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美景 >> 19推免仅8人剩余人18报名近
云南大学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年推免情况
年招生情况
年云南大学推免11人!
年推免8人!
变化 的是,
年专门史推免1人,年4人!
年历史地理学6人!推免1人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人!
历史文献学2人!
专门史22人!推免1人
中国古代史12人!推免2人!
中国近现代史12人!推免2人!
中国边疆学2人!推免2人!
世界史10人!
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史5人!
文博40人!
总之年招生计划为人!推免8人!
统招计划为人!
云南大学世界史是 考的!特备是国际关系研究院!
年 考试大纲
-《中国史基础》考试大纲
宋/苏轼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万年到年。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史约分
中国近现代史约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二、考查内容
(一)史前时期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
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3、西周
周的起源与建国;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平王东迁;井田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
列国争霸及其实质和意义;管仲改革;弭兵之会;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履亩而税”;儒道学派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六艺”。
2、战国
李悝变法;吴起变化;商鞅变法;七国争战;合纵连横;郡县制度;上计制度;金属货币的出现;都江堰与郑国渠;华夏族共同体的扩大;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孟子、荀子、庄子、韩非、邹衍的思想;《左传》与《国语》。
(四)秦汉时期
1、秦朝
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封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坑事件;秦始皇评价;秦长城;秦始皇陵;楚汉战争;秦朝的历史地位。
2、西汉
“汉承秦制”;黄老政治实施的背景及其表现;郡国并行;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太学;经今古文之争;西汉的赋役制度;耦耕和耧犁;代田法与区田法;汉武帝的财经政策;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限田限奴政策;易姓受命思潮;王莽托古改制的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史记》与《汉书》;乐府诗;秦汉简帛。
3、东汉
汉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归台阁”;度田令;征辟制;谶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清议;党锢事件;太平道与黄巾起义;庄园经济;《四民月令》;建安文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
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条件;“唯才是举”;九品官人法;曹魏屯田制;租调制;诸葛亮治蜀的业绩;南中平叛;领兵制和复客制;山越。
2、西晋
司马氏代魏;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占田制;荫客制;户调式;五胡内迁;《徙戎论》;流民起义;永嘉之乱;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魏晋风度。
3、十六国
十六国;胡汉分治政策;苻坚的统治政策;十六国的历史地位。
4、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出现的条件及其特点;“侨姓”与“吴姓”;“侨置”和“土断”;桓温北伐;北府兵;淝水之战秦晋胜负的原因及其影响;孙恩卢循之乱。
5、南朝
“六朝”的含义;元嘉之治;“寒人典掌机要”;典签;“检籍”与唐寓之反齐;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东晋南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及其意义;儒道佛的关系;法显与《佛国记》;山水诗与田园诗;王羲之;祖冲之。
6、北朝
北魏的建国;北魏初期的胡汉分治;宗主督护制;六镇;太和改制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儒学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九品混通”;北朝均田制的条件及其变化;寺院经济;北魏末年的反魏大起义;河阴之变;河清改制;关陇集团;《六条诏书》;府兵制;周武帝毁佛;三大石窟;北朝碑铭;《齐民要术》;《水经注》。
(六)隋唐五代时期
1、隋朝
隋朝统一的必然性;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大运河的开凿;三征高丽;瓦岗军;江都兵变;隋朝的历史地位。
2、唐朝
晋阳起兵及李唐建国;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周革命;开元之治;政事堂;“五花判事”;勾检制度;唐代的“道”;《唐律疏议》;“三司推事”;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神策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河朔三镇;元和中兴;永贞革新;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争;大中之治;黄巢起义;朱温代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刘晏的经济改革;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坊市制度;柜坊和飞钱;草市;唐代的“钱荒”;唐代金银器;唐三彩;《姓氏录》与士庶合流;乡里制;羁縻府州;唐蕃会盟;渤海国;遣唐使;域外宗教的传播;隋唐佛教的宗派;会昌毁佛;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五经正义》;道统说与复性说;《史通》与《通典》;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变文与传奇;唐代的书法艺术;僧一行与孙思邈;敦煌与吐鲁番文书。
3、五代十国
五代更迭;十国分立;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改革;圩田。
(七)宋辽夏金元时期
1、两宋
陈桥兵变;宋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宋代的“路”;官职差遣;磨勘制度;《宋刑统》与《洗冤录》;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庆历之盟;宋朝的“积贫积弱”;更戍法;厢军与乡兵;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元祐更化;哲宗绍述;花石纲;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难;南宋中兴四将的抗金活动;宋金绍兴和议;采石之捷;宋金隆兴和议;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宋金嘉定和议;端平入洛;元灭南宋;五等户;和买与和籴;盐钞;买扑;经总制钱;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北宋五大名窑;宋代的“商业革命”;交子;市镇的勃兴;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市舶司;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宋代书院;荆公新学;理学的五大流派;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金石学;话本和南戏;勾栏瓦舍;三大发明及其影响;水运仪象台;《梦溪笔谈》;金元四大家;全真教;宋朝的历史地位。
2、辽朝
契丹的兴起与建国;西辽;斡鲁朵;投下军州;四时捺钵;北面官与南面官;契丹文。
3、西夏
党项的兴起与建国;西夏文;黑水城文献。
4、金朝
女真的兴起与建国;勃极烈制度;猛安谋克制;行台制度;天眷官制;世宗之治;蒙古灭金;牛头地;女真文。
