新民任团长。

由于骆驼向来只作为运输工具,编成战斗兵团在我国近代军学史上尚属创举。有关驼兵训练、军驼调教、军驼培育和饲养管理放牧等驼事,均无陈规可循,事事都须新创。因此该兵团除参照骑兵团常制编组外,另设立拥有多位研究人员的“骆驼研究室”、“驼术试验队”和“牧驼场”,进行骆驼专科研究。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该团在研训的同时担任玉门油矿内外警卫和从酒泉经马鬃山至哈密一带的中蒙边境巡逻任务。按原国防部制发的编制,全团共有官兵人,驼、马余峰(匹),装备各式轻重武器余件。骆驼研究室曾主编《驼术教范》、《驼兵战术》、《驼事》等书,贺新民编著《驼学初编》,作为驼兵教材。

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重视,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也由于畜牧界逐步认识到发展牧业,畜种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等原因,荒漠地区的养驼生产被提上日程,骆驼科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lO多年间,西北及内蒙古养驼地区形成了一股“骆驼热”,畜牧界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关研究。

年冬,“全国骆驼育种委员会”成立,在内蒙古巴彦浩特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其后每两年轮流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五省区先后召开了六次会议,交流养驼生产经验,开展学术交流,相互参观学习,大大促进了养驼生产的发展和骆驼科学研究的进展。年,国际骆驼学术会议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来自14个国家的3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董伟教授作了“中国的养驼业”报告,陈北亨教授作了“双峰驼的繁殖生理”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宁夏农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编写的《养驼学》和贺新民编著的《骆驼学》相继出版。这些都对骆驼科学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养驼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古生物学家奥尔森夫妇,来到内蒙古农牧学院座谈双峰驼的起源与驯化问题,临行时,以贺新民所著《骆驼学》一书相赠,专家表示,这是他“此次来华的最大收获”。

年,日本赛马协会顾问竹中良二来内蒙古农牧学院进修,按计划安排3天的养驼学讲授。他深为短期学到不少骆驼知识而感到满意。

在此期间,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投入大量人力,组织了大规模的骆驼资源普查,对当地骆驼的数量分布、养驼历史、品种形成、体形外貌、体尺体重、生产性能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各地的养驼情况。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各地骆驼选育计划,组织了选育驼群。据统计,各省区先后组建骆驼选育群个,其中白驼群11个,繁殖母驼3万余峰,选育用公驼多峰。

与此同时,各地生产技术部门、农牧院校、科研院所相继开展了有关骆驼科学的单项研究。在骆驼的适应性能及其生理机制;骆驼解剖、生理;骆驼的生长发育规律;骆驼繁殖生理、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骆驼绒毛生产性能、纤维类型、组织结构及氨基酸组成;骆驼产肉性能;骆驼产乳性能、乳脂含量及乳蛋白化学成分;骆驼的放牧采食行为及尿素补饲效果;骆驼疫病防治;骆驼的起源、进化发展史的研究等方面,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大大丰富了骆驼科学的内容,有的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骆驼用于军旅,我国始于汉太初3年(公元前年),汉朝出兵伐大宛(即今吉尔吉斯共和国),随行“橐驼以万数。”在国外,公元前年实玛利人组成“数不清的骆驼战斗队,从西北阿拉伯攻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19世纪法国组成撒哈拉骆驼军负担了平定Algeria的主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骆驼多万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骆驼5万多峰。年,原“骆驼兵团”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骆驼骑兵团”,在甘肃、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荒漠地区担任剿匪、边境巡逻和骆驼科研、驼兵训练等光荣任务,并协助柴达木盆地地质勘察人员开展工作。

年2月份《解放军画报》是这样报道的:“在沙漠地带,骆驼最适合协助战士执行战斗任务。骆驼号称‘沙漠之舟’,在广阔的沙漠高原上,任何交通工具都是很难和它相比的;它耐寒,耐饥渴,必要时,它可以在戈壁沙漠中坚持奔走10多天,不吃草料不喝水;不管任何季节,它都能驮着战士们跋山涉水,行军作战。

在解放初期,残匪到处流窜的时候,驼兵战士们为了保卫人民的安宁与幸福生活,曾常年出没戈壁滩和草原上执行着剿匪肃特的任务。

当祖国工业建设的尖兵——勘测队员们向祁连山、柴达木进军的时候,驼兵们又担负起新的光荣任务。他们帮助队员们熟悉戈壁生活,给队员们带路、搭帐篷、运水、打野兽,晚上给他们放哨。在共同的生活中,战士们和队员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勘测队员们为了感谢战士们的热情、真挚的帮助,把当地的一座高峰——‘油沙山’改名为‘英雄岭’。

现在,驼兵战士们仍在戈壁滩上执行支援祖国工业建设的尖兵和巡逻等任务,并且进行着紧张的战斗训练。”

骆驼骑兵战士长年累月奋战在祖国西北的边防线上。茫茫戈壁,如海黄沙。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巡逻,沙石打在战士脸上,如针刺一样疼痛。盛夏高温闷得喘不过气,然而到了严冬,穿着毛皮大衣也感到寒风刺骨。尽管环境艰苦,气候恶劣,边防战士们的革命热情,比红柳更火红,他们以艰苦为荣,以哨所为家,为保卫祖国的安全,为保卫四个现代化建设,长年累月奋战在边防线上。

