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苏丹记忆听杨琳丁艳敏讲述苏丹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19 16:12:58   点击数:

这是中油工程第篇文章

全文约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海外人不易,海外女员工更不易。在现场,她们搁下母亲、妻子、女儿的身份角色,与男员工一起浑汗如雨,并肩战斗……

勇担重任不断前行

——铭记苏丹二十年永葆石油赤子心有感

杨琳,财务资产处合同评审岗主管。曾在苏丹短期工作过。

中国石油大漠的苍茫点缀星星夜空,岁月的车辙碾过无烟荒漠,是谁在细碎的时光中坚守责任?是谁以侠骨的柔情拥抱生活?——是他们,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者,身处异国他乡,仗剑天涯;——是他们,在苏丹这片土地上,谱写山河的赞歌。

每当踏入苏丹这片土地,天空中的太阳、沙漠中的骆驼、尼罗河的潺潺流水和热情好客的苏丹人民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执着坚强的笑容,想念奋斗一线的石油建设者们。他们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里绽放宝石花的光芒,抒写着一代又一代人“石油赤子心”的人生情怀!

北京遇上喀土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或许激昂悲壮、或许饱含沧桑、或许感动温存、或许感叹唏嘘、或许心潮澎湃、或许百感交集……异国他乡,或许,每个人,最不愿被提及的仍是那份看不见的乡愁,深藏内心的遗憾与愧疚。

刘桂华,财务资产处处长,一名有着二十八年工龄的石油人,在海外石油一线默默奋斗了近十一个春秋,先后三次在苏丹项目上勤奋工作了近四年。岁月匆匆,从一名毕业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葱少年,转眼间已到知天命的年纪。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苏丹工作的这四年间,他,聚少离合,历经了多少风霜雨雪、酸甜苦辣;这四年间,坚守着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勇担重任,虽,面庞已然沧桑,但,那颗对石油事业诚挚的赤子心岿然未变。

他,一名石油建设者,身心早已融入中国石油的企业文化和“铁人精神”中,在组织和集体需要的时候,时刻挺身而出;在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冲突的时候,企业利益就是首要必然的选择。

右四为刘桂华。

“今生欠双胞胎女儿们一个情!”年,对刘处来说,是难忘的一年。年9月,在女儿们恰好三个月大时,接到集团公司和工程公司领导指示,要求立即带领团队,赴苏丹喀土穆炼厂指挥部处理相关税务问题。出发前,刘处安顿好家里的一切,便启程赶赴苏丹项目,开始紧张的税务筹划及工程结算工作。虽然,一路愧疚满怀,但从踏上苏丹项目的那一刻,便把这种情感强压在心底,默默无闻忘我工作整整十个月。回想这十个月的心路历程,他,在工作上,开拓拼搏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新一代财务工作者们;在家庭上,妻子勇挑照顾老人和孩子们的重担,柔弱的肩膀承载着各方压力,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感动着我们。

年的冬天,孩子半岁大时,由于孩子哭闹整宿不睡,他的妻子只好给孩子裹着棉被,轮流抱在怀中悠晃着,等孩子们安然入睡已是半夜时分。在同妻子的通话中,刘处明显感到了亲人的疲惫和无助,特别需要家中的顶梁柱回来照顾家中的妻儿老小。但那时,他手头的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一刻不能懈怠,也无法脱身回国休假探望父母和妻儿,直到十个月后,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才踏上回家的路程……

年7月,刘处回国休假,在回到家里的那一刻,女儿们都会叫“爸爸”了,刘处的心都化了,融化了一个铮铮铁骨的石油人最柔软的内心,这一声称呼,仿佛相隔半个世纪的遥远,又仿佛近在咫尺的距离。每当问起“你们的爸爸在哪里”,她们都会指着橱柜书架里的工作照片,告诉大家“我的爸爸在海外,在那里”,每每提到这些,刘处都会情至深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泪光与愧疚,觉得自己亏欠妻儿的太多太多......

就这样,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女儿们长大了,而在孩子们成长的背后,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海外辛勤耕耘的建设者们的心酸与无奈,又有多少石油亲人对海外一线建设者们的理解、支持与无私奉献!在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海外工作超过十年以上的员工还有许多,如在苏丹分公司工作过的财务总监王峰,他在女儿尚不满半岁时,远赴海外,坚守岗位、不忘初心、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石油事业做着应有的贡献。

“舍小家为大家”,貌似简单的字眼,而真正理解体会,便知其中“五味杂陈”。凡事有度无奈何,苦心静待过春秋,这也许是每个石油人,在做出人生艰难抉择时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的指导思想下,一名石油员工,将个人的梦想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不断前行,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和践行。

眺望的远方是荒漠,沉默的背后是牵挂,这段需要用一生来弥补的深情,让我们无奈感叹:坚强勇敢的石油建设者们仗剑天下的豪情与人生情怀!苦相守、莫相忘,待沙尘已逝,繁华落尽,吾定归来,醍畔花开。

二十年苏丹石油情,壮哉!