5、元朝
蒙古的兴起与建国;蒙古的西征;四大汗国;怯薛;达鲁花赤;札鲁忽赤;四等人制;“汉法”的推行;行省制度;站赤制度;元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南坡之变;天历之变及其后果;元末反元起义;北元;王祯《农书》;元代的棉纺织业;诸色户计;斡脱钱;元代的“钞法”;元代大运河;延祐经理;《马可?波罗行记》;海上丝绸之路;杂居与散曲;《授时历》。
(八)明清时期
1、明朝
朱元璋建国;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三司;三法司;科道;卫所制度;里甲制度;胡蓝之狱;空印案;《大明律》与《大诰》;厂卫制度;靖难之役;内阁;票拟;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南宫复辟;大礼议;庚戌之变;万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东林党;阉党;复社;明末三案;崇祯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黄册”与“鱼鳞图册”;“本色”与“折色”;“里甲正役”与“杂泛”;开中法;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机户”与“机工”;一条鞭法;“三饷”;明末大起义;南明政权;“九边”;奴儿干都司;土司制度;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嘉靖倭患;隆庆开关;耶稣会士来华;早期的“西学东渐”;阳明心学;泰州学派;市民文学;四大科学著作;《崇祯历书》;明长城;北京紫禁城。
2、清朝(年前)
后金的建立;萨尔浒之战;清军入关;八旗制度;绿营兵;议政王大臣会议;总督和巡抚;分守道与分巡道;秘密建储制;军机处;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平定张格尔叛乱;土尔扈特东归;金瓶掣签制;改土归流;川楚白莲教起义;“圈地”与“投充”;清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摊丁入地;永佃制;康雍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清中期人口急剧增长的条件和影响;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开豁贱籍;保甲制;乡族组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闭关政策;马戛尔尼使华;广东十三行;明末清初三先生;博学鸿词科;文字狱;《四库全书》;乾嘉考据学;吴派和皖派;史考三书;《文史通义》;明清档案。
中国近现代史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把握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3、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4、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二、考查内容
(一)鸦片战争
1、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清王朝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觊觎中国;闭关制度;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2、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奋勇抗英;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新思潮的兴起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与太平天国各项制度;北伐与西征;天京事变与领导集团的分裂;《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后期斗争;曾国藩与湘军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修约活动;亚罗船事件与马神甫事件;《瑷珲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与清廷政局变动
(三)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官办军事工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民用工业;交通业的发展;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
2、私人资本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3、兴学育才——洋务运动的深化
洋务学堂的设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官费生徒赴欧洲留学与考察;早期维新思想
4、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
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的构建;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驻外使领馆的设立(四)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1、从边疆危机到甲午战争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其危害;“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的形成与列强资本输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新动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改良思潮与维新运动的兴起
3、戊戌变法运动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维新运动的高涨;光绪皇帝亲政与百日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五)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 改革
1、各地教案与义和团运动
反教会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的成分、组织和口号;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东南互保运动;《辛丑条约》
2、从新政至预备立宪时期的政体改革
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预备立宪政体改革的序曲;预备立宪时期的各项改革
3、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
列强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六)清王朝的覆亡
1、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与革命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和商会的涌现;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孙中山早期的活动与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2、清王朝的覆亡
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立宪派的三次请愿活动;收回矿权、路权与保路运动
3、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
武昌起义;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七)晚清社会与文化
1、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开埠通商与城市近代化;物质生活的新变化;晚清婚姻家庭与习俗的变革;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
2、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
持续不绝的灾荒;灾荒的严重影响;救灾与防治
3、科举制度的废止与晚清教育改革
4、学术思想及其成果
进化论的传入;当代史研究的兴起;边疆史地与世界史地研究的兴盛;史学研究的新局面;诗与散文的繁荣;晚清小说与此间外国小说的翻译;白话文与拼音的提倡;戏剧、音乐、电影艺术的改良与引进
5、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确立;近代建筑的传入与发展(八)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初期历史演变
