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我在南苏丹维和沉痛的大地静悄悄

发布时间:2021/3/13 18:12:10   点击数:
年是中国维和30年。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官兵4万余人次,其中,6人牺牲。?这4万多人,对于生活在和平地带的我们来说,仅仅是每一批次出征名单上的名字,或者新闻报道里荣归故里的英雄。我们不曾知道,他们维和在外的时候,吃什么样的饭,做什么样的事,因为什么哭,因为什么笑,因为什么遗憾,又因为什么骄傲。????????????

在中国维和30年话题下,网友回忆中的维和战士

然而正是这些珍贵的生活细节,才将一个名字化为一个鲜活的人。?《蓝色防线》首映日,我们终于有机会和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们坐下来聊一聊。?以下,是6/的维和生活:0—付晓飞入伍前学的是平面设计,学校开辅修,他报名上了摄影课。摄影课教的东西并不精深,但付晓飞爱好这个,从学校拍到军营,从军营拍到南苏丹的维和战场上。付晓飞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些珍贵的素材最后会成为纪录片《蓝色防线》的画面。?战士们的工作日常是什么样的??城市巡逻、难民营警戒、巡诊和岗哨。一趟巡逻,战士们要身负30多斤重的单兵装具,3个多小时巡逻一圈,在南苏丹40℃的气温里走下来,总是浑身湿透。突发情况很多,武装分子常常毫无预兆地开枪扫射,战士们必须第一时间妥善处置:在非自卫的情况下不能主动使用武器,同时还要保护当地平民的安全——仅靠鸣枪示警,有时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在遥远的非洲,战士们都吃什么??干秋葵几乎是食堂的主食,土豆和洋葱也少不了。联合国调配来的大米煮熟了也还是颗粒分明,不好吃。南苏丹人喜欢吃卤水花生,做得特别好,而令人意外的是,煎饼居然也是南苏丹人的拿手好食。付晓飞的战友杜希林是山东人,他看到煎饼倍感亲切:“跟我妈摊的一样”。?为了满足食物供应,战士们也自己种地。菜地有很大的一片,南苏丹的蔬菜贵,自己种上菜,合算、有保障。?除了维和部队,付晓飞也拍南苏丹人的生活。在南苏丹,很少有人能用上手机和相机,照片对于他们来说是有趣而珍贵的。每次外出执勤,付晓飞一掏出相机,就有一群孩子从四面八方冲过来,对着镜头活蹦乱跳,争先恐后地想要一张属于自己的相片。?第二批赴南苏丹(朱巴)中国维和步兵营保障排战士付晓飞02—杜希林也喜欢南苏丹的孩子们,觉得他们可爱、善良。他心疼那些孩子,和战友们买牛奶,去难民营执勤的时候偷偷把牛奶分给孩子们。最多的一次,他花了美元,买了20箱牛奶给孩子们提去。孩子们喜欢这些中国来的叔叔,跟着叔叔们学中文,拉着手告诉他们哪里能捡到散落的武器。?知道南苏丹的大环境是什么样,就更让人觉得这些孩子们天真可爱难得又珍贵。常年的内战和种族斗争已经让暴力写入了南苏丹人的生活。?南苏丹人总是穿着一双拖鞋,背着一把步枪,出门逛街;两个孩子吵架就能引发数千人的族群械斗;在南苏丹,超过五十岁的人堪称罕见;而这些眼下还天真善良的孩子,也许有一天就要背上武器冲上战场…?战争、饥饿、仇恨,像毒瘤一样侵吞着当地平民。他们通常麻木、冷漠,像被抽离感官的人。杜希林看到一个反政府武装分子把炸断了一只手臂,他被人用担架抬起来,后边的人拿着他的断臂。他就睁眼躺着,一声不吭。?情绪和感受在南苏丹似乎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更为残酷的。?杜希林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政府军战士打完仗回家,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家中死去。战争像戏弄一般地故意放了他一马,但在这一刻,像每一个受到沉痛命运召唤的南苏丹人一样,他扣动扳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第二批赴南苏丹(朱巴)中国维和步兵营步兵排长杜希林03—年7月8日,是个周五,维和营会餐日,炊事班做了好饭好菜。杜希林给杨树朋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2057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