寻访尼罗

丁艳敏,一建公司群众工作部干事。年9月至年4月参加了苏丹喀土穆CNPC油库、四号泵站、KRC炼厂检修等工程的建设。在苏时间短暂,艰苦的岁月积淀下,海外员工的辛苦、石油人的拼搏,苏丹人民的朴实已深深镌刻在记忆中。

苏丹,于我而言,是人生最难忘的一段历程—第一次踏出国门,第一次感受异国的贫瘠与富足,第一次挑战身兼数岗,第一次用赤子之心计量家国于我的重量。在苏丹的工作其实只有半年,参与了CNODC储油库的建设、喀土穆炼油厂的检修等工程,距今已过去了十五年,曾经的煎熬如今都成了点点记忆。这些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寻访尼罗河。

也许是连日的加班生活不规律的缘故,心中颇有些郁闷,工程告一段落,时间宽裕了许多,就想,要是能出去走走,那该多好,正在想着,小伙伴来对我耳语,于是,带着逃学般的心情,简单的带些干粮我们上路——去寻访尼罗河畔的第六瀑布。车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奔驰,带我们驶向远方,我们的目光也不安分地穿越沙漠伸向远方,那荒芜的沙漠及沙漠上的树和石丘,目光的尽头,有如海波一样的景象,我们叫它海市蜃楼并大家热烈地谈论着。

正为此次旅行激动的时候,我们遇到一点技术难题:同行的五个人,只有张在二年前去过一次,还在途中还迷了路,记得是朝那个方向但是从哪儿拐弯记不清了,虽说路上有路标指示,可惜是阿语,无人能看明白,于是后悔没有先学会阿语,便一次次用手语和着英语夹着阿语向黑人沙的克(阿语:朋友)问路,他们总是非常热情的为我们指路,虽然语言不通,但这并不妨害我们的交流。在他们的指引下,车穿过长长的沙漠、掠过一座座村落和一次次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悬落心情之后,眼前是绿的让人炫目的椰枣林和种植园,远处就是文明遐迩的尼罗河!这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有水就有生命的旋律在跳跃。

其实,在没有踏上这次寻访之途以前,我曾在一个内刊上读过第六瀑布,就在临出发前,还得到忠告:车容易误入浮沙,路很难行。上路后,为了不破坏朋友们的兴致,我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让我们一路顺风,虽说在穿越沙漠中有几次惊险,但基本上还算顺利,我们到了。

我们刚停好车,就有热情的黑人撒的克围过来,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隔着沙沟和灌木丛,听到远处花花的流水声,却没有发现瀑布的踪影,倒是被一群黑人团团围住,看水面上静卧的两只小船,才明白他们是要为我们提供水上尼罗河导游服务,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们登上了简易木船,放眼四望满目秀,绿色荡漾的尼罗河扬溢着静谧与安详,与远处的山辉映着,可是不能用山清水秀来形容,因了非洲气候的缘故,树多数是墨色的绿,给人以苍凉的感觉,当然在河的两岸也有郁郁葱葱的颜色,这也许就是他神奇的那一面吧,你永远不懂。

让我们徜徉在如画的尼罗河,就算圆一回江南梦吧。小舟在波光潋滟的河水中轻轻荡漾,两岸挂满鸟巢的芦狄在河边摇曳,椰树婆娑倒映在水面,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也没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浑,有的只是母亲般的温柔和包容一切的涵养与胸襟,在她的怀里,我们享受着尼罗的宁静。

黑人向导带我们来到河对面的礁石的岛上――第六瀑布。跳下最低的礁石,总算见到了略算湍急的水流,拍上几张照片,了却了心中的一段对尼罗河第六瀑布的牵挂。

在领略了尼罗如火般热情的正午阳光后,我们带着眷恋弃舟上岸,在驱车往回走的途中,一片西红柿地和地里一群采西红柿的马达母(妇女)吸引了我们,我们停车与她们合影,这时有个黑男人从远处走来,嘴里吆喝着,她们象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般散去,我们索性将车开到地头,买上一兜新鲜的西红柿,再拿出自备的干粮和水,借了他们的椰林丛中的小草棚,有滋有味的野餐起来,惹的这群马达母(阿语:女人)频频流连在草棚边,借着喝水偷偷窥视我们的聚餐。

告别了椰林,车向来时的方向驶去,沙漠里,村庄如土色的火柴盒散落,有铁门和电视天线的人家寥寥无几,朋友们说像我们五、六十年代的干打垒,我在心里说,比干打垒可差远了,这屋里会有啥?恐怕是家徒四壁吧,可是,在苏丹,无论在哪里,清真寺却是最令人瞩目的建筑,每天五次的祷告也是雷打不动的,其实也没有旁人的监督。在这里,就连蹒跚学步的孩子,也会很热情的笑着向我们挥手,那份纯真与自信,实在是让人羡慕,这恐怕就是宗教的魅力之所在吧。正侃的热闹,车不期陷入了沙窝,无法前行,只好向村民求援,或许是久见游人遭此麻烦,一个胖胖的马达母出现了,一番谈价,只见她一声口哨,唤来了一群年龄不一的撒的克,我还以为她用拖拉机拽,谁知,她招呼着五、六个人两只手在后车盖上象拍球一样压了压,然后用力一推,车就轻松的驶出沙窝,大家很是惊诧:纯朴的黑人也有了这般灵光的头脑与经验,还知道该如何为自己的劳动讨报酬。

一番议论中车进入了又一个村庄,因为兜里没有了普卢士的垫底,冒险的激情也就少了许多,只好将车停下来问路,终于有懂英语的绅士模样的商人,他告诉我们,他也要去我们到的地方,让我们跟着他的车,于是,在那辆白皮卡的指引下,我们又尘沙飞扬地驶进蜿蜒的沙漠,正走的顺畅,前边的皮卡突然停住了,有些忐忑时,那人走下车,很有礼貌地和我们打招呼,并递上名片,然后告诉我们: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就可以上到大道。他是专为我们引路而来!这一举动让我们惊诧不已,对一名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人,他放下自己的工作专门为我们导航。

尼罗河就是这样以他特有的方式,让我们难以忘怀!

编辑丨崔振珺

中油工程∣一个有油味的







































癜风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jp/139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