1、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逊位与政权北移;国会变异与内阁更叠;独裁统治与帝制灭亡
2、军阀政治演变
军阀割据大势;新旧约法之争与府院之争;军阀政治与社会动荡;弱势外交
3、中国共产党初创与国民革命勃兴
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众运动掀起高潮; 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与平定商团叛乱;五卅运动与全社会动员;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南方民众运动的勃兴;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内争与反共事件;武汉国民政府危机
4、民国初年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夹缝中的财政体制;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东部城市巨变;农村社会的变动;思潮纷涌与观念冲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东西文化论争;新式教育的推进;舆论、学术及文艺新变化
(九)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1、统一中国的内战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二期北伐;中原大战;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围剿”与反“围剿”
2、寻求政治集权
新三民主义;确定“党国”体制;强化行政与社会控制;法西斯主义泛起与特务体系构建
3、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
财经政策重大变革;金融资本国家化及其影响;十年经济建设概况
4、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
国民政府农村政策及其失败;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乡村改造的诸种尝试
5、多元化的文化教育
近代文化的发展与成熟;城乡教育若干模式;生机勃勃的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艰难起步;三大宗教的发展
6、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
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统治与东北抗日;一·二八事变;日本蚕食华北;抗日救亡运动勃兴;西安事变
(十)八年抗战
1、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日国力的对比;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2、战略防御阶段
国共两党抗战方针;日军攻掠华北;淞沪会战与南京大屠杀;徐州会战;中共开辟敌后战场;武汉保卫战
3、战时体制变异
政治集权;战时经济体制运行;官僚资本膨胀与腐败;战时外交与世界支援
4、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华政策转变;汉奸势力纷起;敌后游击战争与中共政治变革;国共关系起伏;正面战场持续抵抗;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5、抗日战争胜利
豫湘桂溃败;局部反攻与战后政治方针;日本无条件投降
6、社会变动
社会重心西移;农村经济衰落;恶性通胀与民众负担;抗战文化风起;敌后根据地社会变化;沦陷区实态
(十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
1、战后政治局势
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置;政治联合构想的失败;停战谈判与政协会议;民众的反内战运动
2、内战爆发
“戡乱”内战开始;制宪“国大”召开;战场的攻守转换
3、经济与社会总危机
美国独占中国市场;财政总危机;经济的艰难维持;恶性通胀与社会动荡;教育危机凸现;台湾“二二八”事件
4、结构性的政治腐败
三民主义信仰危机;国民党自我解体;权力运作无序化;“行宪”国大丑闻
5、南京国民政府崩溃
“第三条道路”的失败;“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国共军队大决战;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
-《世界史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世界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世界史基础考试内容包括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五门世界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具备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世界上古史约60分
世界中古史约60分
世界近代史约80分
世界现代史约60分
世界当代史 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包括材料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40分,共分
三、考查范围
世界上古史
一、考查目标
了解世界上古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史实,系统掌握世界上古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上古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
二、考查内容
一、原始社会
(一)人类的起源
(二)国家、私有制的产生
(三)原始社会的衰亡
(四)早期人类考古发现
(五)石器时代
(六)母系社会、父系社会
(七)金属工具的出现
(八)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历史规律性
二、古代埃及
(一)古代埃及奴隶制度
(二)古代埃及文化的特点
(三)古代埃及历史分期
(四)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六)古代埃及统一国家的重建和埃及帝国的形成
(七)希腊、罗马统治下埃及的特点
三、古代西亚
(一)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与统一
(二)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三)亚述奴隶制的发展与特征
(四)上古西亚的文化
(五)犹太教的产生
(六)波斯帝国的兴起
(七)大流士改革
四、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基本内容、产生原因及影响
(三)古印度列国时代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
(四)早期佛教的产生
(六)孔雀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七)上古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五、古代希腊
(一)荷马时代希腊社会的经济状况
(二)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向海外殖民的原因及其后果
(三)斯巴达和雅典的兴起
(四)斯巴达和雅典的经济、政治制度
(五)梭伦改革
(六)克利斯提尼改革
(七)希波战争
(九)古典时代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十)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
(十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十二)希腊城邦的衰落
(十三)马其顿亚力山大东侵和帝国的崩溃
(十四)古希腊的文化成就
六、古代罗马
(一)塞尔维斯·图里乌斯改革与罗马国家的产生
(二)早期罗马共和国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三)布匿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
(四)古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五)公元前3—2世纪罗马奴隶制的发展状况
(六)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七)斯巴达克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八)屋大维元首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九)三世纪危机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十)罗马帝国奴隶制经济的瓦解
