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携手汉语,心联世界国际中文教育为中外各

发布时间:2020/8/26 17:51:14   点击数:

放眼全球,随着国际中文教育在各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充实自己,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文教育。从升学到求职,中文越发成为不少外国朋友的“必备技能”和“加分项”,目前,已有60多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相信在未来,汉语将更加快步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运用。

汉语“朋友圈”越来越大

在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很多职场人忙完一周的工作后,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在这所乌克兰顶尖的语言大学里,孔子学院的到来不仅送来了学习汉语的机会,更带来了认知中国的“资源”。

16年来,在孔子学院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攀升。在美国,截至目前学习汉语人数已超过万人;英国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生达20万人;法国中小学学汉语人数连年增长率达40%;德国学习汉语人数在5年内增长了10倍;泰国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学生超过80万人。澳大利亚、印尼等国也将汉语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现在,学习汉语不仅是青年人的热衷,在全球各地,从小小少年到暮年老者都有汉语的忠实拥趸,汉语的“朋友圈”正越来越大。

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王锦程院长上任第一天就见到了一位老朋友——一位头发和胡须都已斑白却双目炯炯、声如洪钟的老人。而和这位老人的结识,还要从十多年前王锦程第一次到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任教时说起。

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年4月,同年9月王锦程被派到该院担任汉语教师。当时社会班只有几十名学生,其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老先生。老人说,他学习汉语仅仅就是单纯地喜欢中国文字。“在我看来,横竖撇捺组成的方块字充满了魅力,而且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很有门道。”

老人名叫LuísRaposo,他也有一个个性十足的中文名——狐狸。年7月,“狐狸”参加孔子学院组织的夏令营,来到中国天津,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虽然他是夏令营中年纪最大的营员,但是开朗的性格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使他成为了夏令营的核心人物。

年,王锦程再回里斯本大学,这一次他成为新一任中方院长。而令他没想到的是,重回后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这位叫“狐狸”的老朋友。“狐狸”把这些年他对汉字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和王锦程探讨,并说:“如今我已经站上社区大学的讲台,成为一名教汉语的老师。”

“祝贺您,‘狐狸’老师!十年磨一剑,十年前您说将来想当汉语老师,我还怀疑过。通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您终于做到了!”王锦程给“狐狸”老师一个南欧式的热情拥抱。

葡萄牙的老人十年磨一剑,将晚年生活倾注在对汉字的研究上。而在韩国,有一群小学生,他们从小就被家长送到孔子学院的课堂里研习中文。

韩国牙山市是一个人口只有30万人的小城,小城的顺天乡大学里有一所孔子学院。“我们附近有一所新仓小学,距离孔子学院步行需要20分钟。两年前,有家长就找到我,希望把孩子送到这里从小学习汉语。”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忠辉介绍。

一个班能够组班开课至少得有10个学生,于是家长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招生”。短短几天时间,13位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了。

“我们总在说,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其实韩国家长也不例外。”李忠辉说,“这个班级每星期上一次课,13个家庭就排好班,每次上课都有家长负责接送,并且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两年时间,风雨无阻。”

家长们告诉李院长,“中韩文化相通,理念相近,均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用韩国诗人许筠‘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这句诗来形容中韩友谊再贴切不过了。”

如今在韩国,孔子学院将汉语课程送进了大中小学校,送进了老年人文化馆,送进了平生学习馆,30万人的小城里掀起了空前的汉语学习热,当地政府部门也积极投入其中,让更多市民在孔子学院里体验了汉语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精彩。

而在意大利,随着中意两国不断深化的合作和交流,汉语的实用价值也日益凸显,意大利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在增加。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意大利就在高中开始了汉语教学试点。年罗马国立住读学校(ConvittonazionaleVittorioEmanueleII)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合作开设了以中文为必修课程的国际理科高中项目,不仅包括中国语言和文化类课程,还开设了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历史和地理课程;年该校正式开设了小学汉语课程。

年,意大利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汉语教学大纲。目前,意大利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与当地中小学通力合作,在提高意大利青少年对中国语言和文化兴趣的同时,不断拉近中意两国青少年间的距离,为汉语在意大利青少年中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满足需求,因材施教开展中文教学

为了给各国学员提供优质的中文教学,孔子学院的教师们不断寻找适合当地学员的教学方式。

走进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课堂,汉语教师张思睿正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展互动教学。伴随着动感音乐,汉语教学课成为了快乐体验课。

“这里的孩子大多从未接触过拼音和汉字,他们不知道汉字中的数字长什么样子。但通过肢体语言,可以把1-10这些汉字形象‘画’出来。”张思睿说。

该院中方院长马茂祥介绍:“汉语教学的重点是使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汉字的畏难心理,因此丰富有趣的游戏设计极为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才能让汉语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在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张天池通过讲故事和情景表演,深深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于小婷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与家庭成员共同用学过的汉语知识点录制视频。

