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国关青年说罗来宁南北苏丹争端中的阿卜

发布时间:2021/2/2 20:58:09   点击数:

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学人简介罗来宁,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维和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全球热点地区问题、联合国改革、国际组织人才等领域。

阿卜耶伊问题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苏丹南北冲突的一个缩影,基于宗教和种族差异的农牧民冲突和石油资源争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阿卜耶伊是南北争端中的一个单独问题,但它与南方公投后苏丹南北面临的诸如南北边界划分、石油收入分配、安全安排、公民身份等重要问题息息相关。阿卜耶伊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南北双方的未来关系。假如阿卜耶伊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南北双方的和平分离就有望稳步推进,该地区也就可能成为解决其他悬而未决问题的模式;反之,阿卜耶伊将很可能成为苏丹的“克什米尔”,并使苏丹再度陷入南北战争的泥潭。

阿卜耶伊位于苏丹加扎勒河地区和科尔多凡地区之间,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是苏丹北方和南方在地理、种族、文化和政治上的交结点。阿卜耶伊是苏丹南方人口最多的丁卡人(Dinka)中的恩古克人(Ngok)的家园,其北部和东北部与阿拉伯米斯里亚人的领地接壤,后者每年穿过阿卜耶伊到南方游牧。按照苏丹南北双方签订的《全面和平协定》,产油的阿卜耶伊将与南方公投同时举行本地区的公民投票,以决定其继续留在北方,还是并入南方。年1月9至15日,苏丹南方顺利进行了全民公投,并以98.83%的选票选择支持与北方分离。但是,由于南北双方在选民资格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阿卜耶伊地区公投最终未能如期举行。阿卜耶伊争端不仅难以在短期内解决,而且极有可能成为引发南北新一轮冲突的导火索,甚至成为苏丹的“克什米尔”。

1阿卜耶伊问题的缘起

阿卜耶伊问题,来源于该地区两大族群的争端——丁卡族与米斯里亚人。

丁卡族

米斯里亚人

起源

~年间

年左右

居住方式

长期居住

游牧

组成

黑色土著人

阿拉伯

信仰宗教

基督教或传统宗教

伊斯兰教

1.丁卡族:土著,黑种人,固定居住

阿卜耶伊是苏丹南方人口最多的丁卡人中的恩古克人的家园,恩古克是丁卡人迁徙过程中最后定居下来的部落,他们从尼罗河东岸西迁,大约~年间到达阿卜耶伊地区。

2.米斯里亚人:移民,阿拉伯游牧民族

阿卜耶伊的北部和东北部与米斯里亚人(Misseriya)的领地接壤,后者是每年穿过阿卜耶伊到南方放牧的阿拉伯牧牛人即“巴卡拉人”(Baggara)的一个部落。年左右,巴卡拉人到达了今天的穆格莱德地区,随后与丁卡人有了接触。

3.双方关系发展

①和睦相处

巴卡拉人时常南下掠夺丁卡人的人口和牲畜,但是米斯里亚人却很少劫掠恩古克-丁卡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恩古克人为抵御阿拉伯人而实现了政治集权化,因而拥有了足以同阿拉伯人抗衡的军事力量;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同米斯里亚人结盟,并允许其南下到阿拉伯河一带放牧。米斯里亚人的领地每年都有几个月的干季,他们只有南下才能解决干季的人、畜用水问题。此外,双方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恩古克人是唯一由北方管辖的丁卡人分支,人口少于米斯里亚人。尽管宗教信仰不同(前者信仰基督教或传统宗教,后者信仰伊斯兰教),但主要由于双方首领间的真诚友好关系,历史上双方一直相互合作,和平共处。英国殖民初期,二者尚在各自的辖区中生活,直到年英国人将阿卜耶伊的9个恩古克-丁卡酋长国从南方的加扎勒河省划入北方的科尔多凡省。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决定不是殖民当局单方面做出的,而是在征得当时的恩古克人首领同意后才做出的。迄今为人所知的是,阿卜耶伊不是恩古克人和米斯里亚人的原始家园,且英国殖民当局是在征得恩古克人的同意后才将其并入南科尔多凡的。