(十一)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
(十二)早期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十三)古罗马帝国的灭亡
世界中古史
一、考查目标
掌握世界中古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史实,系统了解世界中古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中古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
二、考查内容
一、世界中古史的概念、分期与主线
(一)中古/中世纪的概念与分期
(二)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东方与西方封建制的区别、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封建国家和宗教文化
二、亚欧民族大迁徙
(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两个世界的关系
(二)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匈奴西迁的经过、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恹哒人的迁徙、阿瓦尔人的西迁
(三)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罗马周边的蛮族、古日耳曼人社会及其社会制度、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各蛮族王国的建立、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四)如何认识民族大迁徙
三、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
(一)法兰克王国概况
(二)墨洛温王朝的兴起
克洛维的征战与法兰克建国、克洛维受洗、墨洛温王朝的衰落
(三)《萨利克法典》和法兰克人的社会制度
(四)社会封建化的发展和采邑改革
墨洛温王朝封建关系的发展、加洛林家族的兴起与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丕平献土
(五)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及封建制的发展
查理曼帝国的形成、查理曼帝国封建制的形成
(六)查理曼帝国的瓦解
四、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与十字军东侵
(一)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
城市兴起的原因、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城市内部的斗争、市场、市集和贸易区、城市同盟
(二)城市兴起的历史影响
(三)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的原因、经过、后果
五、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一)英国封建王权的强化与议会君主制的兴起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诺曼征服”与英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英国封建王权的建立与强化、《大宪章》、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法国封建王权的发展与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加佩王朝初期的孱弱王权、法国封建王权的崛起、腓力四世与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三)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
“百年战争”、法国扎克起义、英国瓦特?泰勒起义、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四)走向诸侯割据的德意志
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德意志分裂割据的根源)、对意大利和斯拉夫人的侵略、教权、俗权之争(皇帝与教皇的斗争)、“大空位时代”和诸侯对西斯拉夫的扩张、意大利的情况
(五)西班牙统一国家的形成
阿拉伯对西哥特王国的征服、“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王国的形成
六、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
(一)欧洲的基督教化
(二)罗马教廷神权的兴衰
(三)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四)东西方教会的教阶制度
(五)罗马天主教的信仰和礼仪
(六)隐修制度及其派别
(七)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与思想
七、拜占廷帝国的兴衰
(一)拜占廷帝国存续和繁荣的原因
(二)查士丁尼时代
(三)拜占廷的封建化与帝国的衰亡
斯拉夫人入侵和帝国封建化、下层民众的反抗和“普洛尼亚”制、内外交困与帝国的覆亡
(四)拜占廷文化
文化成就与建筑艺术、拜占廷文化的影响
八、东欧的封建国家
(一)俄罗斯
俄罗斯的起源、留里克王朝与基辅罗斯、封建化与基辅罗斯的解体、蒙古的征服及其统治、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沙皇专制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伊凡四世改革、建立“特辖区”、对外扩张
(二)波兰
波兰的建国和统一国家的形成、波兰立陶宛君合国的建立、波兰的小贵族政治
(三)捷克
捷克国家的形成和封建化、胡司宗教改革与捷克农民战争
九、阿拉伯世界的兴起
(一)伊斯兰国家产生前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
自然环境、阿拉伯人的社会危机
(二)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麦地那国家的产生
伊斯兰教的创立、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和宗教义务、伊斯兰教的历史作用、麦地那国家的产生、对穆罕默德的评价
(三)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与繁荣
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
(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阿拉伯帝国以后的西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与衰落
十、中古时期的南亚和东南亚
(一)南亚次大陆
北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印度教的兴起、德里苏丹国家、莫卧儿帝国前期的统治、南亚次大陆的文化
(二)越南和柬埔寨
越南的独立及其对外扩张、越南封建国家的盛衰、柬埔寨和吴哥文化
十一、东亚封建国家
(一)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流变、中外关系
(二)朝鲜
古朝鲜国家的兴起、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李朝前期的封建社会、朝鲜文化
(三)日本
日本古代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与封建制度的形成、“幕府政治”与封建割据、政治统一的重建、日本文化
十二、中南非洲与美洲的古文明
(一)中南非洲古文明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中南部非洲诸国
(二)美洲古文明
美洲的印第安人、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十三、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海外扩张
(一)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资本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
(二)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
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早期的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十四、封建专制时期的英国与法国
