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尼罗河畔,追寻中石油足迹

发布时间:2020/7/28 13:56:34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与护理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61837.html
尼罗河

这条世界第一长河

深入沙漠

不仅孕育了辉煌的人类文明

还形成和蕴藏了

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俯瞰一段尼罗河--

尼罗河在苏丹境内

呈一个巨大的“S”形状

把文明、历史和富庶

播撒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苏丹首都喀土穆尼罗河大桥--

尼罗,尼罗,长比天河!

这句谚语道出了苏丹人对于尼罗河的深厚感情。

油气明珠

穆格莱德盆地是尼罗河流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尼罗河的支流白尼罗河自南向北从盆地中南部穿过。

--苏丹项目油田现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先后获得了盆地内6区和1/2/4区的部分权益,全面介入穆格莱德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

--穆格莱德盆地6区的石油项目--

年苏丹1/2/4区进入商业性开发,年年初回收全部投资,年至年,连续8年原油作业产量均在万吨以上,成为中国石油在海外第一个千万吨级的油田项目。

6区是中国在苏丹获得的首个勘探区块,目前已建成年万吨产能。穆格莱德盆地已成为非洲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区。

中石油的到来,不仅深挖了石油财富,尼罗河畔也因此刮起了“中国风”。

从喀土穆出发

喧嚷的青尼罗河与恬静的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融合。坐落在两河衔接口的喀土穆,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大象鼻子”,因为青、白尼罗河的合拢处,形状酷似一只硕大的象鼻,喀土穆因此得名。

因工作原因,我有幸在这里工作,尼罗河就从驻地门前流过。漫步尼罗河畔,聆听它讲述东方文明古国和苏丹的故事。

有尼罗河见证

年,中苏石油合作的大幕开启。尼罗河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的巨变。

--喀土穆绿色炼厂--

在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社会依托几乎没有、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挑战面前,中国石油人和苏丹兄弟同心同德,在风沙肆虐、骄阳似火的热带荒漠中,建成了年加工能力万吨的现代化炼油厂。

--苏丹1/2/4区1万油田生产设施--

携手合作伙伴,不惧险难、勠力同心,在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热带疾病肆虐、凶兽猛禽毒蛇毒蜂出没的热带草原上,建成投产了千万吨级的大油田、纵贯南北的非洲最长输油管线。

--苏丹化工项目--

苏丹华丽转身,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并建成了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化工、油气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

70公里开外的风景

距离喀土穆70公里左右、沐浴在夜色和装置灯光海洋中的喀土穆炼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苏丹喀土穆炼厂夜景--

它不仅是苏丹展示能源工业一体化、完整产业链的标志性工程,而且是许多大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和中苏友好传统教育的基地。

通过多级处理排放后的生产污水,喀土穆炼厂建起了水上公园,阳光下波光粼粼,芦苇茂密,鱼鸟徜徉。

发展“油动力”

在远离闹市区的油田周边,原来以游牧为主的一些部落变季节性移动为固定生活,建立了定居点,一部分人进入油田工作,一部分人依靠畜牧养殖开始稳定的生活。油田还投资为周医院、学校、水井等设施。

--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在苏丹资助小学的少女--

石油合作也激发了苏丹人对东方文明的极大兴趣,“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欢乐春节等已成为中国文化在苏丹的名片。

--为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捐书--

喀土穆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达人,而且每年都能吸引全国高考前名中的尖子生来就读。

一路“追寻”,不难发现

不止中石油

中国商品进入到了

苏丹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来自中国的各种“元素”

正使这个传统的农业国

大步走上发展现代工业的道路

?原文作者李占彬,对原文有改动。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mj/188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