指战员们与牧民和民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在一起交流和分析边防情况,处理问题。巡逻时,战士们带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送给在边防执勤的民兵,还为来这里放牧的蒙古族群众送去粮食和生活用品,帮助解决各种困难。边防战士和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跳越是骆驼在超越障碍时运用的步法,这种步法是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至袭步时运行的。其动作分为:准备、跳跃、腾空和着地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举前肢,腾起躯体,使肢部的动作加高加远;第二阶段,用后肢飞节强屈猛推,使驼体向前方挺出;第三阶段,急伸其后肢,腾空超越;第四阶段,两前肢同时先行着地,后肢即跟着着地并向前推进。四、我国现有的骆驼品种和数量分布

远在年前的原始公社时期,双峰驼已被居住在蒙古(含内外蒙古)、新疆和中亚一带的我国戎族作为一种“奇畜”而驯养起来。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产力水平低下,骆驼一直处于野牧状态,自然选择对骆驼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各地所养的骆驼都具有同等的来源、相似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不高。骆驼所产的绒毛、肉、乳,完全是属于自身生存、繁衍的需要,谈不到专门化的产品。又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繁殖闭锁,存在近亲配种,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各地骆驼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有意识的人工培育,各地所谓的“品种”,也只是地方原始品种。

近百年来,旧中国政府中断了驼政设施,既无国营驼场,也无专门掌管骆驼饲养繁殖的机构和人员,骆驼全部是民间牧养,逐水草而居,处于自生自灭,只繁不选,只选不育的状态。特别是旧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牧民普遍贫穷落后,勉强维持生计,无力培育驼种,以致骆驼虽有毛、役、肉、乳等多种用途,但哪方面都不专门化,都不突出。

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家畜品种改良,养驼业也随牧区经济的发展,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调动了牧民群众改良驼种的积极性。他们充分利用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养驼生产,不仅增加了数量,驼群质量也逐年提高。但是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骆驼分布的地区性差别很大。

内蒙古分布的生态地理规律是随着大气干燥度的递升,由半荒漠带过渡,数量急剧增加。即由东部向西部,骆驼的数量逐渐增加,到西部阿拉善盟,由于该地区深居腹地,而又四面皆山,境内沙漠与戈壁遍布,成为骆驼最集中的产区,据年统计,全区有驼40.29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39.7%。

甘肃河西走廊东部的自然条件较好,西部是典型的荒源区,全省骆驼分布在酒泉、武威和张掖三地区,年养驼6.72万峰,其中酒泉地区分布最多,约占全省骆驼的54%,武威地区占30%,张掖地区占14%。

青海柴达木盆地属干旱寒冷、气温低、日照长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西部地区绝大部分为荒漠地带,是发展骆驼、山羊的天然草场资源。骆驼主要分布在乌兰、都兰、格尔木、茫崖和香日德等地,年海西州有驼2.61万峰,占全省骆驼数量的90%。

新疆驼分布很广泛,几乎县县有骆驼,但由于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的差异影响着分布。南疆气候条件利于农业,北疆天然草场丰富利于牧业。北疆牧业由于交通和放牧驮运等的需要,骆驼较南疆集中。据统计,年新疆有骆驼16.38万峰,数量最多,占全国养驼总数的46%。

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冬统计:全区有骆驼峰。年管理体制改变后,骆驼分散到户,实行家庭畜牧业的经营方式,不适应骆驼集群放牧和管理。加之驼毛收购价太低,阻碍了养驼业的发展,致使骆驼数量大幅度减少。全区当年的存栏骆驼就只有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对养驼业不景气的情况,制订了不少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一度扭转了骆驼下降的不良局面,到年,全区驼数已增至峰。

宁夏养驼业的艰难处境,跟其他省区一样,也是由于骆驼已经分散到户,“小而全”的家庭畜牧经营方式,难以改变,养驼业每况愈下。经不起日益猛烈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人们的视线转向山羊,骆驼被轻视、被排斥,原先为扭转骆驼下降所制订的政策和各项措施很少加大力度推行。牧场的圈棚、水源和饲草料基地等无力建设,于是“靠天养畜”的传统观念又在牧民中复萌。骆驼饲养管理更粗放,选种选育更困难,后代质量更差,驼产品的价格也就随之更低。牧民无利可图,被迫走上“卖驼养羊”的回头路,以致骆驼数量逐年急剧减少,下降到20世纪末所存驼数已不上千了!

现实虽然严峻,但宁夏有复兴养驼业的很多潜力。诸如:骆驼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是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主要畜种资源。而宁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台地,牧场广阔;贺兰山山前冲积平原区,有许多向来作为骆驼放牧和度荒的四季牧场;宁南有发展骆驼的优势,养驼峰数曾占全区的30%以上;且宁夏是古西夏国牧驼最盛的故地,千百年来,骆驼早已成为人民群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牧养骆驼的风气,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宁夏有一支对母驼进行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推广工作中取得选育、育种成果的科技队伍。广大农牧民和科技工作者在理顺市场经济中,必然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开发利用好现有的荒漠、半荒漠草场资源,建立起骆驼生产育种基地,改良驼群,提高质量。锐意改革,再创宁夏养驼业辉煌。

近些年来,各地都对本地区牧养的骆驼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现状,写出了普查报告。同时,也对骆驼的体形外貌、生产性能、繁殖选育方面做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和报告,大大丰富了骆驼科学的内容。在交流经验、互通情报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我国骆驼现有品种,大体上可分为阿拉善驼、苏尼特驼和新疆驼三大驼系,三个地方良种驼。在这些驼种的周边地区,还可分出不同的类群。

赞赏

长按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呢
白癜风哪里治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149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