(一)英国
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圈地运动、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与宗教改革、贸易的发展与反对西班牙的斗争、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统治的开端
(二)法国
16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法国的专制统治和意大利战争、宗教改革和胡格诺战争、亨利四世的内外政策、黎塞留和专制政权的加强、路易十四的封建专制统治
十五、欧洲文艺复兴
(一)5至15世纪的西欧文化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和人文主义
(三)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
(四)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作用
十六、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
(一)15至16世纪初期德国的经济状况
(二)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三)德国的宗教改革
(四)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五)欧洲各国的宗教发展和天主教的反动
十七、中古后期的西班牙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一)中古后期的西班牙、16世纪西班牙经济的发展、查理一世的统治、腓力二世的国内外政策、西班牙的衰落
(二)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西班牙对尼德兰的反动统治、尼德兰革命的爆发、游击战争和北方起义、根特协定与南方起义、南北分裂和联省共和国的诞生、独立初期的荷兰
世界近代史
一、考查目标
掌握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史实,系统了解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
二、考查内容
一、封建末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二、理性时代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二)唯物主义哲学
(三)理性政治学说
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法国大革命
四、 君主制和开明君主制
(一) 君主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开明君主制下的改革
五、早期民族独立运动
(一)美国独立战争
(二)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战争
六、殖民活动、商业战争和拿破仑战争
(一)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活动
(二)商业战争
(三)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
七、 次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英国
(二)法国
(三)美国
(四)德国
八、19世纪前半期的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
(一)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
(二)英国 次国会选举改革
(三)法国和德国的民主运动
(四)年欧洲革命
九、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
(一)英国的自由主义改革
(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改革
(三)美国内战
(四)德意志的统一
(五)意大利的统一
(六)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七)日本明治维新
十、西方世界的海外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列强的海外扩张
(二)维也纳会议后的国际关系
(三)近代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作用的初步体现
(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欧洲的社会政治思潮
(一)保守主义
(二)自由主义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德国古典哲学
(五)民族主义
(六)实证主义社会学
十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早期工人运动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三) 国际
(四)巴黎公社
十三、民族运动的高涨
(一)爱尔兰和波兰的民族运动
(二)印度尼西亚和伊朗的反抗斗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十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治形势
(一)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交错
(二)政治民主的发展模式
(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道路
十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
(一)列强瓜分世界
(二)资本输出与殖民世界
十七、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
(一)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二)反理性主义哲学
(三)社会科学的新发展
十八、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工人运动
(二)第二国际
十九、新型民族运动的兴起
(一)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亚洲的觉醒
二十、 次世界大战
(一)战前的国际形势
(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
世界现代史
一、考查目标
掌握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史实,系统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
二、考查内容
一、 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和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爆发与性质
(二) 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结局
交战国家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年大战前期的进展、—年大战的转折及结局、 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背景、俄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及其对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过程、列宁《四月提纲》对十月革命进程的影响、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二)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国革命的背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进程、魏玛共和国的建立、魏玛宪法、卡普暴动
(三)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匈牙利革命的经过、特点及及其失败原因
(四)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共产国际建立的历史背景、列宁世界革命的理论、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