在韩国,翻开又石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计划表,从初中高级会话班到周末会话班教学类型多样齐全,而学院开设的“全球通汉语”“商务汉语”“放学后汉语”等课程也受到了学生喜爱,有的课堂还需要加座。

而为了满足中文学习者对职业技术、技能的需求,不少孔院还开设了“中文+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助力学员在掌握汉语的同时也能学会一技之长。

自年开始的“中泰高铁汉语培训项目”,目前已连续举办四届,为泰国社会培养了多名铁路技术人才,促进了中泰职业培训领域的合作。

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年就开设了“空乘汉语”课程,为未来打算在航空领域就职的关西外国语大学学生进行培训。

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通过举办“汉语+汽修”职业技能培训班的方式,为尼泊尔培养职业人才树立了榜样。

在加纳,加纳大学孔子学院为机场海关工作人员进行“中文+”课程培训,工作人员伊登说:“学习中文使我能更好地与中国旅客交流,方便了我们的工作,也提升了我们的服务质量。”

语言为桥,搭建民心相通的平台

安迪是加蓬邦戈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位优秀学员,他的家境并不富裕。通过学习汉语,他不仅获得了接触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也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

“我越来越感受到学好汉语的重要,我们国家与中国联结更紧密。未来我可能在外交领域作出一些贡献,同时也可以参与到中非贸易往来之中。到那时,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安迪说。

中方院长巫春峰说,“很多像安迪一样的加蓬学生,渴望了解远隔万里的东方古国。之前他们觉得中华文化很神秘,带着好奇心走进了孔子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神秘感逐渐转化成了热爱。很多学生非常珍惜学习中文的机会,他们舍不得落掉一节课,孔子学院组织的每一场体验活动,他们都会参加,非洲人民的这份热情感动着我们。”

在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学员李灿先天双目失明,但是她却因汉语的韵律和发声迷上了这门语言,面对困难,李灿却说:“虽然对我来说学汉语时遇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但我相信有理想、有目标、能够坚持的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李灿说,学习汉语以后,她交了很多朋友,认识了很多中国老师,给了她很多帮助和鼓励。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难忘的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参加“汉语桥”比赛。李灿记得她第一次参加“汉语桥”比赛时非常紧张,“有很多观众在看我,同学们都来鼓励我,还记得她们对我说‘我们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我唱了《隐形的翅膀》,大家都很感动,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此,《隐形的翅膀》成为李灿最喜欢的歌,而汉语也真的为她插上了一双翅膀,帮助她实现了留学中国的梦想。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迭哥,弟弟叫托马斯,兄弟俩都有中国名字,哥哥叫李白,弟弟叫杜甫。李白登上过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位戴着眼镜、外貌儒雅的葡萄牙青年展现着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说起这个中国名字,背后还真有一段故事。李白说:“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国际交流活动,在中国台湾学习生活了一年。当时寄宿在一位李姓房东家,房东说:你是我们李家的白人朋友,你的中国名字叫李白吧。没想到,这个名字就叫响了。”哥哥与诗仙同名,弟弟自然与诗圣同名,称呼自己杜甫。

从那之后,哥俩对汉语越来越感兴趣。后来,哥哥被推荐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习,弟弟也利用在华游学的机会,上街和普通中国民众交流,从对汉语一字不识到顺畅沟通,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

“我就读的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魅力,使葡萄牙民众了解她的历史、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李白表示,相信随着了解的加深,两国民众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浓厚。

“留学中国,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深层次认知。”来自埃及的李晓芳说,留学中国让她收获颇丰。

李晓芳到中国留学,缘起于在开罗大学的汉语学习。“当时,我们中文系主任也是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院长。”李晓芳说,“在她的建议下,我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5级,并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到中国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李晓芳说:“我感觉自己快成为一个‘中国通’了。”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经历,让她可以近距离观察中国社会,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年暑假,我去了重庆和成都,体会到了中国南北方之间的差异。非常有趣!”在李晓芳看来,这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有价值的,让她受益颇多。

而为了让美国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芝加哥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会组织20至30名芝加哥公立学校学生到中国交流学习4至6周,学生在中国期间半天语言教学,半天文化活动。

美方院长杨静悦认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感知中国,学生们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将所思所感与其他人分享。她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促进中美青年相互了解,加强中美人文交流。“中美友好,民心相通,才能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来源:今晚报、中国经济网、大众日报、韩国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加纳大学孔子学院、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

来源

孔子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uguohua.com/gtmls/1906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