②陷入冲突

年独立后苏丹即陷入南北冲突的漩涡,恩古克人和米斯里亚人也迅速被推向内战的两方。年是双方关系的转折点,72名恩古克人在一个米斯里亚人的城镇警察局里被一伙暴徒活活烧死,而他们当时是为了寻求保护而逃入警察局的。此后,恩古克人开始转向南方反叛运动“阿尼亚-尼亚”(Anya-Nya),而米斯里亚人则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偏袒,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北方人。结束第一次内战的年《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含有一条关于公决的条款,该条款允许包括阿卜耶伊在内的“在文化和地理上属于南方联合体的任何地区”选择留在北方或加入新的南方自治地区。③但是,这样的公决并未举行,在整个70年代针对恩古克-丁卡人的袭击一直持续不断,这导致“阿尼亚-尼亚第二”(Anya-NyaII)中恩古克-丁卡人部队的出现,前者是年出现于上尼罗省的一个反叛运动。年6月,第二次内战随着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出现而全面爆发。许多丁卡人都加入了这一叛军,“阿尼亚-尼亚第二”中的恩古克-丁卡人部队则为这一新的反叛运动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由于其早期的支持,许多恩古克-丁卡人占据了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高级政治和军事职位,并与该运动已故领导人约翰·加朗关系密切。由于内战久拖不决,包括恩古克-丁卡人在内的南方人的独立呼声日渐高涨。米斯里亚人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入政府一方作战,并以阿拉伯部落民兵“穆拉赫林”(Murahleen)的形式充当苏丹政府对抗阿卜耶伊及南方丁卡人的先头部队。

年7月达成的《马查科斯协议》为年1月签署的结束南北冲突的《全面和平协定》提供了框架:作为在北方继续实施“沙里亚法”(伊斯兰法)的交换条件,南方获得了建立自治政府和在为期6年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举行南方全民公决的机会,由该公决决定南方是否独立。《全面和平协定》将南北界线确定为年1月1日苏丹独立时的南北界线,②因而把3个争端地区即阿卜耶伊地区、作为苏丹人民解放军北部据点的努巴山区(科尔多凡地区南部)以及青尼罗地区(现为青尼罗州)排除在南方公决的范围之外。与此同时,协定赋予阿卜耶伊特别行政区地位及与南方公决同时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继续留在北方还是转入南方的权利而努巴山区和青尼罗地区则只被赋予通过全民协商机制审查《全面和平协定》的执行情况及解决任何不满的权利。

③暂时和平

年1月签署的结束南北冲突的《全面和平协定》提出:作为在北方继续实施“沙里亚法”(伊斯兰法)的交换条件,南方获得了建立自治政府和在为期6年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举行南方全民公决的机会,由该公决决定南方是否独立。《全面和平协定》将南北界线确定为年1月1日苏丹独立时的南北界线,因而把3个争端地区即阿卜耶伊地区、作为苏丹人民解放军北部据点的努巴山区(科尔多凡地区南部)以及青尼罗地区(现为青尼罗州)排除在南方公决的范围之外。与此同时,协定赋予阿卜耶伊特别行政区地位及与南方公决同时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继续留在北方还是转入南方的权利而努巴山区和青尼罗地区则只被赋予通过全民协商机制审查《全面和平协定》的执行情况及解决任何不满的权利。

随后,年,阿卜耶伊地区冲突再次不断升级,再次陷入暴力冲突旋涡。年,该地区被北部苏丹实际控制。直到年,随着苏丹巴希尔总统的倒台,同时在联合国、非盟等多方斡旋下,南北苏丹在阿卜耶伊问题上关系进一步缓和。两国对立关系的缓和,给解决阿卜耶伊问题带来了希望,联合国年10月的新闻甚至称之为“南北解决边界问题的独特机会”。但由于,近两年两个国家分别陷入内战,内政的动荡给解决阿卜耶伊这一外交问题蒙上了一层阴影。