三、20世纪 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苏联的建立、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联共(布)党内斗争的派别与时间、党内主要争论问题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功过、苏联对外政策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苏俄“和平法令”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巴黎和会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和会的基本政策、德国问题及凡尔赛和约、俄国问题对巴黎和会及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凡尔赛体系的本质与历史地位
(二)华盛顿会议
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华盛顿海军会议、华盛顿会议的影响与后果
(三)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组成与原则、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战后初期和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美国
美国年大选与哈定政府的内外政策、柯立芝繁荣的表现与潜在矛盾、20年代美国社会政治的特征
(二)英国
英国20年代经济特征、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的表现、 届工党政府主要政策及其本质、年大罢工的过程及结局、年帝国会议与威斯敏斯特法的历史意义
(三)法国
20年代法国的经济与政治
(四)意大利
意大利战后初期工农运动高涨的形势及其特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法西斯主义夺取政权的经过与原因、20年代意大利的经济、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建立及其政策、拉特兰条约的内容及其作用
(五)日本
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影响、20年代的日本经济、政党内阁的建立及其政策、“币原外交”与“协调外交”的异同点
(六)20年代的国际关系
热那亚会议、拉巴洛条约、德国赔偿问题与道威斯计划的实质、鲁尔占领、杨格计划、德国经济复兴、洛迦诺公约、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
六、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工农武装革命和抗日民主运动
(二)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的影响、国大党概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及主要事件、甘地与甘地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次世界大战对土耳其的影响、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进程及主要事件、凯末尔主义与世俗革命的主要内容、评价凯末尔与凯末尔主义
七、3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历史影响、各国寻求挽救危机的道路
(二)英法的衰落
英法经济危机及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美国经济危机的状况与特点、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新政措施及其效果、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危机与魏玛政体的衰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原因、性质、纳粹政权统治下的德国内政与外交政策
(四)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化与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日本经济危机下的社会状况、日本军部上台的原因及法西斯专政形成的经过、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外交政策的发展及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八、30年代的国际关系
(一)日本侵华与列强的对日绥靖政策
日本侵华战争的经过及主要事件、列强的对日绥靖政策
(二)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与英法美的政策
德意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的实质与影响、美国对西班牙内战的政策、西班牙内战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德意日轴心形成的过程、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的绥靖政策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经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及影响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战争初期的经过
大战爆发、大战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法兰西战役的经过与主要事件、不列颠之战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法西斯集团扩大侵略战争的史实
(二)战争的扩大和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苏德战争爆发的经过与主要战役、珍珠港事件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继续向南扩大侵略战争、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三)战争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北非战役、意大利投降的经过、太平洋战场的变化、德黑兰会议与开罗会议的主要内容、结果与意义
(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苏联战场的胜利反攻、诺曼底战役的经过、开辟第二战场的意义、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德国投降的经过、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及意义、日本投降的经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世界当代史
一、考查目标
掌握世界当代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史实,系统了解世界当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当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
二、考查内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新格局
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冷战的开始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开始
战后美苏大战略、战后美英与苏联对立的加剧、东欧与巴尔干问题、土耳其和伊朗问题、凯南及其理论、八千字电报、苏联行为的根源、遏制理论、铁幕演说、《克利福德报告》、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德国的分裂
(二)两大阵营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主导下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西方世界性军事条约网的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三)冷战在亚洲:
三、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美国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总态势、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施政纲领、杜鲁门政府“公平施政”、艾森豪威尔“中间道路”、战后美国政治中的反共逆流、黑人民权运动
(二)日本
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日本经济的恢复、战后日本的社会政治生活、旧金山体制的建立、《对日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行政协定》
