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土穆 >> 喀土穆旅游 >> 脑袋被人类盯上的鸟,头骨比象牙贵3倍,活
年9月26日上午9点,一辆粤港两地牌小客车从深圳湾口岸无申报通道入境意外被海关拦下例行检查,海关工作人员在其行李中意外查获了先前并未申报的用一大黑色塑料袋的疑似动物头骨。经过查验,共有个,重量大约在10公斤左右。
“人赃俱获”下,当事人却辩称这是“野山鸡头骨”。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在说谎。一来,由于查获物品的外形特征和所谓的“野山鸡”头骨有着明显的区别。二来,经过华南野生动物物种鉴定中心的专家鉴定,这确实并非“野山鸡头骨”,而是“盔犀鸟头骨”,也就是传说中的鹤顶红头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文玩界以及收藏界素来就有“一红二黑三白”的说法,其中的“白”指的是大象的象牙,“黑”则是指的犀牛的牛角,而排在首位的“红”指的正是上文提到的鹤顶红“红胄”——雄性盔犀鸟头骨。
据悉,这种工艺品价格很高,曾经在年的纽约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个不到克的鼻烟壶拍出了65万人民币的高价。
年北京的一场保利拍卖会上,一个拳头大小的盔犀鸟摆件被估计18万。
纵观其市场交易,其价格一度高达80万,是象牙的3倍,一颗头就能买下一套房。按照行情,把它比喻为金子也一点不为过。
独特的盔犀鸟
盔犀鸟,隶属于佛法僧目犀鸟科,是所有犀鸟科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外形上来说,它们眼睛大而亮,头部、颈部、背部、上腹部覆盖着深棕色的羽毛,具有金属光泽。而翅膀的边缘和下腹部则是白色,并有黑色宽条纹,总的来看十分美丽。
细分来看,雄性盔犀鸟有着独特的盔突,体长大约在1.1米左右,单就两根中央细长尾羽长度就能达到50厘米左右,体重在6.2斤左右。
而雌鸟无盔突,头盔小,无盔突,颜色淡,没有长尾羽,全身羽色和雄性没有太大差别,只是体型稍小,体重大约在5.3斤左右。
一般来说,盔犀鸟主要分布在海拔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的树林中,喜欢栖息在密林深处的参天大树上。世界上来说,盔犀鸟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以及泰国是原产地。
它们会发出酷似“房屋倒塌”以及“刀劈斧砍”般地鸣叫,曾有科学家外出调研时表示:“听到它的叫声还以为是鬼”。
盔犀鸟主要以水果、无花果等植物的果实及种子为食,但也吃蜗牛、鼠类和蛇等。它们进食的时候十分有趣,就像吃着玩。
会先将食物抛到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对于果核、兽骨等不易消化的东西,则是从胃中吐出。
盔犀鸟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每窝产卵2-3枚,繁殖期由雄性出门觅食,雌性孵卵。雌鸟一边换羽,一边孵卵,等到幼雏破壳后才能破洞而出。于是雄鸟自然而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负担着一家的食物来源以及安全守卫。
此外,为了应对雄鸟不在的时候的外来威胁,产卵后雌性就不再外出,用排泄物混着种子和朽木等将洞口封住,只留下雄性喂食的小缝隙。整个过程长达数月之久,直到雏鸟快出飞。
盔犀鸟“红胄”——是“文玩鹤顶红”也是全物种的“烈性毒药”
为了减轻飞行重量,一般的鸟类甚至犀鸟都逐渐演化成了空心头骨。然而盔犀鸟则相反,直到现在都还是实心,并构成了近10%的体重。因此,这也成为盔犀鸟的“红胄”最大的独特之处!
