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四次讲这门课。
第一次讲这门课,记得那一天正好是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就以这件事插入。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年12月13日,邓小平以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开启了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在当时提出“解放思想”,可谓是石破天惊,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据于光远(邓小平75年整顿时是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当时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所所长)回忆,当时这篇讲话稿,写作班子起草了好几稿,邓小平都不满意,干脆他自己拿出笔来写,思考良久,邓小平提笔在纸上写上“解放思想”四个字,这四个字一写出来,就全顺了,他很快写出提纲。
如果大家有时间,我建议大家都去读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收录在《邓小平文选》。
他讲不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
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
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
他讲道: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当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高尚全回忆:思想解放了,大家开始想,社会主义优越性为什么没有发挥出来,怎么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万众一心,希望改革,希望摆脱中国贫穷落后面貌。
邓小平说,不改革没有出路,可以冒点风险。胡耀邦说,中央没想过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帮忙想。
解放思想,并不一个容易的事情。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人的理性思考,某些思想可以上升到被认为是真理的程度,在某种情境之下,某种思想也能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考,要解放一种固化的封闭的僵化的思想,实现人的独立思考,并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解放的。
年,习仲勋受命出镇广东,做改革先锋,邓小平送他一句话——杀出一条血路来。
站在中英街上,他看到香港那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宝安这边茅篱草舍,冷落萧条,心里感到很难受,对陪同考察的宝安县委书记方苞说:“解放快30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在这种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下,习仲勋提出要“改变大政策,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而不要管什么‘主义’,不要问‘姓社姓资’”。
习仲勋幼子习远平回忆,他当时在洛阳外国语学院读书。暑假去广东探望父亲。因为是部队院校,暑假只有7天假期,所以时间很匆忙。但是一到广东探望父亲。没想到一见面,习仲勋就让他去深圳,了解第一手资料,大胆谈看法。跟他说“匹夫有责”。
因为解放思想,这也就有了深圳特区的设立。
记得那次上课前,突然想到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故事,赶紧去旁边的超市买了瓶可口可乐做道具。资本家对市场是最敏感的,年,文革刚结束,他们就闻到了中国思想松动的气息,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接触,试着探路,想打开中国市场,几经谈判,最后某位领导人在得到只给在中国人的外国人喝的保证,在放开阻扰,终于在北京上市。当时非常艰难的一件事,现在已经很简单了,现在中国人思考的是可口可乐会如何影响健康的问题了,再没有思想的抵触了。在当时请几个工人算资本主义,养几只鸭子算资本主义,都是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因为马克思那里有论述的过雇佣工人超过几个就是资本主义了。
从《邓小平年谱》看,邓小平第一次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发言是在年11月26日。这天上午,邓小平会见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弗兰克·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在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就是在那个时候,在邓小平脑袋里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取向已经成型。这是一个15岁就出国留学,见识过西方工业革命场景的。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三大)
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
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大)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六大)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十七大)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邓小平总能以“先试试看”之类的智慧来避免争论,让事实来说话。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年12月8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刚刚24天的习近平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向伫立在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离开前挥锹铲土,种下一棵高山榕树。在这里,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地方,重申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提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第二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掷地有声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次讲这门课,正逢戊戌变法年与明治维新周年,也就以此切入,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来切入,对认识财政思想史的意义太大了。要知道现在财政这个概念和相关思想就是戊戌变法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一般用“国用”、“国计”、“邦计”、“度支”、“理财”等词汇来表达今天“财政”的含义。
一般财政学教材,都指出中国官方最早使用“财政”一词是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就使用了“财政”这个术语,提出“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主张。后来中央财经大学王文素老师认了个真,一查,“明定国是”诏里根本没有这句话。王老师查了多少本书,一共查了本财政学教材。所以学问要有认真精神,学问之道,在不疑处有疑。早在战国时,孟子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据王老师考证,认为是最早是年,日本外务省向中国提出的要求里使用了“财政”一词。后来武汉大学陈锋老师考证,年,中国官员北洋大臣王文韶的电报里使用了“财政”一词。我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检索,查到光绪二十六年()丁未诏,皇帝诏书使用“财政”一词。还有更早的,中国社科院的万明老师,查到明代严嵩的文章里有“今之盐课,国用所需,财政之大者也”,已经将“财”“政”两个字连用了。当然那个时候,财政还不是一个专用的学术概念。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财政”作为概念,是戊戌变法时期前后开始使用的。是从日本传入的。日本是什么时候创造出这个词的呢,据日本学者考证,日本最早是福泽谕吉在年在撰写《财政论》时使用的。也就是明治维新的第二年。这样就把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连接起来了。其实,我们今天很多现代词汇,都是从日本学来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量引进西方思想,根据汉语的意思,创造出一系列的概念,我们今天的共产党、干部这些词也都是日本最早创造出来,然后传播到中国的。
日本之前的思想,很多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鸦片战争是个转折点,解放了日本的思想,他开始拥抱西方思想,举起了“脱亚入欧”的旗帜。日本朝野对当时中国和英国的战争很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2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