(三)英国
工业国有化、福利国家、“三环外交”
(四)法国
战后初期法国的基本状况、戴高乐政府的政策、企业国有化和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戴高乐主义
(五)联邦德国
战后联邦德国政治、阿登纳时代、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艾哈德经济改革、联邦德国“经济奇迹”、战后联邦德国外交、哈尔斯坦主义
(六)意大利及北欧诸国
四、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与政治
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后初期苏联的政治社会状况、斯大林体制、列宁格勒案件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
(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人民抗美战争的胜利、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和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发展
(四)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成就和特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印巴分治和三次印巴战争、蒙巴顿方案、西亚民族解放运动与巴勒斯坦分治、 次中东战争、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埃及七月革命和苏伊士运河战争、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五、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态势的演变
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第二次柏林危机、戴维营会谈、肯尼迪“和平战略”、古巴导弹危机、尼克松主义、欧洲缓和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分化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及其活动、欧美、日美关系的变化、戴高乐的独立自主外交、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英美特殊关系的结束、日美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苏南关系、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波匈事件、中苏同盟的破裂、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经互会和华约内部矛盾的加深
(四)从“新冷战”到“新缓和”与两极格局的终结
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战略与美苏“新冷战”、“战略防御”计划、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苏东剧变与冷战结束
六、20世纪60-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美国
美国经济的衰退与社会危机、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反正统文化运动、美国社会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尼克松“新经济政策”、“新联邦主义”、“水门事件”、越南战争、里根“新保守主义”
(二)西欧和北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病”、撒切尔主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北欧诸国
(三)日本
日本经济的发展与问题、日本社会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七、20世纪中后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
(一)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
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苏共二十大和“秘密报告”、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新经济体制”
(二)东欧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三)苏东剧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东欧剧变、苏东剧变的教训及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八、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一)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
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成就、民族独立国家的不平衡发展与类型、印度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生活
印尼“九·三○”事件和伊朗“伊斯兰革命”、非洲国家政治体制的变更、拉丁美洲国家人民的反美反独裁斗争
(三)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
东盟的建立与发展、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南南合作的发展、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冲突
(四)中东战争与中东和平进程
中东战争、中东的和平进程
九、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三)冷战后世界争取和平与合作的历程
十、20世纪下半期的科技、经济与文化
(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新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与特点、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当代世界经济现代化进程
经济现代化与全球化、经济发展与世界环境问题
(三)20世纪下半期的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文学、影视艺术、网络文化、文化多元性与现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年历史学考研每日一练题库大全基本对年云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大纲和历年真题进行了解析!通过历年真题和大纲对比,大纲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年云南大学考研冲刺复习大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大全]
冲刺查缺补漏!!年历史学考研论述题大全更新中!高分必备!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必考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大全!!按章节排列!!点击链接
中国近代史必考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大全!!
中国现代史各大名校历年真题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必考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28道)汇编!!
世界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大全!!
世界现代史
年世界现代史必考论述题大全!!
模拟题更新
年历史学考研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冲刺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冲刺经典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冲刺模拟题
年历史学考研冲刺经典模拟题
精选专题,名校真题!年历史学考研冲刺模拟题(第11期)
年历史学考研冲刺模拟题第12次作业!高分比做!
以上全部真题解析,点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