此外,盔犀鸟的“红胄”外形上犹如盔突,颜色上外红内黄,看着十分漂亮。而“鹤顶红”名号的由来,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它的美艳红。
质地上来说,盔犀鸟的“红胄”十分细腻,比象牙软,也更易于雕刻。因为它的独特、“物以稀为贵”加之能工巧匠的巧手,盔犀鸟的头骨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雄性盔犀鸟的盔突之所以是红色,其实是因为其脂腺会分泌出一种红色的蜡质液体,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下,其表面的黄色也就被渲染成了朱红色。
盔犀鸟攻击力并不强,它唯一算得上是武器的就是它坚实的盔突。抵御外敌以及求偶等关键时刻,能用得上的只有它。
但盔犀鸟的盔突长在头上,想要得到它就只能取下鸟的头骨。它因独特的“红胄”头骨而出名,成就了文玩及收藏界的“鹤顶红”,同时也成为盔犀鸟全物种的“烈性毒药”,惨遭灭族。
盔犀鸟头骨成为香饽饽背后:从近危到极危都经历了什么?人类是关键因素
盔犀鸟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到如今这般处境,新加坡也是有的。只是说因为人为猎捕以及它们喜欢栖息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终才导致在当地的灭绝,而人类成为关键因素。
一方面来说,这种工艺品的制作确实十分残忍,需要取下盔犀鸟的脑袋。而被取下头骨的鸟,只能慢慢等血流干而亡。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一物种群体从“近危”陡升“极危”,跃升三级,距离“野外灭绝”都仅差一级。
另一方面来说,盔犀鸟需要有空洞的大树才能筑巢。而这样的树,恰巧又是森林中被人类看上的绝佳古树。在伐木工们的作业下,盔犀鸟能栖息的地方也越来越少,甚至威胁到了它们的筑巢能力。
盔犀鸟是“一夫一妻制”,如果没了雄鸟直接的就破坏了整个家庭,巢中的雌鸟和雏鸟都会饿死。加之其种群本就繁殖缓慢,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统计:伤害一只雄性,距灭绝最多三代之遥。
而更为残忍的是,偷猎者专挑雄性,抓捕的时候模仿其叫声,让它们误以为是同伴。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售价,他们需要保证头骨的质地和完整性,于是会选择在雄鸟完全清醒的时候用专业工具进行取头、修理、烘干等全套处理。关于细节确实残忍,用语言无法描述,场面的血腥,也无法单用图片反映。
更为滑稽的是,人类将它们伤害后会制成各种文玩以及收藏品,其中不局限于手串、印章,还有很多的“菩萨像”或者“佛像”出售。关键是那些买家明知为何物,还在哄抬高价,争相竞购,简直让人觉得气愤又讽刺。
盔犀鸟头骨买卖有多猖獗?并非偶然而是由来已久
追溯盔犀鸟头骨买卖,其实早在元代就已进入我国,但广为人知的其实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当时朝廷国力强盛,进贡国会明码标价贡品价值,盔犀鸟制成的各种把玩品十分受欢迎。
明代中叶之后,由于国力没有那么强盛,进贡的盔犀鸟更加少了,但同时也更加贵重,受众更加喜爱。文莱苏丹还曾将头胄作为贵重的贡品,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
清初期时候,由于实施海禁政策导致产地间的贸易断绝,于是我国也就渐渐没有了。不过随着现代以来各种贸易的往来,盔犀鸟头骨的交易又开始“卷土重来”。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国外也不乏“盔犀鸟生意”。位于印尼加里曼丹岛非穆斯林原住民:迪亚克人捕猎盔犀鸟已经有年历史了,直到现在他们都还在用盔犀鸟的尾羽做头饰,将“红胄”雕刻成耳坠和其他饰品。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年,美国旧金山曾大规模没收这种带头盔的犀鸟头饰和头骨。
年以来,在中国香港及内地的其他地区、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国家共查获超过件盔犀鸟制品。
年,印度尼西亚的执法部门首次发现大规模的盔犀鸟走私行为。仅1年时间里,年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就发现已有大约只盔犀鸟被猎捕。
这些都还只是个例,打盔犀鸟头骨生意的人实在太多,猎捕、转手、售卖会经过多个步骤,但每转手一次它的价格就会成倍增长。并且因为其天价,盔犀鸟生意一般都有很大的犯罪团伙,规模巨大,分工明晰,不易一网打尽。
并且这样“埋没良性”的生意还不止发生在盔犀鸟身上,部分贪婪的人也在朝象牙、犀牛角等珍稀品下手。这样的悲剧有很多,但他们却只顾自己的眼前私利,全然不顾它们的绝望。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维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同心、同行。或许盔犀鸟只是众多处在痛苦挣扎边缘的一例,但肯定远不止它们。而人类如果不停止伤害,或许这也将成为人类的未来。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