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非洲啊,非洲

发布时间:2020/7/16 15:17:31   点击数:

读书

ALLWEWANTIS

READING

人类的愚昧有共性和遗传性。这说得就好像人类从古至今没有进化一样——进化嘛是有的,但时间太短(尤其相对于整个人类这一物种的历史来说)看不出来,有的地方也来不及进化。时至如今,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依然是看到一鳞半爪的事实就开始把它等同于一切(被疫情吓哭了的人脑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你受的教育呢?变成屎拉出去了?好日子过太多了,见识短浅到海滨浴场的沙滩般的地步)。比如有的人把印度当成大农村,就像某些实在没知识的外国人看中国也以为是大农村一样;比如我们一定以为非洲都是部落、非洲人都懒,就像别人歧视中国人、最近尤其有人认为为全国人民都吃蝙蝠一样。有点见识吧,有点理性吧,什么都没有你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啊,你不过是沾着国家发展的光才没有被淘汰罢了。

从人类起源的角度,全世界的人都是非洲人。就像河南可以把自己对外宣称的旅游口号设定为“老家河南”以彰显华夏文明起源地的身份一样,非洲也可以叫“老家非洲”。很多人对非洲的认知浅薄得可笑,假如你对他们说,埃及也是非洲,他们大概要惊讶,更不提其他北非国家;同时你要是跟他们说,非洲国家也有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他们大概又要惊讶。增进对世界地理、历史、文化的了解,我觉得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甚至近乎弱智的少见多怪,加深互相理解。

所以这就是文化使者的重要,也是多长点见识的重要。如果你没机会到其他国家去(但是咱们国家的各个地区你总可以去一去吧!),就应该多读点书,比如像柳桦这本《非洲小札》。

《非洲小札》是柳桦在援助非洲的驻地工作中的生活记录,严格地讲的确不是旅行笔记,因为那不是常见意义上的“旅行”。但,这种在一个异国生活一段时间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算得上一种特殊的“旅行”。柳桦用他非常朴实直白的笔触,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非常生动、真实、温暖、欣欣向荣的非洲,当然,也有我国援非工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柳桦主要驻扎的地方是苏丹首都喀土穆,也在贝宁呆过。喀土穆在非洲算是大型城市与交通枢纽,有繁华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柳桦详述了喀土穆的小吃、购物街、从婚丧嫁娶的风俗到垃圾处理的城市日常生活,还有在肯尼亚赌博、在贝宁看海、在不知名的小村和村民们跳舞、在沙漠中几近迷路的种种经历,其中让我觉得最有特殊性的是《黄河自行车》一文。

文中说道,喀土穆其实终年热的要死(我看了一眼维基百科上的气温数据,那真是,一年到头除了一月之外每个月的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骑自行车是很痛苦的,所以自行车固然物美价廉,在喀土穆依然少见。偶尔在路上看见一辆,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印象深刻除了少见和装上车灯和名牌车的车标等等行为之外,还包括饰以彩色流苏。那样子,想想欸,真漂亮啊!

非洲——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以黑种人为主的非洲——因为天生黑皮肤的优势,真是穿什么鲜艳颜色都好看。这根本就是人家黑种人的种族优势,只有你们白种人黄种人在穿衣服的时候还要考虑鲜艳颜色会不会不好看啊,不显眼啊,人家黑人怎么艳丽怎么穿,怎么穿怎么好看。下次你在电视上看见非洲女性政要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人家的衣服,非洲妇女的传统服饰真的非常非常好看。

《非洲小札》另一篇让我觉得非常有非洲特殊美感的文章就是《莱尼》。文中提到,著名导演莱尼·里芬施塔尔据传居住在喀土穆。莱尼·里芬施塔尔是才华洋溢的导演,但因为曾经为德国纳粹拍过电影,在二战后被判了四年刑并被抵制。公允地说,她给纳粹拍的、记录纳粹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在艺术手法上是真正的杰作。大家经常在关于二战的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个成千上万人整整齐齐地站在一起、具有可怕的秩序感和强权感的画面就来自于此。莱尼是否是希特勒的秘密情人不论,像这样的人物要是和我在一个城市,我的确也会去奔,也许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说,就看她一眼。柳桦显然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找到,从德国大使馆的回复中他得知,莱尼只是在喀土穆呆了一段时间就走了,并未常住。大使馆拒绝透露下落。

然而有一天,走在街头看到当地人的校园里金合欢树伸出来的枝桠的柳桦不禁想起,莱尼会不会曾经也是这样走在路上呢?这其实是一种近乎于同是天涯沦落人般的情感。在这与文明和现代化的世界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地方,却能遇见这世界上极其特殊的那么一些人,命运仿佛在这里有了奇妙的交汇。

如果你曾经到一个遥远的异国他乡,或许你能理解这种感受。

当然,柳桦还写到了驻非生活的许多有趣片段。在院子里种菜(韭菜!)、几代人驻非干部试图种姜失败、院子里的老公鸡黄鼠狼和小蛇、沙尘暴收音机胶片放映机,为了给自己孤单的生活找点事,普天下的人类的确都一样。让我个人非常有共鸣的是关于买刀这回事。在《挑灯看剑》一文中,柳桦记录了自己在非洲购买阿拉伯弯刀和伊斯兰直剑的经历,末尾他说:

有一天不经意看到画报上一张也门的照片,照的竟然就是我心目中的阿拉伯弯刀:宽大的银色刀鞘,缀满宝石,里面藏着新月形的刀身。我就想,如果公司以后要派我去也门常驻,我就答应。

柳桦《挑灯看剑》我也从小就喜欢冷兵器。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时候,在兵器盔甲展厅的时候,我真是差一点出不去。娘呀,东方西方,刀枪、盔甲、早期火气,怎么都这么好看啊!很多年以前,本地有个商场,在一楼到二楼的夹层售卖那种不开刃的、可以挂在墙上的冷兵器,有好几把西式长剑,我印象很深刻。小时候每次去逛街,属于我的时间只有“去夹层逛逛”的时候,看上无数次,简直像熟悉好朋友一样熟悉那把看上去十分沉重的直剑。《非洲小札》是我在读库买的书里,目前读得最轻松愉快的一本。“游记”或许本该如此,简单轻松地告诉你一些你从不知道的东西。向你推荐本书。帅羽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wh/187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