2阿卜耶伊问题的原因分析

苏丹问题在非洲具有典型性:种族与民族矛盾交织;宗教与文化冲突汇合;资源争夺与地缘冲突并存。

(1)民族政策严重失误,国家认同构建失败

苏丹获得“民族”独立时,作为建构中的“民族国家”,最大的先天缺陷就是没有形成全国人民共同认可的那个“民族”(Nation),即“国族”。这是许多非洲国家的共同缺陷。独立后的苏丹历届由阿拉伯人主导的中央政府,都对此缺乏认识,不顾历史遗留的感情裂痕和苏丹兼具的阿拉伯和黑非洲的双重属性,将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作为整合和建立苏丹统一“国族”的政治文化属性符号。苏丹历届政府领导人认为,用强力就可以将阿拉伯民族意识和伊斯兰宗教信仰强加到黑人族群身上,不但极大地伤害了南苏丹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宗教尊严感,还促使非穆斯林黑人对阿拉伯人的统治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这其中,政府的“同化政策”和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了巨大反应。政治上,北方人大权独揽;经济上,重北轻南;宗教上,强行推行伊斯兰教,实行伊斯兰法;文化上,大力推行阿拉伯语。南方地区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南方黑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而中央政府依然把经济建设资金的90%用在北方。南部地区的发展项目迟迟提不上日程。年南方发现石油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南油北运”的政策,将开采出来的原油运至北方提炼和出口,招来南方人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北方掠夺南方财富的象征。

(2)阿卜耶伊问题中的石油因素

阿卜耶伊争端的核心症结是归属问题,争端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矛盾,争端的实质内容是石油资源。石油的发现使阿卜耶伊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为阿卜耶伊处于南北交界的油区。自年石油被首次发现后,石油一直是苏丹政治和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次南北内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任总统尼迈里改变南北界线,把位于南方的一些富油区划入北方。确切而言,石油是《全面和平协定》的助推剂。虽然石油收入分配只是南北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但是从南方油田净收入中分得的50%几乎是南方自治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尽管苏丹的国家收入是多元化的,但石油出口仍是全国联合政府外汇收入的最大来源,也为政府在达尔富尔的军事行动以及对付国内主张分治或自治的其他挑战者提供了保障。

阿卜耶伊地区拥有黑格里格、迪夫拉和班布和托马4个油田,这4个油田的总储量约为3.95亿桶,其中最大的黑格里格油田和位于南方一侧的托马油田的探明储量分别为2亿桶和1.65亿桶。在石油收入分配方面,自年1月9日《阿卜耶伊协议》开始生效以来,该地区有了一个为期6年(从协议生效到年公决)的石油收入分配方案:50%归全国联合政府;42%归苏丹南方自治政府;2%归加扎勒河地区;2%归西科尔多凡(年并入南科尔多凡州);2%归当地恩古克-丁卡人;2%归当地米斯里亚人。

无论其石油产量如何,阿卜耶伊的重要性因其管道设施而持续存在。不管是1区还是年8月投产的5区,都要依靠横穿阿卜耶伊的大尼罗石油管道。苏丹南北双方政府已经于年2月就南方独立后的石油收入分配达成一致,南北苏丹将不再共享石油收入,苏丹政府只收取运输石油的费用。随后,苏丹南方自治政府宣布,南方独立后愿意将其石油收入的30%支付给北方政府。运输费用未来很可能比阿卜耶伊地区的石油产量更为重要,这取决于南方的发展及阿卜耶伊石油的衰竭速度与时间。阿卜耶伊将主要依靠收取石油传输费用,这或许是一个其被主张留在北方的因素。不过,《阿卜耶伊协议》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过渡阶段结束后,该地区如何保持其作为北方的组成部分的“特别行政地位”。因此,在年7月9日南方独立前仍需专门举行涉及阿卜耶伊特别地位的重要谈判,或许还得就已被延期的阿卜耶伊公决问题进行谈判。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阿卜耶伊不会并入独立的南方,将这些油田划入拥有“特别行政地位”的阿卜耶伊也意味着北方只能得到该地区的部分而非全部石油收入。阿卜耶伊地区石油产量的下降及国际仲裁法院将黑格里格油田和班布油田划出阿卜耶伊地区,使阿卜耶伊问题中石油因素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苏丹南方独立后,至少在数年内不得不依赖通往北方的石油管道,这将是促使南北双方在阿卜耶伊问题上继续合作的重要因素。阿卜耶伊问题的解决需要南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减轻北方政府在财政上的损失。同样,北方只有将阿卜耶伊地区的石油收入合理分配给南方及阿卜耶伊公民,该地区才有可能继续留在北方。

3阿卜耶伊问题陷入僵局的原因

尽管经过多方努力,南北双方就阿卜耶伊问题已经达成一些共识,也签署了许多的文件,但该地区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阿卜耶伊问题陷入僵局的原因究竟为何?

一是解决方案未能充分考虑该问题的历史、经济、宗族和社会因素。

二是关于土地的归属权问题悬而未决,例如牧场和水资源问题。

三是公投时,具有投票权公民的认定问题。随着原定的公投日期的临近,南北双方在阿卜耶伊地区选民资格问题上陷入僵局:南方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认为只有恩古克-丁卡人才有权投票,而北方的全国大会党则坚持给予每年进入该地区游牧的阿拉伯-米斯里亚人全部投票权。

阿卜耶伊问题之所以陷于僵局,还与苏丹的当前局势有很大关系。换言之,苏丹北南双方均因面临比阿卜耶伊争端更紧迫的其他问题而顾盼无暇。在北方,巴希尔政府正在忙于应对经济危机和北非变局引起的民众不满、反对党的政治挑战、达尔富尔和平进程的裹步不前以及实现美国与苏丹两国关系正常化等重大问题。而在南方,随着公投的结束,原有的内部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部族冲突的接连再现、其他政党的分权要求,特别是苏丹人民解放军的内部分裂使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执政地位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南北边境的上尼罗州、琼莱州和联合州,苏丹人民解放军同几支叛军的冲突已经造成数百人丧生,而近期与达尔富尔地区接壤的北加扎勒河州一支叛军的出现更使南方内部的稳定与安全雪上加霜。

此外,因彼此怀疑对方支持各自内部反抗力量而日渐紧张的南北关系,也给阿卜耶伊僵局的持续留下了空间。北方的全国大会党指责南方收留达尔富尔叛军,并多次对北加扎勒河州的所谓达尔富尔叛军“基地”实施空中打击,而南方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则指责北方政府支持南方叛乱,企图推翻南方现政府。在此局面下,位于南北交界的阿卜耶伊便成了双方政治上相互要挟、军事上屯兵对峙的首选之地。

4阿卜耶伊问题的特点

毫无疑问,阿卜耶伊问题将持续成为苏丹南北关系中的焦点问题,并直接关乎苏丹南北之间的和平分离及未来的两国关系。阿卜耶伊问题多年悬而未决,自身带有许多特点。

一是阿卜耶伊不仅仅需要解决争议地区的归属问题,还需要解决争议地区的划定问题。历史上,阿卜耶伊的边界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能确定的是阿卜耶伊一直指称恩古克丁卡部落生活的区域,恩古克丁卡人是当地的主要居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米斯里亚等游牧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必须经过阿卜耶伊地区,这里的人口成分较为复杂。要解决阿卜耶伊的归属问题首先要解决其具体的边界问题。具体边界划定过程中涉及土地上各类资源使用权利的界定问题。

二是联合国和区域组织等多方努力下,达成了许多协议文件,促成了南北双方的初步和解。但是这些和解协议大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y/2023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